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凌虹

吳虎生可算是我采訪過的最年輕的文化名人。約定在上海芭蕾舞團采訪時,正是中午,吳虎生剛排練完正在吃飯,在一群年輕的演員中,我一下沒有認出吳虎生來,因為我心中的印象,還是前一陣觀賞過的現代芭蕾舞劇《簡·愛》中成熟深沉、內心復雜的羅切斯特的形象,而眼前的吳虎生,頭發有些微卷,目光單純,穿著簡單的練功服,就是一個質樸的陽光大男孩。
事實上,這種反差感時常會在吳虎生身上出現。現年27歲的吳虎生已經是國內知名金牌演員、響當當的“芭蕾王子”。作為上海芭蕾舞團首席主要演員,自2003年參加工作以來,吳虎生憑借自己對藝術事業的熱愛而不懈努力,在國內外各大賽事中屢獲佳績:2007年6月,獲第九屆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男子組第一名,以及依戈·尤斯科維奇評委會特別獎;2007年8月,獲第四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男子青年組金獎;2009年、2011年,分獲第七屆、第八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舞劇表演銀獎等等;除了這些專業類獎項外,他還獲得了很多社會性的榮譽:上海文藝家榮譽稱號,第八屆“上海文化新人”,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等。
各種光環、榮耀,不禁讓人有些好奇,年輕的吳虎生以怎樣的“旋轉”、“跳躍”塑造了自己的花樣年華呢?
9歲時,在媽媽的安排下,吳虎生進了一個業余的舞蹈學校學起了芭蕾,當時只是想培養一下業余愛好、鍛煉身體。芭蕾舞課一個禮拜三次,家住浦東的吳虎生每次都是放學后擠一小時公交車到達位于人民廣場的學校,上完課回到家已經晚上10點多,他還要做作業。這樣堅持了半年,雖然很辛苦,但也有讓小虎生驕傲的時候,“同學們知道我學芭蕾舞后,就讓我展示,我做了一字開等動作后,他們就集體給我鼓掌,這時就蠻有成就感的。”吳虎生笑著回憶道。這樣堅持了半年后,吳虎生所在學校的指導老師,也是上海舞蹈學校的老師,覺得吳虎生的條件很好,就鼓勵他去報考上海舞蹈學校。當時學芭蕾比較吃香,國家培養、包分配,幾千人爭奪幾十個公費名額,競爭慘烈。報著試一試的態度,10歲的小虎生去報名了。
一路過關斬將,考試順利,到最后一輪考試時,要寄通知單,但因郵遞原因,吳虎生的被擱淺了。“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家剛裝完電話,忽然接到我的指導老師打來的電話,問我為何沒去參加考試,她覺得我不去考很可惜。我們這才知道通知單出了問題。那時考試正進行到一半,我馬上打的過去,學校還是讓我進去考了,之后很順利被錄取了。如果當時沒有老師的一個電話,我可能不會走上專業芭蕾舞的道路。”
一個電話改變了一生,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在吳虎生面前展開。當大部分四年級的孩子天天享受著父母的噓寒問暖、悉心照料時,吳虎生卻要離開家來到舞蹈學校進行封閉式的學習,周末才能回家。從之前的練練玩玩到每天嚴格的練功,滿滿的業務課、文化課,突如其來的艱苦生活,讓很多十來歲的孩子無法適應,晚上熄燈后,有些孩子就踢門發泄情緒。乖順內向的吳虎生不會有踢門這樣的過激行為,但也會打退堂鼓,會跟爸媽訴苦,想回家。父母在安慰他的同時嚴肅告訴他,既然已經選擇,就沒有退路了。10歲的吳虎生忽然明白,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只能拼命往前跑。在壓力的驅使下,“乖乖虎”顯示了性格中要強的一面,他不是班上最優秀的,卻是最用功的。學校早上6點半有早功,到了三四年級,老師管得沒那么嚴,很多同學就偷懶了,但吳虎生一直咬牙堅持,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當同學們還在夢鄉時,吳虎生就雷打不動地起床去跑步、練功了。

現代芭蕾舞劇《簡·愛》
