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 威
為民獻良策依依不舍情
——市人大代表參加常委會系列座談會側記
文/錢 威
“再過兩個月,市人大就要換屆了,這可能是我本屆最后一次參加代表座談會,我是抱著依依不舍的心情來的。”市人大代表張謝定動情地說。近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分別召開代表座談會,聽取對市人大、“一府兩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來自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等方方面面的91位市人大代表出席會議。本屆市人大代表任期到2013年1月就將屆滿,大家很珍惜這次履職機會,在年底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參加會議,有的代表甚至為此推遲出差,大部分代表會前特意進行調研和走訪,掌握第一手資料。會上,大家暢所欲言、有的放矢,為推動上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言獻策。
作為制造大國,“出口幾億件襯衫換回一架外國飛機”凸顯“中國制造”的尷尬,“中國制造”如何轉變為“中國創造”,不斷攀升在價值鏈上的地位?上海作為“中國制造”的排頭兵,如何在創新轉型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這是代表關注的熱點之一。南大慶代表說,上海要站在建設“四個中心”和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謀劃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要有戰略性的思考,尤其在國際經濟形勢嚴峻的當下,更要在研發上下功夫,積極搶占創新制高點,在新興產業、環保產業和高端產業上多發展、引進一批企業,加大對傳統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的支持力度。他強調,上海建設“四個中心”要防止空心化,不能光發展虛擬經濟,而必須要有強大的實體經濟作支撐。侯鋼代表說,上海要建成創新型城市,必須加大研發投入。上海的R&D指標在前5年提高了0.5%,后五年如何提高1%,還需繼續努力。關于優化科研經費的使用,謝榕榕代表說,目前很多科研資金更傾向于投向已經比較成熟的企業,對尚處于孵化階段的企業扶持較少,有的僅僅是提供場地而已,建議經費資助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扶持創新型企業孵化壯大。
創新人才培養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連璉代表說,在現行的科技體制下,大學教授像業務員一樣忙于找各種項目來養活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根本沒時間考慮創新,建議要在體制機制上為科研人員營造一個寬松的、適宜創新的環境。浦棟麟代表提出,上海近年來發展了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大批高端人才,但是本地高校專業設置相對滯后,建議高校根據國際和本市的戰略性調整,及時調整和布局學科設置,為本市創新發展培養更多的可用之才。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規模為2371萬,其中外來人口約965萬,10年來分別增長37.53%和159.08%。與此同時,某些公共服務領域“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如“育兒難”,醫院里產科爆棚,一床難求;“入托難”,很多家長為入托名額徹夜排隊;“出行難”,高峰期地鐵車廂擠得“雙腳離開地面都不會倒”。朱江代表疾呼,是時候正視上海的城市容量問題了!上海的資源是有限的,外來人口來滬必須與城市的承載量相適應,要關注上海居民的幸福指數。張世虎代表提出,要從上海發展全局出發,擬定更長遠、更科學合理的人口規劃,不能僅局限在“十二五”的五年。該“合理控制的”就要控制,不能任由人口無序增長,否則“引起人口爆炸,后果很嚴重”。
另一方面,上海發展離不開外來人口,他們奮戰在各條戰線,為城市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劉櫻、金纓等代表認為,政府在切分“社會福利蛋糕”時,既要考慮到本地市民的社會福利,也要兼顧到外來人口的貢獻和利益,相關政策要體現權利和義務的對等,體現公平。莊振文代表建議,要鼓勵外來人口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積極融入上海,為推動上海發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近來網上流行一個詞,叫做‘中國式過馬路’,就是‘無視紅綠燈,湊夠一撮人就走’,這背后反映出我們的交通管理存在短板。”談到交通安全,侯鋼代表這樣描述。對此,張雅玉代表深表贊同,“現在大家遵守交通秩序的意識太差,尤其是電瓶車、助動車亂竄,速度又快,老年人過個馬路都很困難,有時明明是綠燈都不敢過。”她建議有關部門要好好研究解決這個問題。浦棟麟代表建議,要充分利用現代電子監控等手段,加強交通監管,嚴懲闖紅燈等違規行為,改善交通秩序。
上海軌道交通通車總長超過400公里,是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張滌蓂代表說,軌道交通空間狹小、人員眾多,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尤其要重視軌道交通安全。地鐵上要定時播放公益廣告,告知乘客在緊急狀況下自救、施救的常識,要加強對軌道交通服務人員應對緊急狀況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張雄偉代表提出,城鄉接合部的軌道交通站點附近,長期黑車橫行,前一陣有關部門開展集中整治行動,效果立竿見影,建議要建立長效機制,不能像一陣風一樣,吹過就算了。陳瑩代表反映,軌交7號線新村路站設計不合理,只有一個有效通道,堵得不得了,存在安全隱患,建議治理。
2011年末的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4.5%,上海老齡化程度高居全國之首。李春平、王曉明、江小青、姚東寧等代表提出,上海老齡化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會越來越突出,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提前作總體考慮和安排。對于改進當前養老工作,張建國代表說,“很多正規養老院不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而無證養老院對這些老人簡直是虐待,有的養老院甚至把癡呆老人綁起來。”他建議必須要取締不正規的養老院,規范管理正規養老院。來自基層的王洪菱、張雅玉、吳美娟等代表坦言,很多老年人“民營養老院去不起,公立的進不去”,養老機構“僧多粥少”,亟待“擴容”。黃亞君、金纓、屠建卿等代表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居家養老的老人,建議政府要扶持社區設立老年食堂,提供基本護理服務,為居家養老提供更多便利。
隨著上海逐步進入老齡化城市,如何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營造關愛、尊重老人的良好氛圍?莊振文代表提出,他去韓國旅游,發現地鐵有專門提供給老人乘坐的一節車廂,其他車廂還有老人專座,顏色非常顯眼。他建議方方面面都要關心老年事業,“關鍵要有一個系統設計,然后再不斷細化”。李韶平、王洪菱等代表反映,本市多層住宅沒有電梯,有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甚至幾天都不下樓,成為“籠中鳥”,建議要加速推進多層住宅電梯安裝工作。邵又娟代表注意到“失獨老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養老需求,建議相關部門出臺一些特殊的優惠措施,讓他們能早一點進養老院。
“美麗中國”首次寫入十八大報告,成為代表關注和熱議的新詞。史領空、陸清冬等代表說,上海應當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力氣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侯鋼代表提出,老百姓可能搞不懂專業環保知識,但對天氣霧霾感受最為直接。近日上海PM2.5指數經常超標,建議將PM2.5指數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張涌代表建議,上海作為傳統工業基地,政府要出臺一些政策幫助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實現產業升級,減少污染源。要加快產業園區化進程,便于企業污染和風險控制。許麗萍、張涌代表認為,要加強環保法制化建設,加大對無證排放、超標準排放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同時環保部門要嚴格執法,切實將法律規定落到實處。
“美麗中國”離不開廣大民眾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寧波、大連、廈門的PX項目引發群體性事件,讓社會談PX色變,來自化工行業的黃春峰代表提出,PX及化工行業并不像民眾想象的那樣可怕,有的也是保障群眾生活所必需的。建議今后類似項目上馬前,有關部門要科學決策,讓公眾提前知情、充分參與,同時要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不能以訛傳訛,爭取實現群眾、政府、企業三贏的局面。張涌代表認為,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并輔以必要的經濟手段,引導居民增強環保意識,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入手,踐行低碳生活,共建共享綠色家園。
代表還圍繞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劉云耕主任用“感謝、感動、感觸”三個詞表達了他的感受。據悉,市人大常委會將對代表的意見建議進行整理,及時轉送有關部門研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