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華

所謂權力制約,是指依法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對公共權力行使者進行一定的限制與約束,防止公共權力異化。無論是個人權力的運用, 還是組織整體權力的運用, 如果缺乏必要的約束, 就可能導致公共秩序混亂, 令公共利益受到損害。 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這樣不僅有利于防治和遏制層出不窮的腐敗現象,也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展。那么,在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建設的重要時期,面對日益凸顯的各種社會矛盾,如何才能實現對公共權力的有效制約、促進政府的廉政建設呢?
一、促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依靠權力制衡制約公共權力
要實現對權力的約束, 首先要明確分權與制衡作用。分權與制衡都是為了實現對權力的約束,只有公共權力合理、有序、高效、穩定地運轉, 才能強有力地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權力制衡,要強調在加強與改善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的框架內, 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
1.合理配置公共權力,完善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格局
合理配置公共權力是公共權力合理、高效、有序運行的關鍵。要保證人民能真正按自己的意志選舉自己的代表, 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其次,要維護權力機關的權威。任何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內活動, 違反相應規定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再次,要重構監察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之間的權力關系。提升監察機關的地位, 使它們三者之間的權力相互平衡,相互制約。
2.加強權力制衡必須要有必要的法律作支撐
權力制衡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方面, 是推進國家政治經濟生活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的必不可少的過程。權力制衡必須有健全的法律體系給予支持, 必須依靠法律手段, 遵循法律程序進行。權力制衡有利于制約公共權力的過度膨脹,有利于遏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腐敗行為。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來制約公共權力
鄧小平同志講, 制度帶有根本性、穩定性、長期性和全局性的特點,必須要充分發揮制度制約權力的作用, 把法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1.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規則來制約公共權力的運行
首先,按照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 合理設定權力的運行程序, 健全權力的運行規則。在對權力的運行進行設定時,要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必須做出明確、具體、嚴密的設定, 并建立相應的制度。其次,要完善權力運行制度,在權力的運行中力求做到公平、公開、透明,嚴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辦事規則, 保證權力不被濫用。
2.建立以責任制約權力的規范
在干部隊伍中,有的人隨意支配權力,隨意決策;有的人不認真履行職責,玩忽職守,甚至向別人索取好處;有的人權錢交易、貪污受賄等等。以上這些行為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不負行政責任,造成公共權力的責任流失。然而,權力與責任是相對應的,沒有不承擔責任的權力。如果沒有明確的政治責任作為配套的措施, 那么實現權力制衡就只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應該建立較為完備的系統的政治責任制度, 明確規定權力行使的范圍、界限和責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而這也正是建立以責任制約權力機制的重要內容。
三、完善公民權利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制約
單純依靠制度對公共權力進行制約,會顯得僵化、死板,同時也使公共權力容易鉆制度的漏洞。在我國目前對權力進行制約的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制度的約束力受到了限制。權力起源于權利。公共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也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監督。毛澤東說:“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 才不會人亡政息。”可見,完善公民權利制約公共權力的機制,有利于推動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體來說,完善我國公民權利對公共權力制約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完善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制度
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要達到通過公民的積極參與來有效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濫用的目的,就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得到實現。首先,要加強制度建設, 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群眾舉報制度、民主評議制度等;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 沒有健全的法制, 民主權利就得不到充分的維護, 人民就不能有效地制止壓制民主、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再次,使相關法律條文具體化、明確化。明確界定公民的各項權利,具體規定公民權利的保護措施,以及對侵犯公民權利的懲罰措施。
2.提高公民的組織化程度
公民組織化程度越高,權利就越不易受侵犯,而公民權利也能對公共權力起到更好的監督制約作用。權力是國家強制力的體現,雖然它集中在少數統治階級的人手中,但是它以代表大多數人意志的形式出現,具有天然的優越性。而且,它有軍隊、警察、監獄等暴力機關作為后盾,帶有很強的強制性。當面對強大的國家權力時,作為個體的公民往往顯得十分弱小,很難與之抗衡。因此,公民必須聯合起來,通過建立一定的組織和團體,利用集體力量來制約權力。
四、通過網絡輿論監督與制約公共權力
用一種公共權力來制約另一種公共權力,而沒有考慮用來自國家政治生活以外的力量來制約公共權力,這樣的制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來,網絡輿論監督作為輿論監督的新生力量,不斷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輿論監督的重點是預防和揭露權力機關濫用權力的行為。在西方社會,輿論監督被視為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之外的第四種權力,其揭露和震懾政府腐敗或濫用權力的作用不可低估。西方國家對輿論監督的認識理念是,新聞媒介與政權政黨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且這種距離使大眾傳媒可以對公共權力的行使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政治的良性發展。這對我國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國應該加強新聞媒體的獨立性,提高輿論對公共權力的制約作用。而網絡輿論監督在我國公共權力制約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促進公民參與和維護公民權利,強化公民權利意識
我國憲法雖然對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許多公民的權利還只是停留在憲法紙面上的應有權利,而缺乏相應的保障力量使這些權利進一步落到實處。而網絡的興起使人們的言論有了新的園地。伴隨著網絡媒體出現的網絡輿論,可以使公民在最大限度范圍內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看法、發泄自己的不滿,例如近期“表哥”、“表叔”等官員的“落馬”,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輿論的監督作用。
2.制約公共權力,推動廉政建設
網絡輿論監督由于其信息傳播的自由性、快速性和關注內容的廣泛性,使得它在揭露濫用權力行為、關注權力腐敗、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網絡輿論信息來源廣泛,傳遞便捷,網上輿論一旦形成,將形成網上網下的共同互動,包括專門監督機構和被監督人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在網上直接進行對話,而那些原來人們敢怒不敢言的腐敗罪行可以首先在網絡上被揭批,未被發現的謊言可能在網絡上被捅破。這些特點使普通網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也使公共權力不可能完全在暗箱中操作,有利于促進公共權力公開、公正地行使。因此,在當今中國,網絡輿論監督已經成為社會監督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