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克
電子商務課稅的世界潮流
World trends of E-Commerce taxation
文/張克
作為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技創新,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在應對和適應網絡時代政治經濟文化變革的過程中,制度與法律的更新總是跟不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腳步,成為永遠的追隨者。
2013年初,一場由電子商務企業間競爭引發的輿論大戰,將電子商務稅收這一極具專業性的議題推向了全民討論。2013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提出建議,應該對B2C加強征稅。
張在提案中稱,中國當下電商交易的90%是以C2C的形式從事B2C的交易,約有一半交易量游離于法律監管之外。而張近東所指的C2C交易的平臺商便是阿里巴巴與旗下的淘寶網,“征電商稅”建言被眾多淘寶賣家指為“公器私用、打擊對手”。
不久前卸任阿里巴巴CEO的馬云稱,并不反對對電商征稅,但目前94%的淘寶賣家營業額在24萬元人民幣以下,大多數不在征稅的范圍之內。滿足繳稅條件的商家,已經在線下開始繳稅。若現在對個人網店強行征稅,會打擊微型經濟的積極性。
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黨組書記、局長周伯華介紹,旨在規范電子商務行業競爭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服務監管條例》已列入國務院二級立法規劃。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網絡發票管理辦法》,將于4月1日起推行使用網絡發票,并試行電子發票。工商、稅務主管行政部門的一系列動作讓電商市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被市場人士解讀成“為電商征稅做準備”,預示著“網店征稅時代”來臨。
電子商務以其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席卷全球,中國電商稅收政策無法脫離世界經濟格局和全球市場而制定,故而,正確理解各國對電子商務課稅的背景和法律規定是討論中國稅收政策的基本前提。

在眾多電商大佬和輿論領袖的參與下,電子商務課稅由一個行業問題逐漸演化成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 圖/東方IC)
美國是電子商務的勃興之地,美國國內對電子商務課稅的討論歷久經年,但至今仍未形成足夠的共識。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發表《全球電子商務框架》報告,提出如果要研究對電子商務課稅應遵循和利用現行稅收概念和原則,間接否定了對電子商務開征新稅的動議。
美國國會在1998年通過了極具影響力的《網絡免稅法案》,被國人津津樂道,視為電子商務不應課稅的國際先進經驗。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大致包括:(1)三年內不得對電子商務征收復合稅;(2)三年內不得對電子商務征收歧視性稅;(3)三年內對“網絡接入”不征新稅;(4)法案中還規定稅務機構不得擴張征稅權力,不征收聯邦網絡稅;同時明確反對將網站和服務器作為收入來源的連接點。
然而正是這樣一部法律,讓不了解美國政治架構與憲法體制的人誤讀頗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權力劃分是美國憲法的重大議題,其中稅權的分配更是角力的重頭戲。在網絡貿易興起之前,美國各州政府對具有跨州交易性質的郵購依據是否存在“實質關聯”征收銷售稅或使用稅,而聯邦政府無權征收。也就是說,有形貨物不論是通過郵購還是電子商務的形式交易,在美國的稅法中滿足一定情形時均應繳稅,有形物的稅收政策其實并無爭議。
真正催生《網絡免稅法》的是通過電子商務下載使用書籍、音像制品、軟件等無形產品時是否應當課征零售稅或使用稅的爭議。在美國零售稅與使用稅是州政府的稅收主權,各州對無形產品的課稅態度不一,就下載軟件和信息而言,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馬里蘭、馬薩諸塞州等16個州認為應當免稅,而卡羅拉多、康涅狄格等17個州則認為應當課稅;有的州認為商業行為的下載和使用應當課稅,個人使用則屬免稅。如此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使得美國國會為了規范電子商務發展而出臺《網絡免稅法》。其目標并非宣告美國電子商務全部免稅,而是為避免各州針對電商重復課征銷售稅,堅持在既有的稅法體系框架內研究方案,不再新增稅種和擴大課稅權力,聯邦政府不在州政府之外再行對電商課稅。
