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玉群

休閑文化產業,是指從事休閑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服務與銷售的產業。這是一個與人們休閑活動、休閑行為和休閑需求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特別是指以旅游、度假、休憩、文體活動和大眾娛樂為主體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一般涉及到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項目、設施、設備、維修等)、影視、交通、旅行社、導游、紀念品、餐飲業、社區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文化產業群。休閑文化產業是現代社會中體現人們精神文化消費水平和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新興產業形態之一,是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編制的《2012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中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居民休閑消費規模在28568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53%,相當于GDP的6.05%。我國休閑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空前機遇,而日益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新媒體又對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新媒體的內涵及其對休閑文化產業的影響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它與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相伴而生,站在科技的肩膀上迅速發展。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 mark)就在其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EVR(電子錄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計劃里,首次提到了“新媒體”(new media)一詞。雖然時至今日,學界和業界關于新媒體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統一的定義,但對新媒體的內涵,一般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新媒體是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一種傳播方式,它具有傳播性。但它是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所以,是否采用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是區分新舊媒體的關鍵標準之一。
其次,從當前的發展來看,我們有基于計算機終端的網絡新媒體,有基于手機終端的手機新媒體,有基于電視終端的電視新媒體,新媒體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傳播的單向性,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邊界,受眾可以介入傳播過程。互動性是新媒體的一個顯著特征。
第三,隨著3G網絡的規模化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新媒體又呈現出“自媒體”的特征,每一個終端在作為受眾的同時,又通過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成為一個個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形成自主性、交互性傳播。
新媒體所具有的傳播性、互動性,尤其是其自媒體屬性,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休閑作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體驗方式,無疑受到新媒體多方面的沖擊和影響。新媒體也成為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二、江蘇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基礎
江蘇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構筑了江蘇休閑文化深厚的傳統和具有特色的休閑文化特質。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而成的江蘇休閑文化產業是一個以文化旅游產業、文化娛樂產業、康體健身產業、民俗節慶產業等為重點產業的產業集合。
1.文化旅游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在休閑文化產業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發展不僅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民眾經濟消費能力及消費結構的變化,也能夠間接地反映出休閑文化產業的推進。江蘇省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一直保持穩步提升,2011年江蘇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達4.1億人次,比2010年增長15.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160.1億元,增長20.3%。全年入境旅游人數73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外國人537.9萬人次,增長13.6%;港澳臺同胞199.4萬人次,增長10.8%。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6.5億美元,增長18.2%。旅行社組織公民自費出境旅游62.9萬人次,增長26.2%。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休閑文化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2.文化娛樂產業。文化娛樂產業為社會提供各類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末,江蘇省共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117個,公共圖書館112個,博物館239個,美術館9個, 電視臺14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99%和99.88%。江蘇演藝集團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團體,能提供歌劇、舞劇、交響樂、昆劇、錫劇、揚劇、話劇等多個藝術種類的演藝服務。
