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挖掘潛力,促進農民增收,使廣大農民生活水平有實實在在的新提升,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促進農民增收,要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認證制度、政策扶持體系和投入保障機制。對未能升學的應屆農村初中、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按規定給予補貼。落實對符合條件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務農創業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的政策。在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進程中,建立合作組織帶頭人人才庫和培訓基地。
促進農民增收,要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辦好村小學和教學點,方便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加強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和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設施建設。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準,積極推進異地結算。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研究制定相對統一的區域城鄉低保標準。逐步提高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建立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支持農村文化示范縣、鄉、村培育。關懷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重視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問題。搞好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促進農民增收,要深入挖掘潛力。一是強化助農增收工作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計劃,2013年促進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研究制定助農增收的政策措施。研究縣域經濟、小城鎮發展扶持政策。二是拓寬家庭經營增收渠道。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做大做強特色種植業。因地制宜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旅游。鼓勵農民居家靈活就業創業,開發竹木工藝品、針織品、繡制品等特色手工藝產品。支持農戶發展加工、商貿、物流、餐飲等二三產業。三是提高務工收入水平。整合農民工培訓資源,推廣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委托用工企業培訓、合作組織培訓等有效方式,提高農民工技能,穩定農民工就業。強化農民工權益維護。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改革戶籍制度,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降低大城市入戶條件。加快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四是增加財產性轉移性收入。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確權登記頒證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改革試點。逐步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四補貼”等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確保補貼資金兌現到戶。五是加快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加大力度改善農村扶貧對象生產生活條件,抓好定點扶貧、對口扶貧,深入開展“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