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從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員工福利計劃是指企業為員工提供的非工資收入福利的“一攬子”計劃。它一般由以下部分組成:國家立法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法定計劃;企業出資的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人壽保險、意外及傷殘保險等商業保險計劃;股權、期權計劃;住房、交通、教育培訓、帶薪休假等其他福利計劃。
團體保險是由保險公司用一份保險合同為團體內的成員提供保險保障的一種保險業務。在團體保險中,符合上述條件的“團體”為投保人,團體內的成員為被保險人,保險公司簽發一張總保單給投保人,為其成員因疾病、傷殘、死亡以及離職退休等提供補助醫療費用、給付撫恤金和養老保障計劃。
團體保險是實現員工福利計劃的主要手段。在西方發達國家,團體保險被稱為員工福利計劃,由雇主和雇員共同參加,為雇員提供社會保障以外的補充性福利計劃。基于員工福利計劃的團體保險隨著員工福利計劃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團體保險幾乎等同于員工福利計劃,商業保險公司則是員工福利計劃的主要提供者。
對于企業而言,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風險,如果選擇了團體保險,雇主可以從容、有序地轉移風險。例如,企業可以為員工提供養老、健康、傷殘、死亡等多方面的團體保障,在有效轉移財務風險的同時,讓員工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不僅如此,企業還可以要求保險公司根據具體情況量身定制保險計劃,包括將員工的配偶和子女納入保障計劃中,進而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維護員工的健康,保證員工的生活品質,并幫助企業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優秀人才。此外,企業通過購買團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稅收優惠。
對于員工來說,這些險種可以分別用來抵御養老風險、長壽風險、意外風險和健康風險,而這些又都是當今社會人們面臨的基本風險,因而保障需求巨大。同時,從團險的費率優勢考慮,以團體形式購買保險,相比員工個人分別投保,可以降低整體保險成本。團體保險由于其大批銷售的方式減少了保險公司的營銷費用和管理費用,費率一般都較低,外加承保條件比較寬松,投保比較簡便,所以員工采取集體投保方式比分別投保更加劃算。
因此,團體保險是一份讓雇主和員工“雙贏”的保障計劃。
員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s),是企業對員工生活(食、住、醫療等)的照顧,是員工因其被組織雇傭及其在組織中的職位而獲得的間接報酬,通常表現為延期支付的非現金收入,它與基本工資、獎金并稱為現在薪酬體系的三大支柱,是員工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員工福利的基本目的是為員工提供各種必需的保障,解除其后顧之憂,讓他們感受到企業的關懷,從而使其能安心的工作。但是在中國,企業的員工福利體系是企業中非常薄弱的環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許多企業員工福利體系很不健全。
2010 年,美世(中國)咨詢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對700 多家企業開展員工福利市場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在保險福利上,尤其是補充醫療保險,近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平均保費為700~800 元左右。由表1 可以看出,從1998 年開始,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之上的補充醫療保險的保額雖有較小幅度的上漲,但基本上還是兩萬元左右,賠付范圍和保障內容仍然受社會醫療保險保障范圍的限制,只是開放了部分社保外藥品。過去的15年,我國保險業高速發展,保費規模大幅提升,國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醫療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我國企業的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卻停滯不前,沒有大的改善。

