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刊記者 戴 軍

教育、企業、公益和媒體等社會力量在推進教育創新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搭建一個跨界協作的平臺則是集聚社會力量的重要舉措,也為教育創新找到了突破口。
如果通過搭建跨界的平臺集聚力量,并在觀念和思想上有了共識,那卓越教育的提出和實施,不僅讓教育創新的理念得以落地,更是自希望工程之后,助推中國教育發展的又一次跨越。
跨界,只為跨越。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生活,更滿意的生活保障,更好的醫療保障服務,更美好的舒適條件,期盼孩子能成長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
習近平所指的上述期盼,大多離不開教育。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們要初步實現、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這預示著教育創新將成為非常重大且十分緊迫的課題。
從來不缺創新元素的深圳,這次又走在全國前列。11月23日,由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深圳市慈善會、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舉辦的社會力量助推教育創新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
這天,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界、公益界、教育界和媒體的代表、專家學者約400人共聚一堂,探討中國企業、NGO 組織應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以達成教育創新與社會變革價值的美妙共振,關注如何引導社會多方力量跨界協作、共同參與中國教育創新,發現、支持與分享國內外推動教育創新的最佳創意和成熟經驗,藉此鼓勵更多優秀企業和社會力量深耕細作于教育領域的社會創新。
這次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辦,無疑成為貫徹實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綜合配套改革精神的實際行動。
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主任梁宇東告訴記者,在國外,社會力量和教育是聯動共融的,社會力量助推教育創新這個話題的提出,就是為了形成新的教育發展方式,還原教育的本原,讓企業、公益,代表社會的力量參與教育,這也是舉辦此次論壇的初衷。梁宇東說,提出社會力量助推教育創新,旨在啟蒙更多的企業對教育捐贈如何和教育創新進行有效的聯動,啟蒙社會怎么去參與教育的變革、創新和實踐,同時引入更多海內外,尤其是世界先進的教育創新的先進經驗、先進項目,以社會創新的手段,為中國更多的教育機構提供好的借鑒。
社會力量在推進教育創新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了直接為教育創新提供有力的經費支撐,社會力量還能為教育創新提供新的理念和引領,提供各類實踐基地和高端優質資源支持,為教育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那么,社會力量在哪里?這個力量從哪里來?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張健副局長認為,社會力量包括精神的力量、資金的力量,還有來自企業的智慧的力量,也就是科技的力量?!拔覀兛梢酝ㄟ^媒體匯聚教育、企業和公益的力量,形成一個跨界的平臺。”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葉文梓副院長告訴記者。
論壇上,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郭雨蓉特別寄望,媒體能承擔起更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教育的發展注入積極的正能量,為我們教育改革的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葉文梓告訴記者,通過媒體的宣導,旨在推動引領企業增強捐贈有多種方式的意識,也讓校長開放新的思維,認識到社會力量是助推教育創新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希望市民知道,教育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從各位嘉賓的對話當中,葉文梓感覺到社會力量助推教育創新是共贏的。他說,對企業來說,關注教育就是關注自己企業的明天,對于公益界來說,關注教育就是促進社會的健康、成長。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關注教育就是關注自己。
“推動教育創新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家庭的事情,它是全社會的事情。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可以對教育有自己的認識、看法、意見。在中國辦教育就是辦社會、辦家庭,也是辦未來、辦夢想?!鄙钲谑锌偵虝B毟敝飨εd強如是認為。
怎樣解決教育創新的問題,找到一個突破口至為關鍵。深圳綠景房地產品牌總監魏苕提出,首先的問題就是要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搭建一個平臺,讓大家有平等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不失為解決教育創新的突破口。魏苕提議,如果能建立一個互聯網教育基金,在互聯網建立一些平臺和家長實現互動,是一個非常好的形式?!霸谌蚧畔_擊的背景之,我們如何在教育領域里更好的做到多元化的合作,跨界的合作,以及真正有效的創新,是此次對話的一個主題?!钡卖斂松鐣M織學習中心秘書長趙華這樣總結。
深圳市總商會專職副主席薛興強認為,制定一個良好的頂層設計,引導和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教育創新,這是一方面。同時,社會力量、社會組織,還有廣大的非公有制企業,應該將助推教育創新變成自己的一種企業文化和一種思想自覺。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教育硬件的投資,還需要對軟件的投資,以及為教育搭建更多的平臺,如就業的平臺、實習的平臺,這也是我們社會組織和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深圳市慈善會副會長姚欣耀在致辭中提出,社會力量在教育新時代的創新變革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優勢,期待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基金會、社會組織等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到教育的創新與實踐中。
據統計,我國每年社會捐贈大概有800多億,教育的捐贈達到300多億。但是,捐贈額的93%用于硬件,更多的還是關注一些救助型的、生存型的項目,可謂“老教育新設備”。如果借鑒海外企業在教育捐贈的經驗,啟蒙推動更多中國企業捐贈于軟性教育和教育創新,于企業捐贈更有效能,于中國創新人才建設更加有利!所以,社會捐贈對教育捐贈的定位需要重新改變,模式需要重新探討,作用應該還有進一步的強化。