3.康體健身產業。康體健身產業是休閑文化產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江蘇省體育產業基礎良好,產業結構完善,在康體健身領域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并存、高中低檔搭配的發展格局,擁有南京奧體中心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健身服務場館。競賽表演領域有揚州鑒真國際馬拉松半程賽、南京國際象棋超級大賽、無錫世界斯諾克精英賽等一批知名賽事。
4.民俗節慶產業。休閑業與民俗節慶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江蘇著名的民俗節慶活動有: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農歷正月南京夫子廟燈會、南京梅花節、徐州(彭城)伏羊美食文化節、揚州煙花三月旅游節、泰州溱潼會船節等。富含江蘇文化元素的各類富有特色的節慶活動和民俗表演成為江蘇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載體。
三、江蘇休閑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江蘇發展休閑文化產業的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但江蘇休閑文化產業在發展實踐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1.積極休閑的心態不夠普及。休閑是人的一種思想和精神的態度,是人們自覺地以悠然之心感受生活的快樂和生命的價值。有的人看似空閑,卻為無事可做而暗自傷懷,也有人在休閑、游樂活動中,依然煩惱于工作學習的種種壓力,不能怡然釋懷。心理倦怠和情緒低落阻礙了人們更為積極的休閑文化消費。
2.休閑時間不足。休閑的某一種定義就是指人們在勞動和其他義務活動之余所擁有的自由時間,由此休閑被定義為空閑時間或在空閑時間的自主活動。擁有工作和其他責任之外的自由時間是享受休閑的必要前提。2012年,由于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國慶節相連形成連續8天的長假,該時段休閑旅游消費創下同期新記錄。去除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等政策因素,時間因素仍是人們休閑消費的主要障礙之一。
3.參與活動的信息渠道不暢。人們參與自給性休閑活動以外的休閑活動時,需要通過各類信息,了解休閑產品的種類、休閑設施的分布、休閑消費的價格、休閑目的地的綜合服務信息等。信息獲得渠道不通暢、不能掌握實用有效的信息,也是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因素。
4.缺乏針對特殊人群的產品和設施。在各種休閑游憩產品中,缺乏對特定人群(如身體殘疾群體、智障群體、老年人群體等)的關注,如很多休閑設施(休閑用品、器械,休閑場所的欄桿、座椅,停車場、衛生間等)沒有全面考慮各類人群的特殊需要,也會影響休閑消費。
5.休閑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在戶外休閑活動,如體育、探險、潛水、漂流等活動中,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此外,公共休閑場所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酒吧、公園、廣場等地通常反映了城市的社會薄弱面,成了游民和露宿者、醉漢、吸毒者和心理障礙者的天堂。安全因素成為休閑產業發展的障礙因素。
四、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江蘇休閑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1.通過新媒體倡導積極的休閑觀。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適度休閑的理念取代傳統的“勞動至上”觀,休閑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雄厚的綜合經濟實力和民眾較高的潛在消費能力,是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利前提。休閑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需要有積極、向上、健康的休閑觀念為依托。應利用新媒體所具有的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快捷、可移動、互動性等特點,著手建立專業網站,利用網站、微博、企業微電影等手段創設、宣傳并拓展休閑產品開發與服務營銷,宣傳引導積極休閑的意識。
2.利用新媒體克服阻礙休閑活動的時間障礙。閑暇是休閑的前提條件,休閑需要閑暇時間。雖然目前國家推行了帶薪休假制度,但帶薪休假的執行不到位。應積極利用微博、網絡等新媒體,督促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此外,為消費者提供各種休閑活動所必需的綜合指導,可節約休閑活動的時間成本,促進休閑產業發展。如前身為中國票務在線的大麥網,將消費者的娛樂消費需求與產業鏈上游供應商市場渠道拓展模式串聯起來,消費者在點擊了解戲劇、演唱會等娛樂信息的同時,可網上選座、訂往返車票,乃至預定演出附近的酒店客房,為休閑消費節約了潛在的時間成本。
3.利用新媒體為休閑產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持。首先,通過網絡營銷和相關專業網站的建設,可為消費者提供休閑活動的價格、功能、特色等綜合信息服務,如前文所述大麥網的經驗,消費者在了解娛樂信息的同時,可同時了解往返演出所在城市的出行方案選擇、酒店住宿信息等。其次,利用作為社交平臺的SNS網站,將虛擬的網絡社交變成現實的社交體驗,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圈中參與者彼此的信任度,推廣相關休閑產品及配套服務,提高消費者對休閑產品的信賴程度。第三,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工具提供延伸信息和服務,如開展網上調研、在線服務指南、產品在線體驗等,一方面,贏取消費者忠誠和美譽,另一方面,建立與顧客之間的互動交流。
4.利用新媒體促進休閑產品的科技創新,適應更多群體的需求。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與休閑方式。人們已習慣于隨時隨地用智能手機上網,發微博,在網上自主點播IPTV,通過手機新聞隨時掌握最新資訊,通過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網站維系自己的社交圈。江蘇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充分發揮江蘇信息產業的優勢,利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成就,積極探索,在旅游、廣電、影視、出版等方面采用數字化工程,提升休閑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推動和改善人們休閑文化生活品質的作用。通過3D、4D、全息等虛擬體驗技術,幫助特定人群(如殘障人士)增強休閑體驗。
5.利用新媒體加強公共安全監控系統建設。在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公共服務的提供,加強便捷化設施,建設公共信息服務網站、公共場所信息咨詢中心等。尤其是應利用新媒體增強休閑活動中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健全戶外安全救援體系。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