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瓊

蔣科(右二)組織舜皇山自然保護區 第一次生態考察
1998年元月,湖南省新寧縣廣電局退休干部蔣科給自己寫下一條環保座右銘:“守望山水,關愛家園,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信仰”。十幾年過去了,兩個世紀跨越了,他守望之責從不松懈,關愛之心從不淡化,誠實可信地堅守環保志愿者陣地:同年元月他利用縣刊《崀山》按月舉辦“環保講座”至今已刊發170多期;同年3月他面向師生舉行了第一堂環保講課,一直堅守以青少年學生為主體的環境教育陣地,15年已給師生、干部、農民講課600多堂,聽課人數21萬人次,其中學生19萬人次;同年5月他組織第一次生態考察,并為舜皇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獲得5萬元原始次生林保護費;同年9月18日,他牽頭組建了湖南省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新寧縣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現有理事150名,單位會員22個,共轄2萬余人;1999年元月,他帶頭組織環保協會第一次環保活動,清理崀山景區垃圾,至今已開展活動200多次,參與者超過1.8萬人次。環保講座、環保教學、環保活動,三大環節牢牢結成了蔣科的“守望”、“關愛”鏈。

蔣科組織學生上街宣傳環保
15年來,蔣科先后獲得湖南省“九五”期間環保宣教先進個人等省級榮譽8次,同時獲得第二屆全國“綠色家庭”榮譽,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志愿者,并獲得邵陽市首屆“熱血夕陽”十杰老干部殊榮。蔣科退而不休、真誠奉獻的行動和精神,獲得全社會的肯定,各大媒體等都給予了重點報道。
民主革命先驅梁啟超之孫、已故全國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指出:“如果孩子們沒有一顆綠色的心,我們就沒有綠色的未來。”蔣科堅持15年的青少年環境教育,就是為了塑造孩子們的綠色心靈,開創屬于下一代的綠色未來。否則,守望山水、關愛家園就后繼無人。
蔣科任縣廣播電臺臺長期間,深入基層采訪的機會特別多,對廣大青少年特別是農村青少年不識“環保”甚至違背“環保”的種種行為簡直痛心疾首,比如小學生捉青蛙,中學生毒魚蝦,那一組組灰色畫面引發蔣科沉重的思慮:自然界的荒漠摧毀了人類的生存空間,而心靈上的荒漠更窒息人類的生存意識。蔣科痛定思痛,為了有個綠色的未來,環保志愿者不能只是孤獨的先行者,而應在環境啟蒙的大道上一路高歌,面對社會全員,更應當面對下一代。

蔣科參加紀念地球日活動

蔣科深入資江支流沿頭,向農民進行保護水資源“問卷調查”
可是,對孩子們開展環境教育不能唱“無本戲”,制作講義、印發資料都要錢。開頭,由于有關部門配合少,其他部門借口多,資金籌措難度大。一時間難以化解的困惑和逆境,倒使蔣科堅定了“不被理解不回頭,缺乏支持不搖頭,需要付出就點頭”的思想基礎,下決心先用自己的錢將青少年環境教育搞起來,用義務奉獻的行動去感動社會。不出兩三年,環境教育遍地開花,全縣有1萬多名中小學生集體加入了縣環保協會,青少年環境教育由“冷門”變成了“熱門”,全縣18個鄉鎮的所有中心小學和部分中學,都成為縣環保協會的環教陣地,全都張掛了協會統一印制的“青少年保護環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倡導綠色生活,呵護地球家園”等持久性宣傳牌。新寧縣環保志愿者協會著力青少年環境教育影響全省,協會被評為三湘環保世紀行優秀環保協會,蔣科兩次獲得省人大環資委頒發的特別榮譽獎。
“守望山水,關愛家園,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信仰”。蔣科的環保座右銘,是他盡心竭力向青少年開展環境教育的一個不變的基調。為喚起下一代人守望山水、關愛家園,環保協會在開展課堂教育的同時,組織青少年積極開展以山水為友的環保活動,“守望”和“關愛”從未出現“斷層”。
1999年元旦,蔣科與縣環保協會的其他成員,第一次帶領青少年深入崀山撿垃圾,并在五大景區門口掛上中英文對照的環保警示牌:除了照片,什么也別帶走;除了腳印,什么也別留下。溫馨提示啟迪廣大游客,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朋友都說“OK”。近兩年來,蔣科辭去協會會長、法人及常務副會長職務,仍然積極參與新會長和常務副會長主持的“保護候鳥過境”和“防治夫夷江水資源污染”兩大活動,開創協會工作新局面。
為增強青少年保護母親河意識,1999年10月,蔣科同協會理事帶領縣城各學校青少年環保骨干,自縣城出發直至景區將軍石下,徒步十幾里考察新寧人民的母親河扶夷江,描繪出點線分明的垃圾污染圖,并以協會名義向縣人大、縣政府呈遞報告,發出“縣人還要不要扶夷江”的疾呼。縣人大十分重視環保志愿者的建議,特地安排蔣科在縣人大常委會上專講垃圾污染,并做出決定責成政府一舉清除陳年垃圾4000多噸,還扶夷江綠波蕩漾、岸芷汀蘭的自然面目,“守望”和“關愛”大見成效。
2003年春夏之交,蔣科開邵陽市環保志愿者活動之先河,在縣環保協會單位會員回龍寺中心小學組織千人環保大游行,同時在世界乒后鄧亞萍故鄉連村小學組織環保文藝宣傳隊,深入崀山景區、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扶夷江沿岸10多個鄉鎮宣傳環保保護,數以千計的農民群眾觀看演出,“不偷砍樹木”、“不捕捉候鳥”、“不毒魚、電魚、炸魚”的環保之聲傳遍山水之間。
為拓寬青少年的環境視野,蔣科主持建立了4個生態道德教育基地,即崀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舜皇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新寧縣珍稀植物園和紅八軍參謀長宛旦平烈士紀念館,組織小環保志愿者進基地接受生態道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讓青少年的心靈融入自然,蔣科提出了“走進自然,享受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

