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婷 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
自2008年以來,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不期而至,這次危機爆發在全球進入新技術時代之后,危機爆發的最初地點更是曾因互聯網產業經濟持續繁榮了十多年的美國,因此自危機爆發引起的后果就十分嚴重,被不少學者稱為是繼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后的最大經濟危機。在此次危機中,除了美國之外,包括歐盟、日本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內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了波及。
美國作為危機的始發地所受到的影響是最早也是最深的,此次危機以金融行業的失控為開端,剛一發生就造成美國多家金融機構經營出現困難,繼而許多金融機構開始陷入倒閉狂潮或者被政府接管。伴隨著危機的步步深入,美國金融行業中陷入困境的企業數量日漸增加,僅在危機爆發的當年,美國就有25家銀行倒閉,這個數量超過了此前五年銀行倒閉數量的總和,更為可怕的是銀行倒閉風潮并未就此終止,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美國倒閉的銀行業數目就已經達到了14家,這個數字還會隨著危機的擴大而繼續增加,金融機構的倒閉直接影響到了相關專業人員的就業問題,據資料統計,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半年時間中美國的就業崗位就減少了將近20萬個,而與此同時申請政府失業救濟的人數卻比往年增加了近十分之一。金融危機對其他行業包括對美國政府政策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兼之其經濟具有外向型特征,所以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必然會波及到其他國家,首當其沖的就是同美國經濟往來密切的歐盟和日本。隨著美國經濟受金融危機打擊步入到衰退之中,歐洲也布美國的后塵進入衰退期,而且從經濟發展的條件來看,歐洲在此次打擊中實現經濟復蘇的希望更加渺茫,在2009年歐盟公布的經濟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歐盟經濟繼2008年末大幅度下滑之后繼續顯示頹勢,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衰退趨勢明顯。
同歐盟相比,日本的日子也十分難過,隨著全球經濟步入頹勢,日本的出口也受到較大影響,總出口額大幅度下降,引入的投資也同比下降了近20%,加之日本一直未曾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低迷中完全走出了,所以此次經濟危機可謂是雪上加霜,導致日本經濟連續幾個季度負增長,經濟發展的前景黯淡。
突然襲來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受到沖擊的也是金融機構,雖然從受沖擊程度上遠不如美國,但是也不啻是一次打擊,所幸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的金融企業在體制和制度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企業運行的質量比以往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再加上我國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活動能夠實時科學有效的控制,這些有利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國的金融機構能夠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并且還實現了小幅度的增長。
中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對金融危機的免疫在于其經濟所具有的獨特性。
中國財政狀況一直運行的比較良好,即便是在金融危機發生的狀態下,中國的財政收入仍然實現了持續性的增長,相比美國在金融危機時達到的70%的負債率,中國只有20%,較低的負債率使政府有能力根據市場變化的情況按自己的目的實施有效的調控措施,中國政府嚴格控制金融系統的負債率,這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比較雄厚的資金支持,可以減輕其資本運用的壓力,也使得投資者對銀行應對風險的信心大增。在金融危機中,中國金融領域的開放程度較低成了中國免受危機困擾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此次屬于因禍得福,不過此次危機也為專家們進行國家經濟安全保護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探討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更好的實現自身經濟的保全。
中國的情況同西方國家不同,雖然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是一直未能在中國經濟增長上占據主導地位,相反中國潛在的消費能力一直是投資者和政府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保持信心和樂觀態度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人口儲備,所以在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舊會呈現強有力的增長勢頭,并且中國政府一直在進行著經濟結構調整的工作,通過對生產、消費等結構進行調整使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消失進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會增強國家的實力可以使中國政府有足夠的實力來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及時的解決其發展道路上所面對的種種危機。
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加使得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更有底氣,從十年前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國增長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調控的底氣還有經濟發展和運行的質量,這些提升的關鍵要素幫助中國經濟不斷持續發展,也使得其在國際經濟中所占據的體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如果說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實力積累增加了中國應對危機的砝碼,那么中國所倡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斷拓展,相關的理論體系不斷的健全,這些則為中國迎接新的挑戰提供了足夠的思想儲備,使得中國在應對危機時從容不迫。
在社會制度領域,中國推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代表人民對國家進行管理。全國共產黨員的數量已經超越了八千萬,他們是中國各行各業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凝聚全國人民合力的基石,正是因為有如此強有力的政黨所以在中國遭遇危機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動員和凝聚更多的民眾抵御挑戰。在經濟體制方面,中國奉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公有制中的國有企業一般都掌控著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和重點部門,其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其他經濟成分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所在,民營經濟、外資經濟、合資經濟百花齊放為應對危機增添籌碼。
中國在金融危機面前有比較好的表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的相對穩定,正是這種相對穩定的環境為中國成功應對各種危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對自己目前所生活的環境十分的珍愛,對于政府的執政能力也給予充分的信任,這些因素使得我國政府在應對危機時可以集民智,匯民心,大膽采取應對措施,這也是我國政府不懼怕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探討金融危機同中國的關系必須認清事實,雖然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中國因為種種原因其遭受的損失是最小的,但是作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都出現問題,衰退的情況下,要實現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一枝獨秀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不畏懼金融危機是因為我們目前所擁有的種種條件可以幫助我們戰勝金融危機帶來的種種挑戰,但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在未來中國金融開放的程度更大時,在其他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占據的比重更更高時,我們能夠還能如此成功的應對金融危機的考驗還是一個未知數。為了更好的應對未來可能到了的考驗,中國需要繼續完善自身制度建設,消除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隱患,這樣未來之路才會走的更加平穩。
[1]王晨.我國金融市場波動的區制關聯性與風險度量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惠康.中國金融穩定性的監管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10
[3]王瑞.中美證券監管合作研究[D].暨南大學,2010
[4]秦援晉.文化金融學初探[D].遼寧大學,2010
[5]劉大玉.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
[6]成麗敏.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金融穩定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