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東 崔雅惠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所謂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是將商務生態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到電子商務領域中,形成一個以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或個人為核心,以物流、網絡、廣告、計算機為媒介,同時制約于技術、政策、社會環境等外部環境的新型商務生態系統。
1.民營快遞企業發展迅速,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在我國快遞市場上,參與競爭的主體主要有:國有快遞、外資快遞和民營快遞三大塊。2011年全年國有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10.8億件;民營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24.8億件;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1.1億件。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29.4%、67.6%和3.0%。
2.電商的狂歡為快遞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網上購物全年網購規模達到4980億元,占到了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2%。2011年中國網民在線購物交易額達到7849.3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66%。2012年雙十一當天淘寶系交易額達到191.0億元,同比增長267.3%,交易額創歷史新高。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網絡購物的人數迅速增長,由網絡購物帶來的快遞業務量迅速增加。從2008-2011年,四年的時間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快遞業務量也緊隨其后以平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長,其主要原因是民營快遞業的飛速增長。
3.快遞和電商之間缺乏結構性聯系。目前,大多數快遞和電商之間的合作僅限于快件業務之間的合作,為了達到規模快件量,快遞企業和不止一家的電商企業合作,同時電商也通常與九大快遞間有不同的合作,彼此間的可選擇性太大。在實際的業務中,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又似乎像一根繩上的兩只蚱蜢,由于結構性聯系差,當電子商務跳得太快時,無法預知情況的快遞業被拽得踉踉蹌蹌。2012年雙11期間,電商再創新高,國內快遞企業日處理快遞量之和達到3000萬件,超過國內快遞最高日處理量2000萬件,快遞企業紛紛“爆倉”,直接影響到物流服務質量,已收快件仍需要此后的一個月來消化,反過來給電商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4.快遞和電商競合“落地配”。電商在不斷壓低快遞價格的同時,進一步擠壓快遞企業的生存空間。自京東商、凡客誠品自建物流模式被業界認可之后,一號店、好樂買、亞馬遜、騰訊旗下的易迅網等電商電商也紛紛自建“落地配”隊伍。不出意外,蘇寧獲得國內快遞牌照只是時間的問題。“落地配”競爭壓力空前,民營快遞業備受挑戰。
1.創新開發快遞新業務,推動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電子商務快遞業區別于傳統快遞在于不僅僅是簡單的貨品傳送,發展迅速的電子商務業需要快遞業更全面地為之服務。面對廣大的市場前景,快遞業可為客戶提供增值產品和服務。再比如,快遞公司可以建立完善的消費者信息反饋和售后服務系統,通過消費者的及時反饋,完善上門服務和售后服務,為電子商務企業更好地研發新產品提供市場信息。另外,有經驗有能力的國有或者大中型快遞企業還可以通過專業快遞人才的力量,為電子商務企業定制物流快遞規劃及實施方案,從而突破電子商務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2.加強快遞企業間的聯盟,開發薄弱地區的快遞市場。國有快遞企業和大中型民營快遞企業可以聯手進行資金籌集,建立完善的快遞網絡信息技術,開發二三線城市的快遞市場,或者兼并二三線城市的小型民營企業來拓展快遞業務范圍,構建快遞超市網絡,推進快遞業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擴大快遞業的覆蓋面,加快發展快遞業,更有利于促進電子商務業在農村的普及與推廣,從而加快我國建設新農村的步伐,從根本上刺激整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重視快遞人才的培養,提高快遞服務質量。高校可以根據社會崗位需求情況,加強電子商務物流專業學生的培養,為社會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專業素養的快遞管理人才,可以開設有關的課程,以滿足我國電子商務物流人才的長期需求。對于快遞業的實際傳送人員,應該加強上崗培訓以及業務技能鍛煉,增加行業內部的績效考核,增設崗位等級制,并指定獎懲并舉的員工激勵制度,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快遞人員的整體素質,優化快遞企業內部競爭環境,提高快遞服務的質量。
4.優化電子商務生態環境,促進快遞業健康發展。目前很多快遞企業運營成本高、盈利薄,無心致力于業務的擴大、服務的提高、技術的更新等,因此造成了快遞業的發展跟不上電子商務業發展的步伐。電商自建物流又難以支付前期高額的投入、高經營風險和專業人才餓匱乏等,鑒于快遞業在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的特殊地位,可以考慮電商和快遞之間的緊密柔和,如,未來的電子商務物流模式中,電子商務企業控制倉儲體系,而對接的是配送體系,應該由第三方快遞企業來承擔。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電子商務企業“有點無網”的短缺,又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的物流資源,從而實現整個生態系統運作效率的提升。
[1]彭梧.阿里巴巴涉足快遞業:物流為電子商務發展瓶頸
[2]胡媛媛.艾瑞咨詢: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物流配送研究
[3]魏炳麟.創新商業模式,打造世界一流物流快遞服務商—從DHL的發展,看未來供應鏈管理服務商的運作模式[J].中國市場.2007年第7期:第106頁.
[4]廖秀珍蔣國江.物流快遞的盈利模式[J].決策與信息(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第22頁.
[5]晏敬東石銀萍李謙.我國快遞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第18期:第205-206頁
[6]達瓦:中國快遞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差距大[N].現代物流報.2008年7月21日,(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