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金利 劉增清 徐春陽
(黑龍江省綠色草原牧場)
綠色草原牧場地處松嫩平原西部干旱牧區,全場草原面積25.4 萬畝,占牧場總面積的44.4%。2012年牧場結合草原確權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草原改良種植苜蓿項目。該項目實施后,保護了草原生態平衡,實現了低碳健康養殖,增加了單位產出效益,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截至目前,牧場已投資1 470 萬元改良草原,共種植苜蓿5.57 萬畝,安裝噴灌設施10 臺(套)。
2012年,為了促進苜蓿產業發展,綠色草原牧場轉變發展方式,全力推進苜蓿種植。具體做法如下。
牧場成立以場長、書記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組織機構,由草原站牽頭會同相關部門運用GPS對草原進行全面普查登記造冊。在普查過程中,將國家保護草原生態平衡的相關政策逐戶宣傳講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同時通過算效益帳、對比分析等方式,對苜蓿種植積極性高、意識強且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到1 000 畝以上的承包戶登記造冊,定點定位、四至分明。

通過規劃,牧場確定在3 個管理區的11 個作業區種植苜蓿,總面積達5.57 萬畝,占總局總播種面積的42.9%。將有代表性的地塊土壤送至東北農業大學實驗室進行化驗,重點檢測pH值、有機質含量等,以便開展因地制宜的種植。同時在3 個管理區成立草業或牧草專業合作社并建立專業草業網站,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購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的“六統一”方式組織生產,形成合力以提高組織化程度。牧場現有刈割、壓扁、打捆、摟草等大中型機械60 余臺(套),2013年計劃投資720 萬元購進集刈割、摟草、壓扁、打捆于一體的大型配套苜蓿機械9 臺(套),為苜蓿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
牧場出臺了《苜蓿標準化種植實施方案》,根據苜蓿品種特性選用120 馬力以上配套機車進行整地作業,作業標準是深松40 厘米,對角耙細,土壤顆粒直徑2 厘米以上的不超過5%,運用鎮壓器鎮壓,達到地平土細、播種均勻、苗齊苗壯、提高地溫、易于收獲的目的。通過總局的畜牧獸醫局引進加拿大騎士系列苜蓿良種35 噸,該苜蓿種子已經過包衣接種處理,為苜蓿根系生成根瘤菌起到促進作用。
播種前每畝地施優質復合肥或磷酸二銨、鉀肥等10 千克待播種;采用約翰迪爾24 行精密播種機播種,行距12 厘米,最多不超過15 厘米,畝播種量1.7 千克,畝保苗株數在36 萬株以上,播種后及時鎮壓,確保土壤有效墑情。播種最佳季節應選在梅雨季節,進入8月后禁止播種,重點從苜蓿干物質積累考慮越冬返青問題。
另外,牧場還聘請中國飼草飼料中心、省畜牧研究所草業專家到現場指導并為管理人員和種植戶授課2 次,培訓人員120 人次,發放《苜蓿種植管理關鍵技術》手冊120 份。在總局、管局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選派有關人員2 次到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學習先進的種植管理經驗,并運用到牧場苜蓿產業發展中來。
近年有關數據顯示,國外進口苜蓿量呈逐年縮減趨勢,加之每噸成本較高,致使牧場經營者更青睞于國產苜蓿。國內市場苜蓿蛋白含量18%以上,含水量17%以內,雜質度2%以內的每噸售價在2 400 元以上,市場空間十分廣闊。上海、北京、天津等一線城市的城郊牧場,其優質苜蓿的年需求量較大。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千萬畝苜蓿工程”后,墾區進一步加大了苜蓿種植管理力度,重點在苜蓿種子引進、配套收獲機械和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綜合協調并現場指導。2013年墾區計劃再改良草原4.5 萬畝,使苜蓿種植總面積達到10 萬畝以上,安裝苜蓿噴灌設備10 臺(套),使設備總量達到20 臺(套),覆蓋噴灌面積達1 萬畝。
從苜蓿產業示范帶動和市場效益角度出發,牧場有計劃地安裝苜蓿噴灌設備,將噴灌區域內的苜蓿收費標準調整到200 元/畝,噴灌區域外的苜蓿收費標準調整到70 元/畝,實現種植戶增收、牧場增效的“雙贏”目標。
經測算,按粗放方式種植苜蓿,每年畝產可達400 千克以上,按每噸市場售價1 200 元計算,每畝的效益為260 元;按照標準化種植苜蓿,每年畝產可達到800 千克,每噸市場售價按1 800 元計算,扣除成本683 元,則每畝效益在750 元以上,收益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