蔣科組織學生上街宣傳環保

為將生態意識教育從學校推向社會,蔣科在縣刊《崀山》和縣電視臺發出公告,希望機關單位和鄉鎮村組為他組織義務環保講課,同時寫出覆蓋全社會的《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倡儀書——少生孩多栽樹》,于2006年9月得到人民日報載文肯定:“《倡議書》引導民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倡議書》先后印發10萬余份,2003年和2013年的新寧“兩會”,將《倡議書》裝袋發給代表、委員和列席人員。
蔣科上世紀五十年代師范畢業,執教十余年,深知教書育人之理,在環境教育中既向下一代傳授環保科學知識,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熏陶下一代的社會道德。
蔣科為下一代開展環境道德教育有兩個突出點:一是堅持,二是奉獻。他今年76歲,一些親友至交勸他勒馬休閑,而他呢,堅持做誠實可信的環保志愿者,盡管夕陽時光短,仍是黃昏頌歌長,在青少年環境教育路上他從未停步。他的奉獻,除了奉獻心血、奉獻時光、奉獻金錢,他還獨創了“四不一備”原則,即開展青少年環境教育做到不報車費、不收講課費、不吃請、不受禮,自備上課潤喉茶水。15年來,他義務投工2100余個,自負交通、通訊、郵寄諸費3.5萬多元。對于他這個基本工資只有1100余元、生活“現代化”一直是“零”的小家庭,3萬多元不是個小數目!近年來,協會負責人多次建議他從協會經費中報銷下鄉車費,而他笑而拒之,不改初衷。
新寧縣是丘陵山區,開展全縣巡回環保講課免不了簸波之苦。蔣科最吝惜時光,凡遠距離外出講課,他都是五更起床,黎明出發,達到目的地就在街頭小店吃碗面條,或啃個饅頭,一般都要趕上學校一、二節課時間進行環保教學。以2013年3月15日為例,天一放亮他就坐上班車,趕到50 公里之外的回龍鎮中心小學上第一節課。環保講課之后,又謝絕學校招待美意,只去街上吃了碗水餃,下午再給步高實驗學校贈送協會的《環境教育資料匯編》,30元往返車費悉數自負。近幾年有幾所學校各付給他數百元“辛苦費”,他全都記上協會收入帳,個人分文不受。有一次,在民辦步高中學講了環保課后一學生上前詢問:“蔣爺爺,您一堂課要收多少錢?”他笑了笑不從正面回答,只從背袋里掏出半瓶喝剩的茶水解釋說:“這瓶茶水都是我從家里帶來的……”現在,新寧全縣不少老師和學生都知道蔣科有個“四不一備”原則,他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行動正影響、啟迪著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