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勇
摘要:伴隨著國人權利意識的不斷加強,隱私作為一種權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把焦點集中在私法領域,而忽視了國家公權力對個人隱私的侵犯。筆者擬以此為切入點,嘗試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司法實踐的證人隱私權保護制度。
關鍵詞:隱私;隱私權;刑事證人;證人隱私權
1 關于隱私權的定義
隱私和隱私觀念由來已久,而隱私作為一種權利被人們所青睞,在我國只有二十幾年的歷史。雖然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隱私權,但是,學術界對隱私權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
關于隱私權的客體,我國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信息說”,即私人信息;二是“信息安寧說”,即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侵擾;三是“綜合說”,即隱私權保護的內容包括個人信息、個人生活和個人私事的決定。從如何全面保護隱私權的角度考慮,筆者更傾向于“綜合說”,認為隱私權的客體就是對個人信息、個人生活和個人私事的決定權三方面進行保護。
關于隱私權的主體,學術界爭議的焦點在于隱私權的主體是否應當包括法人。從隱私權保護內容和價值取向來看,隱私權主要保護的是人們的精神利益,因此,筆者認為,隱私權的主體應該只限于自然人,不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2 我國現行刑事證人隱私保護制度存在的缺陷
2.1 我國現行刑訴法對刑事證人隱私保護不夠重視
筆者認為,人權是人作為法律主體所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和自由,其不僅包括生命健康權,還包括名譽、隱私等人格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指出了刑事訴訟需要實現的兩大價值目標,即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但對于證人的權利保護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刑訴法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對于與本案無關的問題,犯罪嫌疑人有拒絕回答的權利,而證人卻沒有。這種忽視對證人合法權益包括隱私利益的保護現狀,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2.2 司法實踐中刑事證人隱私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
刑事案件中的證人,是指就知道的案件情況向司法機關提供證言,用以證明犯罪情況的人。證人具有偶然性,因其偶然的機會被無故卷入訴訟程序中,成為案件最直接的訴訟參與人之一,使自身的隱私暴露在公眾的面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證人作證的過程很可能就是證人揭露自身隱私的過程。如證人的身份信息將有意無意的被披露,陳述證言涉及有關私人信息等;二是證人本來只是普通意義上的個人,由于成為證人,其不受干擾的安寧生活必然被打破,不僅要接受司法機關的詢問,新聞媒體的采訪報道,甚至面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同伙、親屬的打擊報復。而在司法實踐中,刑事證人的身份信息等基本資料被無端披露,安寧生活被攪擾,甚至遭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同伙的打擊報復的現象依然存在。
2.3 刑事證人作證過程中權利義務不對等
目前,世界各國的訴訟規則或證據法典在規定證人有作證義務的同時,也規定了對證人進行保護。概況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證人作證進行經濟方面的補償,包括證人因作證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二是對證人人身安全和人格利益進行保護,其中就包括對證人隱私利益進行保護。后者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充分對證人的切身權利利益進行了保護,才能解決證人的后顧之憂,才能使更多的證人勇于出庭作證。而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證人權利保護的規定過于籠統,只有簡單的一條規定對證人及其親屬的人身安全進行保護,內容、類型單一,缺乏可操作性。從而導致了證人權利義務的不對等,致使證人出庭難,甚至不愿意作證。
3 我國刑事證人隱私權保護之改革和完善
3.1 建立和減去刑事證人隱私權保護立法
(1)確立憲法隱私權。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它規定了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而隱私權作為公民的重要人身權利,當然應該受到憲法的保護??v觀世界各國的憲法性文件,對公民個人隱私權都作了相應規定,如德國憲法、日本憲法、美國憲法修正案等。我國憲法對于公民個人的隱私權也作了間接的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僅從憲法的發條來看,我國憲法對于隱私利益的保護規定并不少,但是憲法隱私權的觀念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司法實踐中憲法對于隱私權的保護也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的憲法判例功能不足所導致的。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是由于成文法本身的滯后性,決定了憲法關于隱私利益的保護已無法滿足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的需求。
(2)從刑事訴訟法的角度補充和加強對隱私保護的原則性規定。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對于證人的權益保護只有一條規定,但并未涉及到對證人隱私權益的保護。因此,在不妨礙證人作證義務的前提下,對于刑事證人的隱私利益的保護必須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法律應該承認證人在履行作證義務過程中存在自身或者與他人的共同隱私被侵犯的可能,當此時的特殊隱私利益保護明顯高于一般犯罪追訴的價值時,法律應該對證人的作證義務作出一定程度的豁免。筆者認為這樣的特殊隱私利益包括涉及私人犯罪的信息、涉及家庭共同隱私和涉及職業秘密三種;二是成文法的局限性決定了不可能羅列出所有的社會可能性,對于優先保護條款以外的證人隱私權也應當給予保護,關鍵是怎樣對其進行保護以及保護到什么程度。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就應當在權衡證人隱私利益與追訴犯罪需要時符合兩項基本原則。同時,必須兼顧對個人隱私利益的保護比例原則。
3.2 具體法律制度設計
(1)證人出于對保護自身隱私利益考慮,出庭作證不愿意曝光自己的形象和身份時,可以蒙面或者以屏風進行遮蔽;
(2)倘若蒙面或者屏風遮蔽還不能防止證人隱私利益的泄露,可以在證人出庭時將刑事被告人暫時帶離法庭;
(3)證人實在不愿出庭作證時,可以考慮利用高科技手段,通過視訊傳送方式作證;
(4)我國刑訴法規定,當案件涉及個人隱私時一般不公開審理,若案件涉及證人隱私利益時,是否也可以考慮不公開審理;
(5)加強對新聞媒體采訪報道的限制,保護證人的安寧生活。
3.3 完善人性司法
(1)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司法工作人員作為司法權的具體執行者,因職責需要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證人的隱私,為了不使證人的隱私利益遭受隨意侵害,一要轉變司法工作者的觀念,加強保護證人權益包括隱私權的意識;二要加強司法人員職業道德、職業操守的約束和教育,對于司法工作人員獲悉的公民隱私信息,不得隨意宣揚,不得用作他途;三是當出現司法人員侵害證人隱私權時,應當給予必要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刑事處罰。
(2)賦予證人法律援助請求權。根據公平審判原則,刑事被告人在訴訟中可以聘請辯護人為其辯護,特殊情況下,國家還應當為刑事被告人指定辯護人。而對于證人,法律卻沒有相應的規定。筆者認為,相對于被告人而言,證人屬于被無端卷入訴訟中,由于證人一般不具有法律專業知識,面對法官的詢問和控辯雙方的詰問,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才能保護自身的隱私利益,因此,法律有必要指派辯護人為其提供幫助,便于其更好的履行作證義務,同時維護其正當合理的隱私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