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錦森
“舌尖上的安全”須臾不可忽視
文/劉錦森
最近一段時間,農夫山泉“標準門”、“老鼠肉假冒羊肉”、“毒生姜”等事件相繼曝光,再次引起了社會上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公眾的不安甚至恐慌。人們不僅要問:還有什么食品可以讓人放心食用?
食品與其它商品不同,因進入人體后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千家萬戶幸福,甚至導致生命危險,于是倍受關注。雖然農夫山泉“標準門”、“老鼠肉假冒羊肉”、“毒生姜”等事件以及之前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也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進行了及時慎重的查處,但畢竟“木已成舟”,造成的損失和不良影響只能事后慢慢消化。
近年來各級政府雖然也非常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食品安全問題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杜絕,總是屢禁不止。如何才能有效禁止,這是一個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果一味地指責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不作為,他們可能也感到冤枉,因為他們也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果說人大的監督沒有跟上,似乎也說不過去,因為人大的監督就從來沒放松過。僅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就專題詢問國務院關于保障飲用水安全工作情況;安徽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專題詢問聚焦“食品安全”;遼寧省沈陽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也專題詢問“食品安全”,市食安辦、市農委等部門主要負責人一一作答;浙江省溫州人大常委會召開食品安全專題詢問會,在網絡直播的詢問會現場,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的人大代表在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就食品安全對“地溝油”等民生問題“步步緊逼、‘麻辣’追問”,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踢起了皮球,場面勁爆。上述所例只是各級人大2012年開展食品安全監督的幾個具體事例。
既然如此,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總是屢禁屢犯?看來我們的工作思路可能過于“格式化”。食品安全問題要想回歸正常狀態,必須標本兼治,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多管齊下,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由于生產商、銷售商從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因素考慮,試圖靠其道德自律似乎不大可能,甚至是天方夜譚。
我認為,除了廣大消費者要以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公益外,還應當積極主動向有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制造、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動態、信息,以利于有關部門及時查處。從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來說,不能坐等辦完有關證、照,或者程序性地蓋個檢驗、檢疫章,就放任生產者、經營者自流,而是要主動出擊,有重點、有選擇地深入生產、經營場所實地進行檢查。一旦發現不法行為,絕不為人情所礙、絕不為金錢所惑、絕不為面子所動,堅決依法查處,頂著上線罰款、甚至吊銷證照,把其所謂飯碗徹底砸碎,以此給生產者、經營者形成警示、震懾作用。如果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已涉嫌犯罪,那么,公安和司法機關就應當立即聯合行動,重拳出擊,依法予以懲治,讓違法犯罪分子感到膽戰心驚,不敢再繼續做惡,沒有再繼續干違法犯罪勾當的機會。
從人大來說,除了要仍一如既往地重視食品安全監督工作,還要不斷創新監督工作思路,不僅僅只是詢問一種形式,還可以根據食品安全所涉及的具體問題、事件的性質、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進行“跟蹤監督”、“接力監督”,甚至可以轉換監督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監督力度。
民認食為天,食以安為行。總之,為了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大對“一府兩院”,該監督時就不講情面地進行監督,該支持時就不遺余力地給予大力支持。如此一來,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懲治,就會形成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以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強化監督的實效增加民眾“舌尖”上的安全感。 (作者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