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 張強
為未成年人撐起保護傘
文/張宇 張強

張宇,上海浦東人民檢察院未檢處處長
曾經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墜落凡間的天使,來世間尋找屬于她的那份快樂和愛。日前,上海一國際學校美籍教師MCMAHON因涉嫌性侵至少六名兒童,6月7日,警方以涉嫌猥褻兒童罪向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提請逮捕MCMAHON,6月13日,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猥褻兒童罪批捕MCMAHON。而此前,從貴州省習水縣多名公職人員性侵幼女案,到海南省萬寧市的“校長帶小學女生開房”事件,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案件的消息不絕于耳。尤其在今年兒童節前后,全國各地曝光的猥褻、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多達11起。這個不愿被提起的“老話題”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根據浦東檢察院未檢處承辦的案件情況分析,我們不禁感嘆:如果孩子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也許慘案就不會發生;如果家長、學校教會孩子更多的防范技能,也許罪犯就不會屢屢得手。總結起來,浦東檢察院未檢處辦理的未成年被害人遭受性侵案件的特點如下:
性侵類案件呈高發態勢,且被害人大多為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從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5月,未檢處受理強奸及猥褻兒童的案件,占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犯罪案件的96%。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女性中85%為14周歲以下的幼女,平均年齡8歲,最大的14歲,最小的年僅2歲。上海范圍內,被害人是外來務工二代的居多。受理的案件中,20%未成年被害人是上海戶籍,其余均為外來務工子女,顯示出外來務工人員的未成年子女容易成為性侵案件的受害人。
作案手段主要是誘騙和強行逼迫。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少女中有34%是被犯罪嫌疑人以零食、零錢、游戲等誘騙去作案地點后遭到侵害的;有13%是被犯罪嫌疑人強拉至偏僻處后遭到侵害。
作案地點主要在偏僻處、犯罪嫌疑人家中和被害人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17%的未成年少女是因家中無人監護,犯罪嫌疑人闖空門而遭到侵害。
幼童遭受性侵事件頻發,暴露了教師、公職人員道德滑坡等社會頑疾,“一對一證據”線索加大了類似案件的偵破難度。但未成年被害人自身性權益意識不強、家庭對未成年人的監管不到位、學校對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缺失亦使犯罪人有可乘之機。由于“羞憤心理”、“擔心孩子名譽遭受更大損害”,瞞案不報,致使多次受害的情況也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被害人為未成年人的性侵害類案件取證較為困難。由于性侵害類案件的私密性以及未成年人被害人辨識能力有限,使得此類案件的證據固定存在一定困難。
部分未成年人防范意識不強,易成為侵害對象。對于幼齡的未成年人,缺乏防范意識,往往被犯罪嫌疑人用一些小恩小惠誘騙。而且這些未成年人認知能力較弱,甚至無法理解犯罪嫌疑人對其實施的侵害行為,無法及時求助。部分犯罪嫌疑人本身與受害未成年人或其家人比較熟悉,從而降低了未成年人的防范心理。
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監管不力。受害的未成年人大多為外來人員子女,其監護人往往忙于打工而忽略了對其子女的監護。
未成年人性知識教育的缺失,目前在中國,家庭性教育并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父母提及“性”總是遮遮掩掩。另一方面,學校針對未成年人性教育的教材還不成熟,導致未成年人對于性知識的缺失。對于性的“無知”不知道還隱藏著多少的被害人。學校應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性安全防范意識,對發現的教師、公職人員猥褻、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給予高度關注,及時采取措施,協助查處相關責任人員;同時加強對教師的監督和指導,嚴防此類案件再犯。
近期媒體曝光的侵犯兒童權益的丑聞直指學校和家庭教育、管理上的種種盲區,更暴露出整個社會道德滑坡的不良趨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與地區在教育和法律規定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對我們有所啟示。
相比之下,中國香港在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時的理念、原則和做法,處處體現了對未成年被害人的人文關懷。除了偵破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外,辦案人員更多地關注性侵害案件給未成年被害人的生活、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造成的不良影響。在辦案方法上,香港警方嚴格遵守“一站式調查取證”的原則,防止未成年被害人因偵查案件或者媒體報道而反復多次回憶、描述遭受侵害的過程加劇其精神痛苦。對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進行絕對保密,無論是在案件的偵破、審判,還是后續的報道中,都充分尊重未成年被害人的隱私,避免其遭受二次傷害。