美國眾議院于2001年通過了將免稅法案延期兩年的決定,美國總統布什又先后兩次在美國國會提交的將《網絡免稅法案》延期的法案上簽字,使之延期至2007年。2007年,《網絡免稅法修正案》將禁止對互聯網交易征稅的禁令期限延長至2014年。在財政懸崖的陰影籠罩下,2013年5月6日,參議院對允許各州對網店征收銷售稅的“市場公平法案”進行投票,最終以69票對27票通過。白宮認為該法案將削弱網購的價格優勢,一定程度上解決實體店淪為線下體驗店的局面,州外銷售低于100萬美元的網店將被豁免。不出意外,這一法案將在眾議院通過,奧巴馬總統將簽署法令??v觀美國十余年來的電
子商務課稅政策,由于凍結了州政府課稅權擴張,免稅法案在客觀上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以至于實體店淪為網絡購物體驗店,但針對有形產品例如網購、郵購的稅收政策在2013年市場公平法案中得到了擴張,州政府不再只能對本州內有實質關聯的銷售商課稅,還能夠對千里之外的企業征稅。新法案的出臺既有美國政府在財政危機之下的“應激”之意,也是大企業游說多年的結果,亞馬遜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利用征稅權擴張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在此情形下,無形電子產品的課稅政策在2014年免稅法案到期之時的走向更加令人關注。

歐洲貿易委員會在《波恩聲明》中闡明了其對電子商務的基本原則即建立“清晰和中性的稅收環境”,認為應該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解決電子商務的稅收法律問題,同時不對電子商務征收關稅和新的稅種。
歐盟在其1998年發表的《關于保護增值稅收入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報告》中又提出關于電子商務稅收的新建議,決定對成員國居民通過網絡購進商品或勞務時,不論其供應者是歐盟網站或者外國網站,一律征收20%的增值稅,并由購買者負責扣繳。同時也就不對電子商務征收關稅的問題與美國達成共識,美國也被迫改變其將通過互聯網銷售的數字化產品視為貨物這一立場,從而接受將通過互聯網銷售的數字化產品視為勞務銷售征收間接稅,統一歐盟對其境內的電子商務交易征收增值稅。
歐盟2002年通過決議,對境外公司通過互聯網向歐盟15個成員國出售計算機軟件、游戲軟件等商品和提供網上下載音樂等服務征收增值稅。2003年關于電子商務增值稅法令的解釋性文件正式生效,該決議的內容包括:只對年銷售額在10萬歐元以上的非成員國公司征稅;非成員國公司只需在單個歐盟成員國登記即可,按登記國或國籍國的增值稅稅率繳稅。
2008年2月歐盟成員國通過了增值稅改革方案,與2003年的方案相比,該方案有以下變化:首先是對電子商務的課稅權由內容提供商注冊地轉為服務實際消費的國家;其次,為了協調歐盟內部不同國家的稅收利益,尤其是盧森堡等低稅率國家的利益,內容提供商注冊地對轉交給服務實際消費國的增值稅仍有權提留一定的比例,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為30%,此后每年遞減15%,直至2019年1月1日完全取消。
總體而言,歐盟是世界上最早對電子商務采取積極稅收策略的經濟體,歐盟認為電子商務不應承擔額外稅收,稅收應保持中性原則,避免不公平競爭,反對對虛擬商品免稅。
經合組織(OECD)作為發達國家之間重要的經濟發展和合作組織,也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主張。1997年的芬蘭會議以《電子商務對稅收征納雙方的挑戰》為題并達成了以下共識:(1)應確保稅收的中性和公平,避免雙重征稅或無效征稅;(2)政府與企業應密切合作;(3)稅收執行問題要比稅收政策本身更重要;(4)將現有的稅收制度應用于電子商務環境;(5)稅收問題不應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障礙,也不允許電子商務破壞稅收制度。
在1998年渥太華會議上,OECD成員提出了電子商務課稅的基本原則。第一是中立原則,各國對于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應盡可能地尋求中立和平等的課稅方式,在相似情形下納稅義務人應承擔相似的稅負。這一原則并不要求各國對電子商務在稅收上給予特別優待,而是認為不論電子商務還是傳統商務模式都應得到平等的對待。第二是效率原則。即不主張對施行電子商務過于復雜化的稅收政策,盡可能降低征稅成本。第三是彈性原則。電子商務的稅收制度應當保持一定的彈性和動態性,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
渥太華會議還確立了對跨國交易的電子商務消費稅執行在消費地進行征稅的原則,并對數字化產品以勞務課征增值稅。對服務和無形產品,如果是經營者從國外購買的,由該購買者自核自繳,征收逆向增值稅,以維護國內賣方的競爭能力。
