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朱浩云
被遺忘的紀錄片海報
文·圖/朱浩云
觀賞、懷舊、收藏老電影,曾經是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們精神生活里一道尤為珍惜的精神大餐,當老電影離我們生活漸行漸遠的時候,那些留存的電影海報就成了我們唯一的一種精神寄托。

《小平您好》海報

《阿拉木圖——蘭州》海報

電影是近代人類最偉大和最有影響的發明之一。優秀的電影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而伴隨電影產生的海報,也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成為電影愛好者熱衷收藏的一種物質載體。
在電影海報的收藏中,電影海報同月份牌、年畫、宣傳畫一樣可統稱為招貼畫,也可稱為電影宣傳畫??墒?,海報收藏家往往會忽視紀錄片海報的收藏,對紀錄電影的遺忘,也許會讓紀錄片電影的海報遇冷,實際上紀錄片海報同樣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1895年,當法國盧米埃兄弟在法國發明了電影后,僅隔一年,這一“舶來品”就迅速地傳到了世界東方中國的大都會上海。近幾年,隨著電影海報收藏的升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舊貨市場上偶爾也能發現一些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和小型說明書,但紙張已經相當破舊了。
其中,最早的有1925年發行的胡蝶主演的第一部影片《秋扇怨》小開張的宣傳畫頁,尺寸不到一平方尺,嚴格意義上講,這張只能算說明書。一年后(1926),北京光華影片公司發行了2開《燕山俠隱》海報,從這張《 燕山俠隱》內容看,完全符合電影海報的要素。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紀錄片以超出人們想象的發展勢頭,滲透到政治、經濟、科學、體育、藝術、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它不僅記錄了新中國歷程,也記錄著渺小的蕓蕓眾生,而且影響著人們對中國和世界的認識。因此,紀錄片承擔起了啟迪人的心靈的責任。
新中國紀錄片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一是建國后十七年(1949——1966年),這一時期由于國家百廢待興,經費緊張,可供拍攝的紀錄片膠片十分有限,許多攝影師在拍攝時甚至需要心中默念秒數來精確計算長度。那時紀錄片的題材比較單一,主要功能是記錄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宣傳方針政策。記得1949年正當解放軍將要解放全中國時,蘇聯斯大林建議拍一部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片子,經毛澤東同意,9月初,邀請蘇聯派攝影隊幫助中國拍五彩紀錄片,完成了《解放了的中國》《中國人民的勝利》《百萬雄師下江南》《人民心一條》等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紀錄片,其中《解放了的中國》片名由周恩來總理題寫,該片獲1951年蘇聯斯大林獎金一等獎,《解放了的中國》《中國人民的勝利》《百萬雄師下江南》連同后來拍的《抗美援朝》(一)榮獲1949—1955年文化部頒發的“長紀錄片”一等獎;《人民心一條》榮獲1949—1955年文化部頒發的“長紀錄片”二等獎。以后又拍攝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如《紅旗漫卷西風》《解放西藏大軍行》《新中國的誕生》《抗美援朝》《偉大的土地改革》《踏上生路》《第一輛汽車》《征服世界最高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阿拉木圖——蘭州》《1952年國慶節》《兩種命運的決戰》《周恩來的外交風云》等等,很多重大事件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被記載,像《祝賀》記錄了毛主席訪蘇;《亞非會議》記錄了周恩來總理參加著名的萬隆會議;《劉主席訪朝》記錄了劉少奇訪問朝鮮。
而1958年大躍進時期,拍攝了《湖北萬斤田》《早稻王》《跟上大躍進的步伐》《敢教日月換新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浮夸風盛行。第二階段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這一時期拍攝了大量紀錄片,主要宣傳“文化大革命運動”,如《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心連心》《光輝的榜樣,偉大的創舉》《畢業回家干革命,誓做一代新農民》《南京長江大橋》《泰山壓頂不彎腰》《收租院》《文攻武衛》《小靳莊》《批林批孔特輯》等。類似于像《收租院》這類影片,歪曲事實,夸張捏造,連放一年之久,其解說詞被編入中小學教材,開創了文學性解說詞脫離屏幕獨立成話的先河。紀錄片成為政治斗爭的解說詞。尤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時有兩部紀錄片由外國人來導演。1972年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來中國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中國》,二是法國導演伊文思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愚公移山》,他們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向世界展現了他們眼中的中國。第三階段為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視野更加開闊,所以這一時期的紀錄片有的追求故事化,有的突出戲曲化,有的力求畫面藝術化,還有的強化娛樂化。1979年中日合拍《絲綢之路》,揭開了中外合拍紀錄片的序幕;1988年中日又合拍大型紀錄片《望長城》。其中,段錦川根據自己8年生活在西藏的體驗,成功拍攝《八廓南街16號》,由于此片真實地反映西藏,該片在法國真實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紀錄片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獎項??傊?,改革開放以后的紀錄片題材廣泛,五彩繽紛,目不暇接。
同時,中國的電影紀錄片也走向國際。在電影紀錄片海報中,我們不難發現,電影紀錄片海報往往時代特色濃,政治特色濃,有不少海報還是名家創作,有著很高的藝術觀賞和收藏價值??上в捎跈C構和藏家缺少收藏意識,上世紀50至70年代發行的紀錄片海報大多被損毀或散失,像《百萬雄師下江南》《解放西藏大軍行》《新中國的誕生》《偉大的土地改革》等紀錄片海報至今還未在市場上露過面。
據悉,前幾年山東有一藏家交易過《解放了的中國》雙拼海報,售價高達2.6萬元。之所以能高價成交,一方面是《解放了的中國》雙拼海報存量稀少,另一方面恐怕是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情況,且海報設計極其精湛,畫面構圖氣勢不凡,工農兵三個人物時代特色鮮明,畫面為暖色調,視覺效果相當的好,加上海報又有周恩來親自書寫的片名,大大提升了海報收藏價值。