重復的不斷的練習,難免枯燥,但到了舞蹈學校的高班六七年級時,開始有很多舞劇的訓練,“有了表演內容,接觸到更多的角色,我對芭蕾就更喜歡、更著迷了,雖然也很苦,但在臺上得到觀眾的掌聲、認可,真的是一種享受,給我繼續努力的動力。”2004年畢業后,吳虎生順利進入了上海芭蕾舞團。
對于這段校園生活,吳虎生總結:“結果很順利,過程很挫折”。從小在舞蹈學校,他都比別人更努力,不過事事并非順心,比如臨賽前腳卻骨折了,機會就這樣滑過,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他也曾心情低落,但事實上,上天自有安排,不斷的挫折和磨歷,也練就了他之后成為優秀演員所需的重要品質:堅持。“在舞蹈學校的鍛煉是我人生中一筆很大的財富,鍛煉了我的毅力,思想上的成熟。每天花的時間、精力比別人多,當時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十年后就感覺出來了,關鍵時候就差一口氣,就看是否堅持得下來。進了團之后,我也會不時遇到挫折,那時就想想怎么在舞蹈學校挺過來的,每次就都堅持過去了。”
2005年,進舞團才一年多,自律而勤奮的吳虎生很快就獲得青睞,飾演大型芭蕾舞劇的男主角——《天鵝湖》中的王子齊格弗里德,這可是他從小的夢想。“那時我還非常的稚嫩,要扮演經典舞劇中的主角,挑戰的不僅是舞蹈技術,更是氣質和內涵。我是一個慢熱型的人,總想把一個個動作和表演要求弄清楚了再往下繼續,但排練時間容不得我‘磨蹭’。為了熟悉舞段,下了班我就在宿舍里一遍遍地琢磨,第二天再去排練廳不斷地練。為了使某個技巧更完美,我會一遍遍地練并一次次地體會每一次的不同。”有時吳虎生會沉浸在角色中,一個人悶聲不響地琢磨,被戲稱為“排練廳里的啞巴”;還有些時候在不需要他上場時,他也會在一旁觀察,偶爾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一群“小天鵝”旁邊多了只翩翩起舞的“大天鵝”。
當第一次的“王子”任務完成后,吳虎生如釋重負地笑了,對自己的表演更有了信心。此后吳虎生又陸續主演了《仙女》《吉賽爾》《白毛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多部經典和原創芭蕾舞劇。“在這過程中,我積累了許多舞臺表演經驗。那時我的舞蹈技術已逐步穩定,但人物塑造還是很讓我費神。為了塑造好每一個人物角色,我總會在排練前借助各種途徑首先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與編導共同創排的過程中極力用肢體動作塑造人物、體現情感。”
讓吳虎生第一次在人物塑造上實現突破的是2006年排演的《花樣年華》中李先生這一角色。當時的吳虎生只有20歲,卻要演繹一個40歲左右中年男子復雜的內心世界,難度很大。為此,他不僅尋找了多部和那個年代的上海有關的電影和書籍來看,還不斷地與主創人員、藝術總監探討如何去把握人物。“那時候,最大的挑戰不再是技巧,而是表演,也正是通過這部舞劇的鍛煉,使我實現了自己在表演上的突破。從那時起,我越發覺得我不僅要練就精湛的芭蕾技藝,更要成為一個有靈魂的舞者。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學成功展現一個個有血有肉、截然不同、并能觸動觀眾情感的人物。”
2012年創排的現代芭蕾舞劇《簡·愛》中的男主角羅切斯特是個經歷豐富的中年人,有大段的內心戲需要發揮,這對于年輕的吳虎生而言,也是一大挑戰。“導演對我要求很多,一開始確實有些把握不好,蠻痛苦的。比如《簡·愛》中很經典那段,簡愛剛到那里,羅切斯特坐在沙發上,在舞蹈表現上還是有難度的,一開始見面不能動作太多太熱情,動作太少又不知所云。這一幕一直在修改,動作已經不是重點,我更需要去理解、體會的是人物的整個感覺,包括眼神、身體狀態,不同的情緒、節奏處理。這一年半來我與編導一直不停地在修改,直到這次去英國之前,剛找到感覺。”雖然比較艱苦,但對吳虎生而言,更喜歡排演這類原創劇目,“從無到有,一遍遍慢慢試出來的動作,更深入地參與,讓我更有成就感。”
