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英,李伯林,李景云
(1.桂林醫學院 生物技術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3.廣西中醫藥大學 基礎醫學院,廣西 南寧530001)
羅 漢 果 (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C.Jeffrey)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羅漢果屬植物,是廣西特有的藥用和甜料植物[1]。羅漢果果實性涼味甘,有潤肺止咳、涼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在治療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胃腸疾病等方面療效顯著,為歷代藥典所收載,是國家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第一批藥食同源名單的重要品種,被譽為“東方神果”[2~4]。近年來,隨著羅漢果功效的不斷驗證,市場對羅漢果的需求日益增加,羅漢果已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食品及食品領域[5]。傳統的羅漢果繁殖主要采用塊根和壓蔓進行無性繁殖,不僅繁殖系數低,而且隨著無性繁殖代數增加,病毒通過垂直傳播代代相傳,導致病毒積累和種質嚴重退化[6],利用莖尖脫毒技術培育脫毒苗是解決病毒危害、實現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7]。羅漢果脫毒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僅有3篇報道[8~10],但迄今為止,尚無脫毒苗大田生產性能的報道。本研究以羅漢果脫毒苗和常規組培苗為材料,探討了脫毒苗的生產性狀,為脫毒苗在生產上的應用提供參考。
將從永福縣龍江鄉采摘的羅漢果青皮品種的莖段作為外植體,建立無菌體系,以繼代的組培苗作為常規組培苗(簡稱組培苗,以下同);以常規組培苗為材料進行脫毒處理[10],得到脫毒組培苗(簡稱脫毒苗,以下同)。將高約3cm的脫毒苗和常規組培苗,分別接入1/2MS+1.0mg/L IBA +0.1%活性炭+1.5%蔗糖的生根培養基進行培養。移栽試驗在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園試驗基地大棚內進行。
大田移栽于5月21日將脫毒苗和常規苗各41株,移栽至廣西桂林市臨川縣藍田鄉進行大田種植,并對脫毒苗和常規苗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9月2日統計組培苗掛果情況。所有栽培管理技術參照當地果農種植習慣。
從長勢看,脫毒苗生長迅速,平均比對照苗抽出新葉的時間短,能夠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條件。將脫毒苗和常規苗移栽入大田生長40d后,脫毒苗和常規苗的生長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脫毒苗與常規苗相比,脫毒生長旺盛,葉片數多,節間長,植株抽長迅速,葉片寬大呈心形,先端急尖,葉色濃綠,無花葉病病癥(圖1)。對照苗長勢弱,葉片褪綠,葉片上有點樣深綠皰斑,與脫毒苗有很大差別(圖2)。

表1 脫毒苗與常規苗外觀形態的比較
將組培苗移栽至大田后,其存活率和開花掛果情況如表2所示,常規苗的存活率為85.36%,脫毒苗僅為73.17%,存活的常規苗在種植第一年開花和掛果率均為零,而存活的脫毒苗雖然移載至大田種植時間比較短,但仍有12株當年就開花并掛果,單株產量多達100只,大果多,均勻(圖3、圖4)。

圖1 羅漢果花葉病癥,花葉,皺縮

圖2 羅漢果脫毒苗葉片

表2 羅漢果種植第一年掛果情況

圖3 羅漢果脫毒苗掛果情況(示掛果數量多)

圖4 羅漢果脫毒苗掛果情況(示大果)
羅漢果一般于每年的3~4月種植,9~11月成熟。傳統生產的羅漢果是兩年以上植株掛果。本次試驗于5月21日將脫毒苗和常規苗移栽至大田,此時種植時間已比羅漢果正常種植時期晚了將近2個月,但由于進行了脫毒處理,消除了病毒引起的組織代謝異常,脫毒苗植株生長迅速,在生產上表現出長勢強、葉片增大,葉色濃綠,提前進入結果期的優勢,單株產量多達100只,果形大,數量多,充分顯示了脫毒苗增產復壯的效果。
羅漢果脫毒苗移栽至大田后成活率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脫毒苗在誘導分化產生大量叢生芽過程中出現了玻璃苗,移栽至大田后玻璃苗光合與吸收功能不全,導致成活率偏低;另一方面,在種植過程中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是應該考慮的。羅漢果脫毒苗種植大田后,是否更容易感染病毒?栽培上應怎樣成分發揮脫毒苗的增產潛力?都有待于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1]李典鵬,張厚瑞.廣西特產植物羅漢果的研究與應用[J].廣西植物,2000,20(3):270~276.
[2]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廣西中藥志:第二輯[M].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198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范繼善.實用食品添加劑[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曾祥林.廣西特產植物羅漢果研究進展[J].廣西醫學,2009,31(8):1182~1185.
[6]付長亮,馬小軍,白隆華.羅漢果組織培養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5):25~328.
[7]林 緯,黎起秦,彭好文,等.羅漢果組培苗種植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廣西農業科學,2003(4):74~75.
[8]林治良,陳振光.羅漢果無花葉病苗培育[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5,24(2):162~166.
[9]杭 玲,陳麗娟.羅漢果莖尖脫毒快繁技術[J].西南農業學報,1999,12(3):125~127.
[10]吳群英,李伯林,李景云.羅漢果組培苗脫毒方法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