誠如中央教研院院長助理高寶立說,共同研討教育創新問題,可能更多的是要改變一種方式,特別是要創新教育捐助的體制和機制,尤其在捐助問題上怎么樣有更多的創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騰訊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竇瑞剛在論壇中說,我們其實更呼吁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去考慮我們教育的體制和教育的流程是不是要發生顛覆性的改革,這個改革的力量靠教育界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因為它們的模式和機制已經基本固化。“未來社會力量助推教育創新不是再捐點錢,而是真正把你的核心能力跟智慧貢獻到教育中來,引領顛覆式的創新?!备]瑞剛說。
企業是來自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基金會在慈善和教育推動方面都在付諸嘗試。譬如,TCL 希望工程燭光獎項目就是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改革和創新的一個實踐。華萌基金的創始人,TCL 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魏雪介紹,他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物質激勵與能力提升相結合的實踐,逐漸改善鄉村教師的低收入和高流失率等問題,這個項目把它的規模和對每一個人資助的金額、資助的方式進行了提升。京基集團在十年前摸索出一個新的模式,開展尋找“京基少年”的活動。他們利用企業自身的優勢和廣大的院校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給每一個人非常系統的為期一年的培養計劃,注重他們管理能力和實操技能的培養。“相比于傳統的慈善項目,這一類的促進教育創新的項目有更好的長效性,它的效果也會更好。”京基集團常務副總裁熊偉說。
企業的教育捐贈由捐贈項目零散化轉向模塊系統化,需要有可以引領未來社會價值的新型教育公益項目成批涌現,新的公益方式,也應該由救助型、直接型轉向引領型、成長型公益,直接搭建平臺,讓更多的企業界、慈善界與教育界有跨界交流的機會,以聯動一二三部門的社會創新,釋放各方資源助推教育創新的正能量。
論壇中,我們非常高興聽到一個新的項目名字——卓越教育。如果說希望工程是更加硬性的,那卓越教育針對的則是教育軟實力。為此,深圳市慈善會、青少年素質教育公益基金在論壇現場捐贈150萬元,專項資助教育創新實踐的課題研究。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葉文梓介紹,該項目主要的任務是搭建一個平臺,形成四個體系。所謂一個平臺,就是搭建企業界、公益界、教育界、媒體界跨界對話、跨界交流的平臺。形成四個體系,即前沿項目的研究體系、捐贈項目體系、捐贈項目的實施體系和項目效益的社會評估體系。他說,運作這個項目或將設立類似“卓越教育研究院”這樣一個民非組織,把政府、社會、企業的力量匯聚在一起,通過行政、研究、項目開筆、組織實施這樣四個輪子聯動,最終將卓越教育打造成教育捐贈的知名品牌,也可理解為希望工程的升級版。
青少年素質教育公益基金負責人表示,通過專項資助這樣的重大課題研究,與教育部門共同引導和推動企業、基金會的教育捐贈模式與教育創新項目實現可持續對接與孵化,可以吸引和改良中國年約260多億元的教育捐贈,使教育領域的社會捐贈更加有效,更加有前沿和普惠價值,同時發現和培育更多中國優秀教育創新項目成長,發現和引入更多世界教育創新項目和資源進入中國,可持續助推中國教育創新實踐,探索中國教育創新人才的培育。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首席責任官楊鐘仁在論壇中認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培養人才去適應這個社會。同時,教育本身不是一個在校的教育,而是一個終身的教育。教育創新的目的有哪幾個維度?包括學生的創造力、協作能力,如何利用最新的IT 技術來幫助自己,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如何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變成終身的學習者。
縱觀與論壇同期舉辦的「第二屆青少年公益實踐國際交流大賽」決賽現場,記者認為,該大賽就是為青少年的夢想激發、全面質素的培養搭建的一個平臺,也是社會力量參與助推教育創新的案例結果。
由深圳市關愛辦、深圳市慈善會、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深圳市慈善會、青少年素質教育公益基金、深圳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深圳都市報聯合發起的「第二屆青少年公益實踐國際交流大賽」,吸引包括深圳和國內外共47所學校、203個社團、3000多名學生報名參與。本屆大賽得到了包括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等數十位世界級政商公益及社會創新界領袖的親切寄語和鼓勵。
就在當天,20個獲得決賽的青少年公益社團開展決賽,最后評選出十佳學生社團,其中“環保少年派”、“卷羊毛的菜園圃”、“橙就未來”分別獲得前三名,“Elite 學生傳媒公司”、“電子圖書館”、“童莘社團”等各具創新特色學生公益實踐項目,分別獲得各專項獎。
他們是怎樣籌資的?怎么做項目的?他們的創意如何迸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與這些學生的交談中,深感他們與我們想象中的不同,在以社團的形式推動社會問題解決這一方面,他們做的非常出色,他們不僅有項目的創意,還學會了如何整合社會資源,而這遠不是一般的才藝培訓所能學到的。正如大賽首席輔導老師,深圳青少年素質教育公益基金首席顧問胡曉虹所說,通過參與公益項目的策劃、實踐、探索到實施完成,他們學會了在校園里學習不到的的知識與能力,學會了社會實踐與能力培養,學會了責任與感恩,更學會了理解與合作,開始知道什么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中央教研院院長助理,《教育研究》社長高寶立表示,青少年公益實踐能力培養和高水平的大賽可以在深圳探索,希望把大賽成果和開展經驗,在全國教育界推廣和學習。
旗幟鮮明地提出社會力量助推教育創新,對教育改革,對關注人的成長,對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建設,意義不可小覷。
在論壇上,記者聽到很多的關鍵詞,諸如社會力量,教育創新,平臺、共振、顛覆等,但最為深刻的還是跨界。而跨界,是為了跨越。
作為推動社會變革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與商業智慧,教育創新是實現社會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我們期待社會力量與教育界共同參與“教育創新”,積極尋求社會力量讓教育創新的夢想得以實現。
教育意味著喚醒,意味著改變,更意味著希望。希望深圳的社會力量在教育創新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把企業創新、公益創新、教育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共同深化的良好局面,為全國做出新的示范。對此,我們充滿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