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金鵬
讓人大立法程序“硬”起來
文/劉金鵬
立法程序,是指立法機關制定、修改或者廢止法律法規的法定步驟和方法。在執行過程中,受“重實體輕程序”傳統觀念的影響,相關立法程序易被打折扣。
《上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第19條對法規案提前送達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即“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三十日前將法規案送常務委員會;未按規定期限送達的,一般不列入該次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政府往往未能嚴格遵守此項規定。有的法規案甚至僅在常委會會議前2-3周送達,但鮮有法規案因此未被列入當次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有關專門委員會為了能按時向主任會議提出有說服力的意見、向常委會提出高質量的審議意見報告,只能與政府法制部門私下協商,拿著政府尚未定稿的“白頭”法規案向有關方面征求意見,組織調研和座談。有時難免發生最后定稿的“紅頭”法規案與向各方征求意見的“白頭”法規案內容不一致等尷尬,致使原本莊嚴神圣的立法工作打了折扣,損害了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程序是法治的心臟,評判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程序如何。立法程序與立法的效率和質量息息相關。正如不經過科學完整的工序就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一樣,不嚴格執行立法程序亦難以制定出高質量的法律法規。欣聞新一屆市政府越來越重視立法工作,提出凡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規案必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市人大常委會可以此為契機,在立法工作中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對違反立法程序的,勇于舉出“紅牌”,敢于說“NO”,推動各方進一步提高程序意識。努力在本市營造一種為遵守立法程序及時報送法規案,政府專門召開常務會議討論某項法規草案的法治氛圍。 (作者系市人大內司委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