從根本上講,當前中國電子商務征稅與否的種種論述與美國、歐盟的電商爭議并不處于同一個層面,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中國電商口水戰所激辯議題背后的發展初級階段。張近東提出的征稅建議并非什么新的“電商稅”,而是要求稅務行政機關加強對電子商務行業特別是C2C領域的稅收征管。正如馬云所言,94%的淘寶賣家營業額在24萬元人民幣以下,大多數不在征稅的范圍之內。這里的24萬元之說是來源于現行增值稅與營業稅起征點為每月銷售額或營業額5000元~20000元,即年營業額低于24萬元的個體工商戶無須繳納增值稅或營業稅。大量個人網店商家并未進行稅務登記,也不開具發票,造成流轉稅稅款流失。但從理論上講,即使這些個人網店商家年營業額低于24萬元仍需根據《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繳納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五級超額累進的所得稅。由于缺乏代扣代繳機制和個人所得稅申報意識尚弱,網店這部分所得稅也基本沒有繳納。正是因為流轉稅和所得稅兩大稅種都對電子商務行業網開一面,類似蘇寧、京東這樣的大型零售商才會要求加強對中小網店特別是在C2C模式下的征繳力度。
馬云和阿里巴巴發表聲明稱不反對電商征稅,但反對在現在征稅,理由是淘寶匯集了年輕人的夢想,不應在草創階段予以扼殺。馬云認為,盡管目前國家沒有收稅,網商也要把稅款放在一邊,不納稅只是一個獎勵、紅利。這類言論反映出市場人士對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政策極深的誤解。
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模式一樣,符合課稅要素就應當征稅,這是世界潮流。當前沒有在流轉稅和所得稅環節對中小商戶征稅的原因并非政府的獎勵或紅利,而是囿于現實條件和征收成本,稅務機關征收力度不到位。將現行電商稅收政策理解為獎勵或紅利的思維暗藏著巨大的社會風險。
早在2007年,被譽為我國網絡交易逃稅第一案的“彤彤屋”案就曾引起關注。職員張某以公司的名義在淘寶上注冊了一個虛擬店鋪,后來又以個人身份在淘寶網上建立了“彤彤屋”個人店鋪進行交易,專賣嬰幼兒用品,半年多的時間,“彤彤屋”共銷售了價值280多萬元的商品,但是從不開具發票也不記賬,從2006年6月至12月銷售的貨物,含稅金額人民幣289.5萬余元,不含稅銷售金額人民幣278.4萬余元,經上海市普陀區國家稅務局稅務核定,該公司偷逃稅款多達11萬余元,最終2007年7月,上海市普陀區法院以偷稅罪判其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
網店全面征稅只是時間問題、技術問題,而不是征不征、為什么征的問題。從電子商務課稅的世界潮流來看,沒有一個國家對于類似B2C和C2C模式免稅,這是源于稅收中性原則,相似的交易行為應當得到相似的稅法對待。至于中小企業稅收負擔的考量,現行稅法體系中已有安排,比如說馬云所言24萬以下不交稅就是對于個體工商戶的保護措施,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在公平的稅收環境中生存、發展是一個整體性問題,與電子商務并無直接關聯。
那么,中國電子商務稅收真正亟待研究和解決的真問題是什么?
首先是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的資格認證。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商業形態發生了變化,并不是所有的經營者都有經營實體,往往依靠主機或服務器就可以實現全部的交易,不需要傳統經營實體所依靠的場所、生產設備等有形資產,具有虛擬性,因此也很難獲取交易對手真實可靠的詳細信息。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前這一領域處于監管的空白。隨著《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的正式實施,相關經營主體必須先取得稅務登記號然后才能在相關交易平臺進行交易,電子商務稅務登記也由此逐漸步入正軌,同時這也為加強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
其次是加強與支付平臺的稅務合作。電子商務交易流程的跟蹤最關鍵的是資金流向。廣泛應用的支付系統是在線電子商務得以進行的基礎,可以考慮由金融機構對交易資金進行稅款的劃扣,同時向稅務機關報送稅款扣繳的資料。除此之外,新實施的《網絡發票管理辦法》也有利于網絡交易的稅收征管。
第三,可以借鑒法國和日本的經驗,在稅務機關成立專門電子商務稅收征管部門,輔之以專業技術人才和設備加強稅收監管。
最后,針對跨國電子商務的新現象制定有效的稅收政策。例如,蘋果公司目前正在籌劃將一部分服務器搬至北京,此后國內用戶從蘋果公司AppStore應用商店下載手機應用程序速度有望加快。那么,針對國內用戶下載AppStore的付費軟件,中國政府就可以根據歐盟和OECD組織所提出的消費地原則對蘋果公司銷售的APP軟件這一無形產品征收增值稅或營業稅。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