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涵涵
想賣就賣,說停就停
文/斯涵涵
網易財經獨家報道,從今年7月1日開始,大量聯通手機的消費者發現,已正常使用幾個月的“8元包1.9G全國流量”套餐突然被欠費停機,聯通客服的說法是,這些套餐卡屬于“違規非法開通”,已被封停取消。
一會是“該款套餐屬于違規辦理”,一會是“流量包是已失效的套餐”,無論如何,火爆銷售數月的聯通卡一夜之間淪為非法,廣大消費者單方面咽下苦果,儼然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其實這里有幾個疑問:其一,“8元包1.9G全國流量”聯通套餐卡早在去年12月就在某購物網站上開始放出,前前后后賣了五六個月,為何聯通公司毫無察覺?
其二,聯通套餐卡涉及幾萬人,大量聯通手機的消費者是與聯通公司簽訂合同,已構成合同關系,現在豈能說停就停?
其三,雖然言稱聯通個別代理商聯手一些聯通員工非法牟利,但若不是有一定權限的聯通公司員工,或沒有領導授權及默許,此項金額大、面積廣的優惠套餐如何順暢銷售,又如何通過系統得以確認并順利開通?
一直以來,聯通就存在很多代理商偽造或隨意填寫客戶資料的行為,同時也存在用同一證件開通多張卡的情況,此次該聯通套餐卡就是其管理混亂、漏洞百出結出的惡果。
最新消息是,北京聯通發布公告:經過調查,市場上流通的上述流量包均涉嫌盜竊行為,因而封停。這就好比家庭內訌,卻要不知情的外人買單。
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是在聯通的營業廳通過合法委托的員工辦理開通,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善意取得”,合同關系應當受到法律保護。聯通封停套餐卡違背契約精神。
違規銷售也好,涉嫌盜竊也罷,都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企業組織市場營銷活動,就是在向消費者作出承諾,合同簽訂雙方的契約關系就已經形成了。契約精神是商品經濟社會中的契約關系與內在的原則,是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是現代法治社會之根本,需要契約雙方各自履行權利與義務,堅定維護契約才能體現其價值。尤其對于占據壟斷地位的通訊公司而言,更應該具備法律精神和企業社會責任,不能恃強凌弱,更不能罔顧法律,侵害消費者權益。相關監管部門理當積極跟進,維護消費者利益,否則這次聯通套餐卡想賣就賣,說停就停,下一次不知會有何種荒唐之事不斷發生?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