王果 張衡
0 前言
水庫是我國防洪廣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在防洪區上游河道適當位置興建能調蓄洪水的綜合利用水庫,利用水庫庫容攔蓄洪水,削減進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達到減免洪水災害的目的。但是水庫在反補社會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無法避免的影響。對人民生活問題和對庫區風景、文物,同時也對周圍土地也產生了鹽堿以及疏松的問題影響。
1 水庫的防洪和興利
水庫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起滯洪作用,另一種起蓄洪作用。
滯洪作用:滯洪就是使洪水在水庫中暫時停留。當水庫的溢洪道上無閘門控制,水庫蓄水位與溢洪道堰頂高程平齊時,則水庫只能起到暫時滯留洪水的作用。
蓄洪作用:在溢洪道未設閘門情況下,在水庫管理運用階段,如果能在汛期前用水,將水庫水位降到水庫限制水位,且水庫限制水位低于溢洪道堰頂高程,則限制水位至溢洪道堰頂高程之間的庫容,就能起到蓄洪作用。蓄在水庫的一部分洪水可在枯水期有計劃地用于興利需要。
當溢洪道設有閘門時,水庫就能在更大程度上起到蓄洪作用,水庫可以通過改變閘門開啟度來調節下泄流量的大小。由于有閘門控制,所以這類水庫防洪限制水位可以高出溢洪道堰頂,并在泄洪過程中隨時調節閘門開啟度來控制下泄流量,具有滯洪和蓄洪雙重作用。
水庫的興利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灌溉、發電、供水、航運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秘密相關。當降落在流域地面上的降水,由地面及地下按不同途徑泄入河槽后的水流,形成河川徑流。由于河川徑流具有多變性和不重復性,在年與年、季與季以及地區之間來水都不同,且變化很大。大多數用水部門(例如灌溉、發電、供水、航運等)都要求比較固定的用水數量和時間,它們的要求經常不能與天然來水情況完全相適應。人們為了解決徑流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重新分配問題,充分開發利用水資源,使之適應用水部門的要求,往往在江河上修建一些水庫工程。水庫的興利作用就是進行徑流調節,蓄洪補枯,使天然來水能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較好地滿足用水部門的要求。
2 水庫的危害
所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水庫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災害。興建水庫可能會導致增加庫區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造成庫區泥沙淤積,下游土地的土壤鹽堿化,庫區及下游的水質惡化,河水的水質的改變以及對氣候的影響等。
2.1 增加庫區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
興建水庫可能會誘發地震,增加庫區及附近地區地震發生的頻率。山區的水庫由于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于浸泡之中,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大型水庫蓄水后可誘發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體壓重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水滲入斷層,可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程度增加,增加巖層中空隙水壓力。據統計,世界上已經建成的水庫中約有1/1000曾發生水庫誘發地震,在世界上132例水庫誘發地震中我國占22例,是世界上發生水庫誘發地震最多的國家。印度學者古哈(1981年)曾作了研究并認為水庫誘發地震的上限為7級。但大于6級地震的實例也很多,我國的新豐江水庫 6·1 級、印度的柯依納水庫6·5級、希臘的古里馬斯塔水庫 6·3 級等。如我國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震中烈度達8度,右岸壩段產生 8 2 m裂縫,同時也誘發庫岸滑坡。庫岸邊坡產生滑坡的危險。水庫蓄水后水庫的水位升高,水位的升高可能對庫區周邊地區的地下水位造成影響,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升高,庫水位快速升降形成的孔隙水壓力使土體邊坡的抗剪強度降低,滲流力使巖質邊坡的穩定性嚴重降低,使庫區邊坡易發生滑坡等自然災害,據了解,在三峽庫區存在多達2100多處不穩定邊坡。
2.2 水庫導致水位升高
水庫蓄水后,會使庫區周邊地區的水位明顯升高,地下水的升高可能會造成周邊地區土壤的沼澤化和鹽堿化,沼澤化,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現沼澤化,過分濕潤致使植物根系衰敗,呼吸困難;鹽堿化:由庫岸滲漏補給地下水經毛細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強烈蒸發作用下使水中鹽分集于地表,形成土壤鹽堿化。 除去這些對土地鹽堿化的影響外,水庫的興建也對下游河道的流量過程造成了變化,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正常河水,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并引起下游河流周邊地下水位下降,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
水庫會造成庫區泥沙淤積:由于受水壩的攔截,受水勢變緩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在水庫內尤其是大壩和庫尾(回水的影響)淤積。
2.3 下游土地的土壤鹽堿化
不斷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層土壤內的鹽分帶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鹽分和各種化學殘留物的高含量,導致了土壤鹽堿化。
2.4 庫區及下游的水質惡化
庫區水面面積大,大量的水被蒸發,土壤鹽堿化使土壤中的鹽分及化學殘留物增加,從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提高了下游河水的含鹽量。
2.5 河水的水質的改變
由于水質的惡化及水流流速的減慢,使水生植物及藻類到處蔓延,不僅蒸發掉大量河水,還堵塞河道灌渠等等。這些水生植物不僅遍布灌溉渠道,還侵入了主河道。它們阻礙著灌渠的有效運行,需要經常性地采用機械或化學方法清理。這樣,又增加了灌溉系統的維護開支。
2.6 對下游河道的影響
由于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還可能改變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造成河床被嚴重沖刷侵蝕,入河(海)口向陸地方向后退。由于水流靜態化導致下游血吸蟲病等流行病的發病率增加。
2.7 移民問題和對庫區風景、文物的影響
由于水位上升使庫區被淹沒,需要進行移民。并且由于興建水庫導致庫區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被淹沒,需要進行搬遷、復原等。
2.8 對氣候的影響
庫區蓄水后,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
2.9 外交上的影響
在國際河流上興建的水庫,等于重新分配了水資源,間接的影響了水庫所在國家與下游國家的關系。
2.10 價值的損失
淹沒文物古跡或造成原有自然景觀觀賞價值的損失。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興建水庫的同時所要考慮以及盡量避免和解決的事宜。
3 結語
修建水庫將改變水文狀態,根據水庫的不同用途,水流得到調節和反調節,從而河道徑流得到部分或全部控制。水庫等水利樞紐的興建,并不是僅僅一項孤立的工程,它囊括了水文、氣象、生態等各個領域的一個復雜的過程。水庫建設和環境的關系,從根本上說目標是一致的,這兩者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水庫本身改善了環境,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為民造福,但是如果水庫規劃設計不當或運營管理不善,施工質量不好則會給環境生態帶來不利影響,也為為民造害。如何處理好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研究課題。所謂生態不是索取而是借貸,故而在興修水利工程的同時,必須統籌兼顧,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經濟利益,更要保護我們世代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周小明 淺談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J].科技咨詢導報
[2] 曲玉玲 吳 彬 淺析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J] 水利天地
[3 班玉剛, 李紅輝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J] 水利科技與經濟
作者簡介
王果(1988—),男,漢族,河南浙川人,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10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張衡(1991-), 男, 漢族, 山東聊城人, 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10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