對廣大收藏者和投資者而言,應重點關注有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欣賞價值的紀錄片海報,具體來講可關注下列紀錄片海報。
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發行的紀錄片。
這時的海報年代久遠,畫藝精湛。這一時期發行的紀錄片,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有的已長達60多年,損毀或散失的情況嚴重,加上那時個人藏家或者機構保存,沒有一定的收藏意識,所以只有至今所存留的鳳毛麟角,藏家若是要收藏這類海報恐怕要憑運氣。海報形式的美術作品,是由美工師或畫家設計而來的,大多是受蘇聯和東歐寫實畫風的影響,故創作海報力求刻畫細膩,人物描寫準確,如《抗美援朝》等都是經典之作,其中《人民心一條》《中國人民的勝利》海報作者沒有留下姓名,《抗美援朝》為新中國著名美工師焦煥之和王延陵兩人合作的,畫面主題突出,人物個性鮮明,讓觀者一目了然。
二是“文革”時期發行的紀錄片海報。
那時的紀錄片內容以領袖毛主席為主,歌頌無產階級,歌頌工農兵,在國人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這類海報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且彌足珍貴。如毛主席第八次檢閱紅衛兵的紀錄片《光輝的榜樣,偉大的創舉》和《收租院》《偉大的長城》《畢業回家干革命,誓做一代新農民》《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心連心》《珍寶島不容侵犯》,在市場上已很難見到。據說,上世紀90年代,外國人也有此類收藏,由于他們出價高,不少珍品海報流向海外。
三是獲過獎項的紀錄片海報。
我國有不少紀錄片先后在海內外獲獎。從國內看,主要有百花獎、金雞獎、文化部優秀獎和星花獎。百花獎是由全國觀眾投票產生;金雞獎由國內專家評出;文化部優秀獎由文化部評選,所以歷年來獲得百花獎、金雞獎和文化部優秀獎的紀錄片海報可關注。由于星花獎是中央新聞紀錄制片廠設立和評選,缺乏廣泛性和權威性,故這類影片的海報對收藏者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紀錄片也不少,如1 955年上影廠拍攝的《桂林山水》獲1 95 6年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銅質獎;《美在運動中》在1 9 8 2年意大利科蒂納佐舉行的第3 5屆國際體育片電影節上獲得特別獎。這類紀錄片的海報也值得關注。
四是反映重大事件和名人足跡的紀錄片海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各大制片廠先后對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拍成了紀錄片。一般來說,這些紀錄片在廣大觀眾中有相當影響。以重大事件來說,有《抗美援朝》《第一輛汽車》《祝賀》《災難時刻》《百年光影》《會師三江》《中國三峽》等作品;再如人物中《偉大的毛澤東》《周總理和我們在一起》《少奇同志,人民懷念你》《梅蘭芳》《青年先鋒》(張海迪事跡)《毛主席的好戰士——焦裕祿》《走進毛澤東》《小平您好》《江澤民訪美》等,這些影片在當時都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尤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還會根據影片影響大小,設計多款海報,如《小平您好》就有兩款海報,其中一款海報采用小平頭像,另一款畫面用深圳面貌來襯托小平偉大形象,兩款海報各具特色。
一部優秀紀錄片往往需要通過電影海報來廣為宣傳,而一張經典海報卻能永久記錄歷史。紀錄片海報它既是真實的紀錄,又是藝術的再現,收藏這類海報是很有意義的。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