“綜觀世界各大芭蕾比賽,中國選手的技巧水平并不比其他國家的選手差,但我們的表演能力和作品的創新意識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而我作為一名芭蕾舞演員,希望能將西方芭蕾的經典風格和中國民族的芭蕾探索呈現在舞臺上,讓中國大眾領略芭蕾的魅力并愛上芭蕾。在中國芭蕾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前輩實現了中國芭蕾和世界芭蕾在技巧上的對接,未來的發展則需要我們后人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吳虎生認真說道。
去年4月,吳虎生當選了“第八屆上海文化新人”。在評選的答辯會上,有評委問他:“你會離開上海芭蕾舞團嗎?”芭蕾是世界性的藝術,對一個芭蕾舞演員來說能在世界著名舞團任職是令人期待的。
這個提問其實早在五六年前,吳虎生就給出了答案。2007年他獲得紐約國際芭蕾比賽第一名后,當場就得到美國芭蕾舞劇院(ABT)的邀請,希望他能去他們團當客席演員。ABT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芭蕾舞團之一,提供的待遇也十分優厚,如果表現好的話,可以一直站在國際舞臺,一條有著更多可能、似乎更加絢麗的路展現在吳虎生的面前,但他拒絕了。后來美國芭蕾舞劇院的演員來上海表演時,又特地再送了一次邀請函,吳虎生還是謝絕了。
“真的毫不猶豫嗎?”我問他。吳虎生坦率而誠懇地告訴我:“真的沒有猶豫。團里為我花了很多心血、很多時間,我能取得紐約國際芭蕾比賽第一名的成績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培養我的老師、朋友給了我很大的支持。而且那個時候舞團走了不少演員,很缺人,所以拿了榮譽就走這樣的行為我是做不出來的,良心上會過意不去。”
時隔五六年,再問吳虎生,他的回答依然是:“我不會離開”。“留下是我當時的選擇,也會是我現在和將來的選擇。我接過了從藝術前輩手中傳來的接力棒,就擔負起了當今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因為‘芭蕾’已經不單單是我的職業追求,更是我的人生信仰,也是我感恩前輩、奉獻社會的最好途徑。”
事實上,這樣的決定也與他平時的習慣、素養息息相關。2007年去美國參賽,比賽前還有一段訓練準備時間,吳虎生總是第一個進排練場,在搬好自己訓練所需的活動板后,他會把其他參賽選手的把桿、活動板都搬好,這樣他們進來就可以直接訓練了,為此大家對他都很客氣、很友好。“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多做一點。”高高大大的吳虎生性格里還有蠻細膩的一面,很多問題都會站在別人角度多考慮一下,因此當他獲得國外舞團的邀約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培養自己的舞團、老師。
年紀輕輕,眾多榮譽在身,吳虎生坦言有壓力,“這就需要更加約束自己、好好把握自己,各方面起表率作用。不過我覺得這不需要刻意,只要養成好的習慣,照平時做就好。就像跳舞,每次排練時要像演出一樣,真正演出時把演出當排練一樣,就能比較好地完成。”
舞蹈之外,吳虎生的生活非常簡單,偶爾會有一些社交,大多數空閑時間是在家好好休息,以便更好地保持體力上舞臺。前一陣,電視節目《舞林爭霸》非常火爆,參賽的舞蹈演員的知名度也借此有很大的提升,我問吳虎生有沒考慮過參加,“很多人勸我,你應該去,但我從來沒想過,這可能和我性格也有些關系,我并不在乎很有名,我也不想為了知名度參加選秀節目,或者增加知名度后賺更多的錢,我從事的工作很好,我覺得我現在也很平靜,沒有更多的物質上的追求。我一直告誡自己,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藝術工作者,也許這個事業很清苦、生活會很清貧,但是為了讓中國乃至世界的觀眾看到最美、最精湛的芭蕾藝術,我會加倍努力的。”吳虎生說道。年輕的臉上呈現出一份超常的淡定與成熟,讓我們對他以及他所熱愛的芭蕾舞事業更多了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