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輝 郝晨宇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需要法治保障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與上海法治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
文/鄭 輝 郝晨宇
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上海人大工作研究會、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市立法研究所聯合召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與上海法治建設”理論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以黨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市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關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高度,研討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總方針進一步加強上海法治建設的具體路徑,更好服務全市工作大局。來自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市高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部分區縣人大常委會、上海人大工作研究會的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主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漢民致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培生發表重要講話。
王培生副主任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召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與上海法治建設”研討會,總結探討如何加強法治建設,進一步促進和保障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很有意義。他結合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履職的實踐和探索談了三點意見:一要深刻領會加強法治建設對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法治建設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基本保障。這一總方針,只有通過法律的權利、義務安排才能變得明確而具體,只有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則并加以遵循,才能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二要充分認識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對上海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產業結構等經濟領域的調整,也包括社會、文化等領域,更是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的深刻變革和創新。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方針,對上海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法治建設內容上,要更加聚焦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在法治建設理念上,要更加突出構建支持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在法治建設目標上,必須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在法治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都堅持權利本位,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三要發揮人大職能作用,加強法治建設,助推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要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科學立法,監督和支持“一府兩院”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共同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法治環境。
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市人大工作研究會會長姚明寶,市人民政府秘書長洪浩,市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陳幅寬,市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袁以星,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凌,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周禹鵬等嘉賓先后在研討會上發言。與會嘉賓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現將研討會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與會同志針對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與上海法治建設的內在聯系,從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的類型、經濟發展方式創新轉型面臨的法治環境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關于我國經濟體制的類型和發展轉型應遵循的原則,有的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發展導向型”的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政府有著較強的經濟職能,積極引導市場實現發展,中國經濟有著政策與市場兩種動力。這一體制下要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在立法上應考慮幾個原則:第一,政府行為方式的轉型是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第二,轉變政府行為方式的關鍵是構建科學的發展指標體系。特別應當關注國民總收入GNI,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一般貿易出口額及其增加值,外資企業的稅收貢獻度,內外資企業的相對比重變化等。第三,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既要注重激勵又要注重限制。要限制與粗放型發展和不可持續發展相聯系的各種經濟行為,如限制土地的粗放使用、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限制各種排放等。第四,從動態變化長期發展的要求進行立法,為政府提供創新、探索空間。
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背景及其對經濟法制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有觀點認為,現在土地開發難以為繼,環境承受能力愈益加重,節能減排任重道遠;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主、基于廉價勞動力成本的傳統制造業優勢不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些都是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原因和因素。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現行行政管理體制還有諸多阻礙:一是既有政策覆蓋面有限,難以覆蓋新型業態企業;二是壟斷因素阻礙市場行為;三是相關政策受部門分隔影響難以落地,尤其是一些政策涉及的兩個政府主管部門時,其落實更顯困難。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行使立法權、監督權,對推進上海法治建設,推進“創新轉型發展”大有可為。圍繞提高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能力加強人大工作,與會同志從履職創新、提高立法工作服務發展大局的水平和加強改進經濟領域立法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關于人大履職創新,有觀點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人大依法履職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在履職意識上有新高度。要把推進上海“創新轉型”的法治建設工作放在國家整體部署和總目標中思考,放在五位一體的建設中去謀劃。二是在履職內容上有新內涵。要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等。三是在履職方法上有新創造。以智慧、魄力和韌勁破解立法和監督中難題。
關于立法工作服務發展大局的水平,有觀點認為要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提高立法工作服務發展大局的水平。一要吃透十八大精神,按照“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方針來指導今后的立法實踐。二要開動腦筋,用智慧、魄力和韌勁,采取立法手段,為推動“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三要及時總結上海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通過立法固化下來,力求取得制度的先發優勢。四要抓緊梳理本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做到心中有數,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做好總體謀劃和安排。
關于加強經濟領域立法,有觀點認為要深刻理解和領會“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和擔當經濟領域立法的重任。一是找準方向,增強地方性法規針對性。要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項目導向,通過立法建立更符合經濟轉型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二是把握方寸,維護法律的統一性。三是創新方法,提高法規的實效性。當前凡是有立法必要性、實踐經驗比較成熟、各方面認識比較統一的經濟立法項目多數已經實施;凡是實踐經驗尚不成熟、現實中還存在較多突出問題、亟需用法律來規范解決的立法項目仍有不少。這就要探索創新工作方法,抓住“關鍵的那么幾條”著力推進,要“在夾縫里作文章”。此外,還要積極探索對法規實施情況進行后評估。
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與會同志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就繼續推進依法行政、創新行政立法模式和加強金融檢察工作等方面作了探討和交流。
有觀點認為,要實現依法行政助推“創新轉型”,在觀念上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應堅持以改革促創新、以改革促轉型、以改革建制度。二是先行先試也應堅持法治精神的引領、法定程序的規范、法律監督的制約。關于創新行政立法模式,有觀點認為,一要加強對本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的調查與研究。建議政府部門在起草制訂相關政策、法規時,重點加強對新興商業模式的調查研究。二要敞開立法大門,注意聽取行業協會和聯合會等社會組織的意見建議。更多地吸納行業協會參與相關政策法規的起草。三要整合資源,加強立法綜合協調與研判。關于加強金融檢察工作,有觀點認為一要積極推進金融檢查工作專業化,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切實維護金融安全;三要加強金融領域犯罪預防,從源頭上防范金融風險;四要加快金融檢察人才培養,提高服務金融中心建設能力。
本次研討會為理論界與實務界,立法、執法和司法工作者搭建了互動交流的平臺。大家暢所欲言,就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與上海法治建設議題互通信息、交換意見、凝聚共識。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對上海進一步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強上海法治建設,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上海市立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