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 漢
迎“八項規定”春風 樹人大新形象
文/魯 漢
上任首件事就是抓作風,向官場陋習說“不”。近期,中共中央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率先垂范,不準念稿、不封路、不鋪紅毯、不清場、不吃酒宴、不住迎賓館1號樓、不擺放鮮花……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致同意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身體力行、自上而下,制度保障,細節突破,是新一屆政治局轉變作風的顯著特點?!鞍隧椧幎ā彼沟氖马棧此啤靶∈隆保谝恍┤搜劾锖孟袷恰皬膩砣绱恕薄ⅰ疤旖浀亓x”。但正是這些“小事”影響了人民公仆在群眾中的形象,不同程度折射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影子。“八項規定”,實則像“八支矛頭”一樣直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那么,作為人大應如何貫徹八項規定?八項規定,基本要求是“從簡”,實質是“務實實干”;核心是消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影響,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理念是為人民服務。
弄準了這些問題,接下來就是結合人大實際開展行動。人大的特點是“議”多,調研多,會多,文多。總的講,無論開展何種工作,首要的是論證其必要性,以問題為導向安排工作形式方法,并進行成本核算,找出效益最大化途徑,通過依法履職,以達到黨的十八報告提出的“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的要求,切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而這其中,要防止以形式主義機械地貫徹八項規定。既要反對不問民生疾苦、忽視“聲音弱勢”、“沉默失聲”群體的官僚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比如,八項規定要求“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去倒是去了,而“解決困難”時,“群眾說咋辦就怎么辦”,而不是從統籌協調各群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角度解決困難,從而引發更多更棘手的問題。官僚主義和尾巴主義最終都會被群眾拋棄。
先說調研。主要是明察暗訪,是不是要多些暗訪,少些明察?是實地調研?還是網絡調研?還是多種方式結合?要區別情況明確調研方式。即使是明察,要不要請被監督部門安排線路、地點、與會人員,讓他們“帶著走”?這不是信任不信任被監督部門的問題,而是人大行使法定職權的必然要求,就應該“先小人后君子”。“我的調研我作主”,應事先摸清情況,找出問題矛盾集中地,找出不同意見激烈碰撞的人群,真正掌握鮮活資料和癥結所在。
調研中需注意的是,不僅要問“你幸福嗎”,更要問“你痛苦嗎”、“你憂慮嗎”、“你郁悶嗎”。
會議。會議材料可在會前盡早交予與會人員,除了人代會、常委會會議有法定程序規定的,會議材料可以不讀,直奔主題,直奔問題。即使是向人代會和常委會作報告匯報,最好是學習胡錦濤同志作黨的十八大報告的做法,擇其要點。又如,人代會、常委會會議針對被監督對象工作報告匯報的審議發言,要杜絕或許出現的此類現象:過多表揚被監督對象,再提“幾點”不痛不癢、“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希望”,甚至連“幾點希望”都不提。事實上,表決通過被監督對象報告,就是對其工作的最大肯定。應做實審議的法定之義,切實推動問題解決。對常委會會議聽取的被監督對象的匯報,也可通過表決的方式予以評價。立法審議中,要避免有意無意無視部門利益的存在、針對性專業性不強的發言。
在社會矛盾多發、群體利益訴求多元的背景下,特別是在立法中,可圍繞難點焦點問題,建立辯論機制,通過正反方你來我往的充分博弈,豐富解決問題的智慧,以求“辯論出真理”。而辯論必須是“忠誠的反對”,基于忠誠于黨的事業、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反對”。在會外,也可通過聽證或網絡等多種形式搭建公平辯論平臺,擴大公眾有序參與。
文風?!按┭ゴ髅薄?,讀則味同嚼蠟,聽則昏昏欲睡,甚至把被監督對象的報告內容簡單改寫,納入人大調研報告等文件中的現象,仍需防微杜漸。
而最關鍵是,也許莫過于將八項規定細化為可檢查、可考核的各項制度,加上“公開透明陽光”,把主動與倒逼結合起來,推動人大更加實談實議實干,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