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建萍 朱鐵軍
浦江天平熠熠生輝
———上海法院五年工作回眸
五年來上海三級法院共審結刑事、民事、行政、執行等各類案件198萬余件;訴訟案件中,91%經一審程序即告息訴,經二審后的息訴率為98.6%;累計對7500余名經濟困難的刑事被害人和申請執行人等實施司法救助;共計緩、減、免訴訟費7400余萬元;全市法院113名法官全部實現“一方退出”;在全國法院案件質量效率綜合績效考核中,上海司法公正指數連續四年位居第一。
前不久,上海高院出臺“上海法院服務和保障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4條意見”。據介紹,該“意見”是上海法院圍繞中央和上海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結合審判工作實際,經過深入調研而形成的規范性文件。
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為上海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法律保障,始終是上海法院的工作重心所在。時間拉回到上海世博會舉辦前的2009年。那年7月,上海高院制定了“服務保障2010年世博會的20條意見”,次年4月,“世博法庭”在浦東法院誕生。在半年多時間里,該法庭共受理涉及42個國家、地區或國際組織展館的各類民商事糾紛143件,全部實現案結事了;共接待群眾法律咨詢等8000余人次,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司法的公正和高效,受到中外當事人的稱贊。
在此前后,上海高院黨組還先后制定了應對金融危機服務經濟發展的11條意見,服務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30條意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18條意見、實施國家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意見等司法政策文件,為全市法院更好地發揮服務大局的審判職能作用指好了路、定好了調。相關意見也多次獲得了上海市委、最高院主要領導的批示肯定。
與此同時,全市法院注重延伸審判職能作用,通過多種載體,大力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
據統計,五年來,全市法院針對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問題,共編撰行政、金融、知識產權、勞動爭議、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審判白皮書165篇,向政府機關、行業監管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等發送司法建議1947篇,其中四分之三得到了受文單位的積極反饋。
在參與完善防控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機制方面,上海法院積極探索創新。如建立輕罪前科封存機制,在案件審理中引入心理輔導,開展“春天的蒲公英”項目和“小法官網上行”等法制教育活動,參與共建非滬籍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過渡性安置培訓基地”,等等,均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點開上海法院網(因特網),“在線訴訟服務”的藍色板塊十分醒目。在該平臺的“當事人服務區”,設有辦案進度查詢、聯系法官等6個子欄目,在“公眾服務區”,則設有訴訟文本下載、訴訟費計算等9個子欄目,此外該平臺還有訴訟檔案查詢預約等服務項目。
而在各法院的立案、接待場所,上海更是在2008年就全面開展了窗口的規范化建設,力求使當事人在這個參訟辦事的第一場所感受到法院的周到、法律的溫暖。
如今,全市各法院已全面設立了訴訟服務中心和執行事務中心,為參訟辦事的當事人提供材料收轉、案件查詢、咨詢答疑等“一站式服務”。為更加便利當事人,法院還開通了“12368短信平臺”,為當事人提供訴訟綜合服務。
司法公開是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強化司法監督、提高司法公信、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途徑。2011年初,上海高院制定了《上海法院著力推進司法公開的實施意見》,對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統一要求、統一項目、統一規范和考核。經過不斷的探索,已逐漸形成了多項具有上海特色的司法公開舉措,如堅持和做到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全程化、庭審網絡直播常態化、生效裁判文書上網常規化、公眾查閱訴訟檔案網絡化,推行有組織、有引導、有主題、有宣講的公眾開放日制度,開通法院官方微博,等等。
司法的基本特性在于判斷,基本功能在于明是非、斷責任、解糾紛。對當事人而言,公正高效的裁判和對其合法權益的切實保護,就是他們對司法活動的最直觀感受。因此,通過加強審判管理不斷提升審判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始終是上海法院堅持不懈的中心工作。全市法院針對審判執行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創新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實現了對司法全程的監督管理。
2010年10月開始,上海三級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陸續成立。此后,上海又依托信息化建設,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建立了“審判管理工作平臺”,強化對審判質效的分析研判、講評通報、及時整改和動態反饋。實踐證明,職能的集合切實發揮了審判管理“規范、促進、保障、服務”審判工作的強大作用。
在此前后,上海高院還率先成立了少年法庭指導處,統籌三級法院少年審判工作調研、檢查、指導、管理等職能;成立了金融審判庭,對金融案件實行集約化審理;成立申訴審查庭,通過“每案必談”、公開聽證等途徑,確保申訴審查工作更加高質量、高效率。
為積極探索、逐步形成富有上海法院特色的推進法律適用統一的工作格局,力求個案公正、類案統一,上海高院制定了《關于規范法律適用、推進法律適用統一的若干意見》,從法律適用統一的多元主體、保障機制、推進路徑等方面入手,通過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加強案例指導等方式,不斷提高適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
現在,上海法院已形成了一整套由32項評估指標、20項調研指標、9項附件數據,共61項數據組成的審判質量效率評估體系,對全市各法院的所有案件的節點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并進行定量、定性、定位分析,以此促進法官辦案質量的不斷提高。
2012年6月21日,第三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中國)”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經中國國家版權局推薦,并經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確認,上海高院知識產權庭被授予“201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中國)保護獎”。據了解,上海高院知識產權庭是此次全國獲獎單位中唯一一家審判機構。在該庭的帶動、推進下,上海法院公正、高效、平等地保護中外當事人知識產權的努力卓有成效,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高質量的審判需要法官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強大的基礎,這方面,上海法院推行“人才強院”戰略,系統而有針對性的法官培訓工作功不可沒。在新一輪五年培訓規劃中,上海又深化確定了“三個素養,五個能力”的培訓目標,即進一步錘煉法官的政治、專業與人文素養,著力提升庭審駕馭、法律適用、裁判文書制作、訴訟調解與群眾工作五項能力,以不斷適應審判工作新的形勢和任務。據統計,五年來,上海法院共舉辦各類培訓523期,先后有3.2萬余人次參加培訓。
與此同時,上海法院致力于在基層一線鍛煉選拔干部,逐步形成了“一線培養、雙向交流、基層選拔”的“三位一體”干部基層培養選拔機制。
此外,上海法院還立足司法特性和上海特點,積極探索“制度加科技”的廉政建設新機制。2009年開始,上海實行法院審判執行崗位法官配偶為律師的“一方退出”機制,相關經驗被推廣至全國法院。2011年,上海又開發了“廉政風險環節監督提示系統”,通過審判、執行等環節共3個方面、9個類別、60個風險點,實現對廉政風險節點的跟蹤監控,從而使權力運行的過程更為透明,內部監督的機制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