表1 我國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的對比(1998 VS 2012)
日前,中意人壽發布了最新一期《員工福利保險計劃及就診疾病報告》,顯示當前在金融、化工、醫療和IT 四個行業的重大疾病發病率攀升,員工福利管理呈現新趨勢。據中意人壽團險事業部副總經理朱緒松介紹,調研數據顯示,上述四個行業員工的主要保險福利基本普及,員工福利保險發展趨勢總體向好,但員工的風險保障缺口仍然很大,員工重疾發病率逐年攀升,而企業為員工購買的保障型險種的保額卻總體不高。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比較新的健康險產品,即高端醫療保險,其購買人群主要是在華的外國人、港澳臺人士和一些企業高管等。該高端醫療保險的賠付范圍不受醫保的限制,而且不考慮員工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保障,美世咨詢2011 年“有關外籍員工加入中國社保后企業的應對策略”報告表明,全國475 家企業中,16%的企業在外籍員工加入社保后就調整了員工的補充養老和醫療福利,44%的企業會進行新的評估,考慮是否進行調整,可見多數公司正在考慮以更適合的補充養老和醫療福利來應對日益增加的企業成本。另外,鼎源萬家《2010 企業福利計劃市場調研報告》指出,在未來1~3 年內,有69%的公司會對福利體系進行優化或創新。在未來3~5 年內,有18%的企業將優化其員工福利體系。可見,在未來幾年內我國企業的員工福利需求十分強勁。
同時,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更多的高層次專業人才作支撐,這意味著更加注重個人的知識內涵,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在注重工資性收入的同時,重視員工自身的發展理應是人力資源管理首當其沖的重要工作,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發展平臺上、公司氛圍上都應做好有效引導和職業規劃,滿足員工職業訴求,同時要加大員工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素質,更加重視員工隊伍建設。這就意味著企業須為員工設計一個比較完善的員工福利體系,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對員工福利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雖然企業員工福利需求強勁,而團體保險作為員工福利的實現手段,并沒有隨著員工福利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呈現逐年萎縮的趨勢。
團體保險直銷、個人營銷和銀行代理銷售共同構成了壽險業務的三大主要來源。1992 年,我國引入個人營銷制度后,個險營銷業務飛速發展。2000 年以來銀行與保險緊密合作,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異軍突起。相比之下,團體保險業務的發展卻相對滯后。由于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一些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好,繳費比較困難;許多經濟效益好的企業由于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為員工投保,所以盡管團體保險在以往的業務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如保險統計年鑒指出,1999 年之前的團體保險占比均在50%以上,1996 年團險保費收入在壽險行業的占比為88.8%,但近幾年形勢卻不容樂觀。從圖1 中可以看到,除了由于受到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人身保險保費收入有所下降之外,我國壽險行業一直保持著平穩增長的趨勢,2011 年保費收入達9699.8億元。而團險保費收入在2001~2006 年雖有微小增幅,2007 年以來卻一直處于下滑狀態,2010 年團險保費收入僅為109.65 億元。
從圖2 可以看出,團體保險保費收入占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從2001 年的24.74% 下降到2010 年的1.13%,在壽險業保持平穩增長的大格局下,團體保險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低成本和低風險的業務優勢遠遠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與個人壽險相比,團體保險業務處于相對萎縮的狀態,曾在保險市場上一枝獨秀的團險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
我國團體保險業務逐漸萎縮,其低成本的優勢并未發揮出來。從員工福利角度來看,其發展瓶頸可以概括為:
1.福利成本居高不下
福利的成本問題幾乎是每一家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在美國,福利開支相當于員工直接薪酬的30%~40%。由于福利開支對企業的人工成本影響非常大,許多企業都在千方百計地壓縮福利成本和預算。為此,不少企業都在用招聘臨時工或兼職員工的做法來減少福利的成本壓力。在我國,由于社會保險保障法制尚不健全,不少企業采取虛報、瞞報工資的方法來減少自己所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而有的企業則根本不繳納社會保險費。數據顯示,自2006 年以來,幾乎全球各個市場的健康和醫療成本都在持續快速上漲。許多國家的健康和醫療成本上漲幅度高達兩位數。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漲幅超過了總體通貨膨脹率。

圖1 2001~2010 年我國人身險保費收入與團險保費收入的比較

圖2 團險保費收入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比重
2012 年5 月25 日,中意人壽發布的《員工福利保險計劃及就診疾病報告》顯示,隨著醫療通脹的不斷上升,員工每年就診發生的醫療費用呈上升趨勢。因此,如何在保證員工福利水平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企業福利成本已成為企業和保險公司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2.勞動力過剩,企業對員工福利意識淡薄
2011 年下半年至今,我國有些企業利潤下降,導致就業難。這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現實。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又新增高等教育應屆畢業生2600 萬人。在人才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不愿為員工提供較為全面的福利計劃,以致員工留存率不斷下降,企業只得通過招聘新員工來填補人才的空缺。但是,往往招募新員工所耗費的人力成本更為高昂。大多數企業只看到市場上人才供給過多,勞動力過剩,認為走了一批還有另一撥新人可以招募,而并未意識到只有建立穩定的員工隊伍才能幫助企業不斷地節省開支,最終使企業持續實現成本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將員工福利計劃的概念帶入中國。不少大中型企業成為這方面的先行者,而更多的中小型企業及鄉鎮企業仍在按照傳統的做法行事。目前,企業投保團體員工福利的比例不足10%,因此,團體保險的市場潛力巨大。針對企業對于員工福利計劃的認識不足,政府及保險公司應該通過各種有效傳媒與溝通等途徑(召開產品說明會、印刷宣傳資料等)加強相關宣傳工作,使企業認識到員工福利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員工福利可以作為企業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這無疑為團體保險的發展孕育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保險中介機構層出不窮,大大繁榮了保險市場。截至2011 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54 家。2011 年,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9.82 億元,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業務收入150.65億元。由于中介渠道具有節約成本、客戶樂于接受等優勢,依靠中介渠道銷售在團險銷售渠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新型小公司可以憑借中介渠道迅速打開市場。同時,通過保險經紀公司開發大型客戶,能夠為企業提供員工福利的專業服務,有利于設計更加全面、更富競爭力的員工綜合福利保險計劃。通過與保險代理公司的合作,致力于中小客戶的開發,將拓寬團體保險的發展渠道。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保險公司需要對團體保險進行業務創新,應在充分考慮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基礎上,開發多樣化、多層次的產品體系。正如“高端醫療保險”產品一樣,保險公司可以推出介于普通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和高端醫療保險之間的“中端保險產品”,以團體保險的方式進行銷售,既考慮與社保的銜接,也要注重直接付費網絡醫院、社保以外費用的保障,同時也要滿足員工及家屬的個性化保險需求,拓寬團體保險的業務范圍。
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緩慢,截至2011 年底,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僅為4.5 萬家,參與職工數量為1500 萬人,規模為3500億元,參與人數在全部就業人口中占比不到1%。
為此,國家有關部門正加緊擬定針對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如關于稅收遞延型方案,有望在年內出臺,該方案的實施,將顯著減輕投保人的稅負,并將激勵公眾更多參與企業年金和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熱情。可以預計,我國團體保險的發展將會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