美國許多州的法律明文規定,只要與14歲(有的州是16歲)以下的兒童或少年發生性關系,無論對方是否自愿,一律按強奸罪處理。各州對強奸或猥褻未成年人的量刑不盡相同,但都將其視為重罪并處以重刑,甚至于罪犯刑滿釋放后,相關犯罪記錄會在互聯網上公布,伴隨其一生。根據美國最嚴厲的反性侵法——《梅根法》的規定,法院對性侵兒童者多判處較重的監禁刑,有的多達一百年。除了苛以重刑外,對性侵兒童者獲釋出獄后的監管也有明文規定,以此加強對兒童的保護,即性侵兒童者無論搬到美國任何地方,都必須先到當地警察局注冊備案,他的照片和相關記錄將被公布,減少性侵兒童再犯的可能。
同為東方文化的韓國為嚴懲對兒童的性犯罪,韓國大檢察廳宣布,將對施暴者采取“不寬容原則”,即不適用緩刑,而且要判10年以上的重刑。韓國政府更是將此類犯罪的最高刑期由15年調至50年。2011年7月,韓國議會通過了“化學閹割法案”,規定對“以兒童為對象進行性犯罪”的初犯和重犯一律進行化學閹割,這是亞洲首部針對嚴重性犯罪進行化學閹割的法案。
關愛兒童、保護兒童健康成長,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兒童防護體系是我們共同的心聲,防范、杜絕兒童再次遭“黑手”的措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建。
關愛兒童、保護兒童健康成長,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兒童防護體系是我們共同的心聲,防范、杜絕兒童再次遭“黑手”的措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建。
探索更加有效的偵查技術。性侵害類案件的未成年被害人往往因為年齡太小,認知能力有限,使得其指證的效力減弱,而犯罪嫌疑人往往也利用這點來為自己辯解、否認其罪行。所以,在偵查此類案件時,物證、鑒定結論就顯得格外重要。建議父母發現孩子遭受性侵害后,應盡快帶孩子去做法醫鑒定和創傷處理,以此固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證據;公安機關在案發后第一時間采集諸如體液、毛發等送交檢驗,通過測謊等手段,加大審訊力度,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線。
加強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教育。未成年人雖然認知能力較弱,易受到侵害,但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教育手段,加強其自我保護的能力。比如,可以借鑒英國頒布的《兒童十大宣言》(包括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小秘密要告訴媽媽;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與陌生人說話等等)。相比案發后用法律武器嚴懲犯罪人,學校和家長教會未成年人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是避免傷害的最有效辦法。
集合力量,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完善未成年人權益受害預防及干預機制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家庭預防是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道防線,家長應當分年齡階段教會孩子如何防范性侵害;學校通過開設法制課程和安全防范教育,增強未成年人法制觀念和自我防范能力;整個社會應當加強道德建設,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司法機關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并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提供從制度、物質到精神的全方位救助。
加強對未成年子女的性教育。家長應當改變觀念,為了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結合其年齡及身心發育狀況,有針對性地對未成年子女進行性知識的教育。學校要提高性教育的水平,培養專門的性教育者,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身心的發展規律,編制不同的教材,以生動、健康的教育方式,使未成年人掌握必要的性知識,也幫助其理解自身的性權益,從而建立孩子的性防范意識。
完善法律規定。我國刑法第237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制猥褻婦女的, 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從重處罰。司法實踐中,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強制猥褻婦女的并不多見,我處至今還未受理這樣的案件。根據該條款規定,一般的猥褻兒童案件的最高刑都是在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對性侵兒童的處罰力度過輕。法律對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處罰力度不大,使此類犯罪日益猖獗,學校、家長瞞案不報,更使犯罪分子肆無忌憚。因此,建議完善刑法關于猥褻兒童罪的量刑規定,加大對此類案件的處罰力度。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