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新聞工作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可以說,廣大讀者對于新聞輿論的反應具有一定的敏感能力,對于新聞價值具有一定的判定能力,對于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參與能力,因而這對新聞編輯來說,面臨著一場新的檢閱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新聞工作的編輯,就不能僅僅局限于一般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寫作能力上了,必須從思想上有一個較高的認識,在實踐中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聞工作不斷發展的需要。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筆者認為,編輯必須具備宏觀把握和微觀調控“兩個能力”。
關鍵詞:試論;編輯;宏觀把握;微觀調控;兩個能力
隨著人們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新聞工作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可以說,廣大讀者對于新聞輿論的反應具有一定的敏感能力,對于新聞價值具有一定的判定能力,對于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參與能力,因而這對新聞編輯來說,面臨著一場新的檢閱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新聞工作的編輯,就不能僅僅局限于一般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寫作能力上了,必須從思想上有一個較高的認識,在實踐中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聞工作不斷發展的需要。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筆者認為編輯必須具備以下“兩個能力”。
1 宏觀的把握能力
黨中央多次提出,要在全黨提供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特別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此提高人們的理論思維能力,更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我們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我們黨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時,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理論基礎的。所以,新聞工作者,特別是編輯應該首先學習、掌握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做到“先走、多吃、快咽”,爭取比別人理解得早一些、快一些、深一些。在此基礎上,從我們和本地區、本系統、本部門的實際出發,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會有利于我們認清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在利于我們把握新聞工作的方向,使新聞工作與黨的政治工作、經濟工作產生良好的效應,這無疑是增強編輯宏觀把握能力的前提。
筆者認為,要提高編輯的宏觀把握能力,應該做到“三必須”:
1.1 必須強調新聞為無產階級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
我們的新聞工作,從政治角度講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從新聞角度講又具有客觀性(即真實性)。作為無產階級的新聞編輯,必須把握政治上的傾向性與新聞上的客觀性的完美統一,有機結合,兩者不能有任務偏頗。我們既不能在強調政治上的傾向性時,不注重客觀性、真實性,隨意編寫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稿件,導致在“傾向”之中失實。也不能在強調客觀性的時候,以偏概全,以少代多,以差代好,以局部代替整體,忽視新聞宣傳的效果。
1.2 必須講求組版思想
任何報紙、任何編輯所編排出來的每一個版面,不管它刊載多少稿件,從總體上來說,絕不是隨意的組合與拼湊,并非盲目而就,它總要體現編輯的意圖和思想,編輯的政治觀點,思想傾向,主張或見解。編輯的意圖必須是符合黨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工作的實際。
1.3 必須注重時空差,掌握工作節奏
這是提高編輯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一個綜合素質(而不是單一素質)較高的編輯,他應具有新聞工作的敏感,再加上自身的采寫能力、編輯能力、組織能力,就會使新聞工作的指導性與新聞工作的目的性和諧統一。要達到這一效果,編輯就應該注意時空差,分清即刻性與延續性兩種情況。這里所說的即刻性,就是指在新聞事實發生之后,需要立即通過新聞手段作出的報道行為。比如,中央正在全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新聞單位的編輯就應盡快吃透有關文件精神,報道正反兩個方面典型,及時引導、推動面上工作,以便在三個月內抓出成效。所謂延續性,就是指新聞事實產生到結束的漸進過程。這一漸進過程的周期有長短之分。在周期較長的新聞事實的報道上,就不能急于求“果”。比如黨中央在前一時期提出的反對浪費提倡節約“八項規定”,有些新聞單位立即報道了節約的成果,可是發表的數字都是過去的,根本就不是在新形勢下開展反對浪費提倡節約產生的效果,這個陳舊的效果對新近的要求究竟有多大的說服力呢?顯然不大。這個問題的產生,就是時空差把握得不好。盡管我們強調新聞的時效性,但要區別不同情況,要把握時間與效果的統一。
2 微觀的調控能力
做一個合格的編輯是無止境的,不僅要有宏觀的把握能力,還要有微觀的調控能力。概括地說,從宏觀的把握程度來看,可以判定一個編輯的政治素質;從微觀的調控能力來看,可以判定一個編輯的業務素質。要具備微觀調控能力,我認為編輯必須把“三關”:
2.1 要把住“政審關”
毛澤東同志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辦好報紙,要把報紙辦得引人入勝,在報紙上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這是黨的工作中一項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這段話中突出地強調了要“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而且把正確與否,上升到“重大原則”來看待,這為我們新聞工作提出了規定性和原則性。遵循這一原則,我們的新聞事業就有利于黨和人民的利益,違背這一原則,我們的新聞事業就會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相抵觸。
2.2 要把住“平衡關”
我們的新聞工作要堅持“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目的是總結經驗、宣傳成就、樹立典型、鼓舞群眾,總而言之態度是積極的,但是在報道中必須注意防止出現片面性。比如一些單位為了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規定,有些規定帶薪休假制度;有的規定療養制度;有的規定獎金發放制度;也有的規定住房補助制度,等等,這些規定差異較大,在處理這方面的稿件時,編輯認為,各單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于待遇不平等,稿件見報后會出現攀比的后遺癥。所以要慎重地處理這類稿件。
2.3 要把住“質量關”
編輯在很大程度上類似“被告”。當報紙沒有差錯的時候,很少有人去贊揚編輯。可是,一旦報紙出現差錯,四面八方就會打來電話,有的誠懇指出問題,有的嚴厲斥責編輯。當然,作為報紙不應該出現差錯,可事實上并不那么容易。為了從主觀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差錯,筆者認為,編輯在以下幾方面應引起足夠的注意,絕不能含糊:1、姓名、性別、職務;2、時間、地址、地名;3、語言、標點、錯字。這些都是司空見慣容易出問題的因素,編輯是比較注意的,除此之外,還要防止“隱性”差錯。
抓差錯、不出錯是編輯的責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編輯要從選稿、定稿、敗稿、擬題、組版過程控制差錯,從根本上提高報紙質量,讓作者、編者、讀者都滿意。
參考文獻
[1] 王靜. 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和編輯能力[J]. 新聞窗. 2012(02)
[2] 高艷珍. 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初探[J]. 華章. 2011(29) [3] 李艷馥. 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培養創新能力[J]. 科技傳播. 2011(18)
[3] 韋春蕾. 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J]. 青年記者. 2010(21)
作者簡介
張利 (1975- ),性別:女,籍貫:四川省成都市,現職稱:政工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