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企業家中從事海運的少之又少之時,包玉剛以少有的魄力成為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
包玉剛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常年在漢口經商。他對子女的要求非常嚴格,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他由衷地喜愛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上學時一有閑暇就去看海,去看船,就這樣,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13歲那年,父親送他到上海求學,隨后進入吳淞船舶學校學習。
抗戰爆發后,他輾轉到了重慶。在這里,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愿繼續進大學深造,而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1938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險部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里積累的經驗,在短短的7年時間里,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途不可限量。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他對這方面的工作不感興趣。1949年年初,包玉剛與父親一起攜帶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闖天下。開始的時候做些小生意,積累了點錢。幾年以后,包玉剛決定在海洋運輸業謀求發展。當時他已經37歲了。
1955年,包玉剛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并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采取長期出租的方式。
在當時這是一個冒險的決策,因為那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采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準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這樣做的。
但包玉剛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把自己的船定期3年、5年甚至10年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租金標準卻很低。許多人都笑他,但包玉剛有自己的打算,他曾對人說:“寧可少賺錢,也不冒險。”包玉剛謀求的是長期而穩定的收入。
事實證明,就是這種穩扎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于其他的船主,最后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
包玉剛在經營方式上選擇長期出租的同時,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在銀行工作的經驗讓他明白資金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運事業迅速發展,必須得到銀行的支持。
于是,包玉剛到處奔走,尋找門路。他找了香港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香港匯豐銀行是香港資金最雄厚的銀行。
1956年,包玉剛以一艘船向匯豐銀行做抵押借款,取得了一小筆貸款。稍后,包玉剛得到一個用100萬美元買一艘7200噸船的機會,且也找到了租主,但是沒有錢。于是包玉剛向桑達士貸款100萬美元。在當時,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桑達士認為包玉剛是開玩笑,一無資金,二無保證金,萬一賠了怎么辦。
但是包玉剛心情迫切,竟然真的弄來了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桑達士被這個年輕人的執著折服了。在后來的無數次借貸合作中,包玉剛以誠信為本,取得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個雄厚的資金來源。幾年后,包玉剛作為“亞洲第一人”榮任匯豐銀行董事。
1956年,由于“埃以戰爭”爆發,蘇伊士運河關閉,貨物積壓嚴重,海運業務十分興旺,有人勸包玉剛趁此機會大賺一筆。但包玉剛仍然按照舊的租金承接東南亞的老雇主運貨。十幾年后,戰爭結束,西方大批商船無事可做,還需耗費驚人的費用去維修、保養船只。而包玉剛的船仍然安穩地立足于東南亞,業務蒸蒸日上。
20世紀60年代初期,包玉剛把他的租船業務擴展到英、美石油公司,盡管這些大公司把價格壓得很低,但因為租用期長,中間仍有著很大利潤。就這樣,包玉剛以退為進,在海運這個充滿風險的行業中脫穎而出。
1974年,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在美國拜訪了包玉剛,風趣地對他說:“搞船隊雖然我比你早,但與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1985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所屬船隊的總噸位之和還要大,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船王”。
(摘自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總經理把中小企業做精做大的199條真經》 編著:張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