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莉 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
所謂“低碳經濟”,其含義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從本質上講低碳經濟是關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更是至今為止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重大而根本性地轉變。
“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挑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90%以上是由于人類消費能源的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隨著全球人口的劇增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是不爭的事實。能源的過度使用不僅帶來了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增加,由此還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這一點正不斷地為全世界各國人民所重視,并形成了共識。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日趨突出,低碳經濟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化,諸如“低碳發展”、“低碳經濟”、“低碳技術”等新概念的出現。“低碳經濟”正逐步成為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通過一些學者專家的研究,以及從目前全球低碳產業的發展,“低碳經濟”有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規則,新標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或將成為未來以低碳經濟為主的生態文明游戲規則,成為第三個規制全球發展的總則,并引領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正蘊育著一場全球性經濟的大轉型。這涉及到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形成了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我國正面臨減排壓力日趨加重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如何抓住這一契機,直接進入低碳發展模式,成為不容遲疑的重大課題。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經濟展開新的競爭,但是,在這場競爭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并未在同一起點。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長期發展中探索、開發和累積了有效的節能減排技術,在此技術方面擁有絕對領先優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先于發展中國家早已完成工業化,碳排放量也正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在全球氣候談判的新的世界體系中,將進一步鞏固其領導地位。可以預見的是,當發達國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不斷擴大時,并因此增加了一個主導世界格局的新平臺。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從紡織行業到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到新世紀,以汽車、石化、電子為代表的產業集團,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往往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低碳經濟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我國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了高碳經濟模式,這與低碳經濟的要求嚴重背離。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增長相對聯系密切,碳排放強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將繼續增長,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有上升,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2007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67.2億噸,比美國高出14%,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4%,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工業化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后工業時代,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出現相對脫鉤的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增長。它們采用相對清潔的高熱值的天然氣和石油,而不是高污染,低熱值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借助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力,加大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的力度,一些發達國家把重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通過產品進口來滿足其國內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直接有效地轉移了污染。而我國則正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由于出口產品數額巨大,因此基礎建設規模龐大,碳排放量大是難以避免的。
其次,發展“低碳經濟”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約束和挑戰。
擺在監管層面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做到能源需求和低碳經濟發展兩者的平衡。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這就需要我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政策,必須要創新,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能源,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標準。這些將直接關系到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前景。
由于我國在節能和環保產業發展方面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起步晚,創新能力不強,再加上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滯后,產業分散,管理能力薄弱等。未來將會有更多政策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節能環保產業。如何盡快提升低碳技術水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采取有效地技術開發組織措施,如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保設施專業化運營等節能環保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鼓勵企業對節能環保的重點工程進行服務外包。
發展低碳經濟,碳排放量,或將成為新的評價體系。在世界范圍內,低碳產業將產生新的技術標準和貿易壁壘。低碳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標準及相關專利的出現,使開發和掌握技術的第一個國家將成為新的領導者,甚至是壟斷者,其他國家將面臨新的技術貿易壁壘。在這一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則將再次因低碳模式而拉大差距。碳排放將成為新的評價體系,國家的實力,甚至是企業的實力都將重新排序。碳排放指標對國家、企業、產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些企業可能看起來充滿活力,但可能是因為過量的碳排放量,明天將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有些行業現在看起來非常虛弱,但因為它符合低碳發展的趨勢,可能在未來將成為巨大的產業。
國際貿易壁壘將增加“碳”關稅的壁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碳產品的競爭。國際碳關稅將起到限制高耗能產品的出口。碳關稅,一旦實施,將大大削弱我國的出口產品價格優勢,我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將會下降,就會直接導致的市場份額萎縮。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高碳行業產品占有比較大的比例,引入碳稅可能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倒逼機制,迫使我國企業盡快走在節能、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道路上,強化我國經濟的整體實力。
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雖然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面臨不同的發展階段,甚至不同的戰略意圖,但也難免面臨“低碳經濟”所帶來的機遇:培育新的產業、創造巨大的財富機會、新的轉型機遇、新的游戲規則和新的金融市場。作為新的轉型契機,低碳經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低碳經濟的來臨,也將引導著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企業應著力抓住下述的戰略重點:
由于低碳經濟全面而深刻影響著企業業務運作,因此,企業的產品設計、產品價格、產品市場,甚至于國際貿易政策,這些將越來越多地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變化。低碳環保的背景的突變,影響著企業戰略的制定,基于企業戰略的制定和戰略的評價標準也將與以往不同。因此,企業戰略的理念必須是低碳理念作為新企業戰略的核心價值觀。在這一新的戰略理念的引導下,企業戰略在企業競爭戰略選擇、核心能力培育、資源優化配置、戰略績效的評價標準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決策。企業戰略目標也將實現多目標,即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人的和諧發展,而不僅僅是追求單一的經濟目標;企業戰略的設計與執行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廢棄物最終排放量,直至實現“零排放”。
向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轉型十分關鍵,未來數年清潔能源產業將為各國提供大量機會。低碳經濟將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將帶給企業許多重大投資機會。由于低碳經濟影響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方面,企業投資或可涉及的項目也將在多個方面,如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開發和交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高能效的工業、建筑、交通,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低碳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應成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契機。由于低碳經濟涉及多個行業和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企業在這些領域應力爭在核心技術上率先突破。
所謂"鎖定效應"就是指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的依賴性。如果我們能直接進入低碳發展模式,及早籌劃,選擇構建“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不走已經被證明過時的常規之路,跳出對高碳產業和傳統的化石能源技術的路徑依賴,就能有效地避免高碳產業和高碳消費的鎖定,獲得高起點的發展機遇。
根據我國的國情,在發展低碳經濟更多地應關注節能減排上,即應在所有的價值增值過程中推進“去碳化”。
既要避免簡單模仿發達國家依賴于高碳經濟的發展的模式,同時又要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巨大需求,低碳產品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居民的消費能力。如新能源作為低碳經濟的代表,其價格往往要高于傳統能源,如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高于傳統能源汽車;再如光伏發電的成本是傳統電廠成本的數倍。因而企業的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的開發還需要考慮市場的培育和成熟度,那種不顧實際的消費能力的盲目發展則可能欲速則不達,不利于低碳經濟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1][美].邁克爾.波特著.1999:《競爭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
[2]嚴勇,祝方譯.[英].安德魯,坎貝爾等編.1999:《核心能力戰略-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戰略》.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3]邱瓊譯.[美].斯圖爾特.克雷納著.2003:《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
[4]白裕承譯.[美].阿爾文.托夫勒著.2006:《再造新文明》.北京: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