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萬智奇
為和諧勞動關系護航
文 萬智奇
企事業單位職代會建制和運行情況如何,本市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情況如何?圍繞這些重點,從2012年6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就本市貫徹實施職代會條例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
作為企事業單位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由來已久。追根溯源,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說起。直到國家層面法規涉及,則是上世紀80年代后的事。多年來,職代會制度在保障職工依法參與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促進企事業單位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時間節點上看,上海在職代會立法上走在全國省市中游,2010年,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職工代表大會條例》,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一年多來,企事業單位職代會建制和運行情況如何,本市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情況如何?圍繞這些重點,從2012年6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就本市貫徹實施職代會條例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從落實法規的績效來看,不乏亮點,但也仍存在不少難點。
要推行開展職代會制度,首先需成功建制。從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角度來說,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推行,并不是從條例施行才開始的事。早在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就已明確“黨委會、職代會、工會”的老三會與“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新三會都不能取消,職代會建制本就有一定基礎,條例施行后更是扎扎實實,步步推進。據悉,條例實施以來,本市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事業單位建立職代會10118個,增加861個,同比上升9.3%。
而對于非公企業這個傳統建制難點,一年多來,本市各有關方面和單位通過法律武器支撐,不斷積極探索,靈活破解建制難點,推行職代會建制卓有成效。比如,通過促使具有特定身份(如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執委、企聯理事、青聯委員、科協委員等政治身份或納稅百強、勞動模范等榮譽)經營者帶頭建立職代會做表率;先指導公有制企事業單位全面建制,然后引導非公企業逐步實施;職代會建制與集體協商建制聯合推進;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特別是樹立非公企業典型,宣傳引導非公企業建立職代會;運用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建制方法覆蓋小微企業建制“死角”。據統計,非公企業職代會獨立建制31814個,增加9374個,同比上升42%。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建立5256個,增加707個,同比上升16%;覆蓋非公企業121532家,增加32791家,同比上升37%。值得一提的是,可口可樂、羅氏制藥、滬東集裝箱碼頭等一批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外資、民營企業也相繼建立了職代會制度。
建制是職代會工作開展的基礎,規范有效運作則是職代會合理乃至較好發揮作用的保證。本市職代會條例用較大篇幅明確了職代會的職權、代表、組織制度、議事規則,突出了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規范性、程序性和操作性,為的就是把成熟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作為成功模板推行。這樣,有關方面指導工作有了路徑,企事業單位對照執行也有了范本。
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開展職代會條例執法檢查歷時數月,走訪了多家企事業單位,與不少企業職工進行了互動,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職代會運作有了依據,開會也更規范了”。有些職工代表說,現在可以“拿著條例去找老板”,開會、審議、選舉、評議等程序都有了參照,“開展工作腰桿硬了”。
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各有關方面加強了學習和宣傳。市人大內司委、常委會培工委、市總工會聯合面向企業組織、政府相關部門和工會培訓師資600多人。市總工會還啟動了全市50萬職工代表三年培訓計劃,目前已培訓30余萬名職工代表,并針對非公企業開展了高管層面的條例咨詢說明會。各相關單位也通過多種形式對黨政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工會干部和職工代表進行宣傳培訓。勞動關系三方對條例的認識深了,職代會制度的推行和職代會工作的開展就更有保障。
從職工自身角度來說,職代會作為反映訴求、監督管理企事業單位的重要形式,只有將其五項基本職權——審議建議、審議通過、審查監督、民主選舉、民主評議逐步落實到位,他們關心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和諧的勞動關系就有了更多可能。據了解,各企事業單位在職代會工作中開始更加注重會議審議結果的落實,逐項使職代會審議、審查、選舉和評議意見落地;有關政府管理部門乃至企事業單位自身也把職代會運作情況納入了對各單位的評選和考核機制,力求與日常工作融合銜接。在職代會工作推進中,不同單位職工訴求側重還有所不同。對于國有集體企業,職代會重監督職工董監事制度、民主評議工作;對于事業單位,職代會重關注轉改制中員工的薪酬福利、績效工資、設崗定職公平;對于民營企業,職代會重健全管理制度、倡導以人為本經營理念;對于外資企業,職代會重關注文化建設、協調勞資關系。這使得職代會總體運作質量有了很大起色。許多職工代表評價說,“不是花架子,是動真格”。據問卷測評統計,本市職工對于職代會條例實施情況滿意和基本滿意的比例分別為 82.79%和16.76%。
職代會建制和運作質量上的邁進,促進了勞動關系的和諧。職代會制度是職工對本單位進行民主管理的途徑,也是暢通企業經營者與職工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人大在執法檢查中了解到,有的企業堅持規范履行職工代表大會民主程序,在大規模減員分流的情況下依舊保持了無爭議、無上訪,維護穩定發展;有的企業在條例頒布后,規范運作職代會制度,化解了多項職工糾紛;通過職代會,不僅職工權益得到了有效主張,更是讓一些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獲取了職工的信任、支持,成功渡過難關,做到了勞資雙方雙贏。
一年多來,職代會相關工作的落實推進在法規的支撐下有了長足進步,但執法檢查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期許得到解決。
首先,職代會建制發展還不均衡,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和不同經營狀況的企事業單位推行職代會制度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從現有情況看,本市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建制率明顯高于改制企業和非公企業;經營狀況好的企業建制率明顯高于經營狀況一般的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好于中小型企業。外資、民營和分散性企業始終是職代會建設的難點,非公企業職代會建制率普遍不高。
其次,從職代會制度運作情況看,有的企事業單位職代會職權被虛置,形式大于內容,職工民主權利未完全落實。或是運行程序不規范,表決重要事項時無記名投票被“鼓掌通過”取代;或是職權落實不到位,忽視對薪酬福利等與職工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審議;或是存在畏難情緒,職代會實際運作都由工會組織負責,但工會主席多為兼職,不僅精力有限,而且擔心認真履職會“丟了飯碗”,于是“對著老板敗下陣來”。
再次,一些職工代表本身履職積極性和履職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些存在“走過場”的心態,有些不會提案、不善監督。還有一些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的召開形式主義嚴重,實際效果不佳。另外,勞務派遣人員如何參與職代會,也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提出,要通過抓宣傳、抓認識、抓落實,加大獎懲力度,進一步提高對職代會制度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職代會建制率、進一步提高職代會運行質量、進一步加大分類指導和監督檢查力度,不斷推動條例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