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鑫鑫,倪 麗,沙根林
(1.江蘇省如皋市環境監測站,江蘇 如皋226500;2.江蘇省如皋市環保分會,江蘇 如皋2265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城市噪聲污染日益嚴重,噪聲擾民事件不斷發生,同時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經濟的發展,導致工業噪聲、交通噪聲、商業噪聲、建設施工噪聲以及社會生活噪聲污染日益增大,破壞了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人類健康產生了危害。
據我國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部分大城市的統計,噪聲擾民訴訟事件占污染事件總數的百分比逐年增高。1980年是34.6%,1981年是44.8%,1990年是50%[1],到目前為止已上升為60%以上。由此可見,控制噪聲污染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環保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對如皋市近5年城市噪聲污染現狀進行了綜合分析評價,并提出相關的治理對策與建議。
2010年,如皋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2dB。按規定[2]在如城鎮建成區范圍內采用300×300米的網格進行布點,共設監測點120個。網區內復蓋人口19.86萬人,其中1類區占56.75%,2類區占21.92%,3類區占16.37%,4類區占4.96%。
“十一五”期間,如皋市區各年度均達到1類標準。“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如皋市區域環境噪聲升高了1.5dB,污染程度加重。如皋市區域環境噪聲變化趨勢見圖1。

圖1 2006~2010年市區域環境聲變化趨勢
2010年如皋市道路交通噪聲共設置22個測點,監測道路長度共計25650m,平均等效聲級值為68.0dB。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值達到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4a類區標準,道路交通噪聲總體質量等級為“好”。超標路段長6400m,占總路長的25.0%。
“十一五”期間如城交通噪聲監測點位共設置22個,覆蓋市內9條主要交通干道。(考慮到位于同一干線上的不同路段聲級分布是不均勻[3]的 ,所以監測點應分段布設。)
“十一五”期間,如皋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均值均達到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4a類區標準。“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增加1.9dB,污染程度加重,但在質量等級上仍為“好”。如皋市道路交通噪聲變化趨勢見圖2。

圖2 2006~2010年市區道路交通噪聲變化趨勢
2010年,如皋市共設功能區噪聲測點4個,各類功能區總體達標情況為:晝、夜間等效聲級值均符合相應標準,達標率為100%。
“十一五”期間,如皋市功能區噪聲監測值均符合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中相應類標準限值。
“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如皋市功能區4個測點中,晝間污染程度加重的2個,污染程度減輕的2個;夜間污染程度加重的有3個,污染程度穩定的有1個。這說明如皋市功能區噪聲1、2類區晝間污染程度有加重的趨勢,3、4類區晝間污染程度有減輕的趨勢,1、2、3類區夜間污染程度呈加重的趨勢。
根據《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如皋市在城市建成區內以300m×300m網格均勻布設120個區域環境噪聲測點,覆蓋面積為10.8km2。區域環境噪聲每年5月份監測1次,監測均在晝間正常工作時間內進行,每個測點測10min,監測儀器為檢定合格的噪聲統計分析儀。同時,分別在健康新村(居民區)、工商儲蓄中心(商業中心區)、絲織廠(工業集中區)和西苑廣場(交通干線兩側)設點監測功能區噪聲,每季度監測一次,采取24h連續監測,按晝夜間分別統計。道路交通噪聲每年進行一次晝間監測,監測在晝間正常工作時段內測量,監測工作安排在每年的春季4月份,監測避開了節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每個測點測20min,道路交通噪聲監測的等效聲級采用路段長度加權算術平均法,計算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區域環境噪聲、功能區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位均經南通市環保局認定。監測結果表明,無論是區域環境噪聲按功能區統計還是功能區噪聲監測值,我市聲環境質量均達到相應功能區要求,“十一五”期間,如皋市基本道路車流量有所上升,道路交通噪聲均值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
從2001年起,該市根據國家噪聲達標區建設有關要求,通過整治固定噪聲源,限制社會噪聲,加強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噪聲管理等措施,積極創建噪聲達標區。到2004年,該市建成噪聲達標區17.99km2,其中1類區13.99km2,2類區4.00km2。2004年該市建成區面積為11.837km2,扣除不在實際建成區內的面積(1類區6.102km2和2類區3.1km2),建成區實際噪達區面積為8.788km2,噪達區覆蓋率74.24%。該市噪達區建設順利通過了南通市環保局組織的驗收和各年度的復查。
城市區域聲環境,“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如皋市區域環境噪聲污染加重的直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為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集約化建設和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密集的樓宇、擁擠的交通遍及全市,不同功能區之間的緩沖空間也不斷受到壓縮,而道路交通作為最主要的城市噪聲源,在集約發展的模式下,其對噪聲環境的影響將會格外突出。
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如皋市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程度加重主要是由于“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形式大好,機動車數量逐年增長,雖然城區新修筑了部分支線緩解了阻塞的交通壓力,但相對于機動車輛的增長速度還是緩慢的。重點路段的平均車流量接近1800輛,機動車擁有量快速增長,大大加重了城市噪聲污染,交通道路的拓寬改造跟不上機動車輛增長速度,阻塞交通現象時有發生,形成了當前道路狹窄、交通擁堵的狀況,每到交通高峰時段,人聲鼎沸、汽車轟鳴。另外,宣傳教育力度不夠,亂鳴笛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安裝了高噪聲的汽喇叭和電喇叭的車輛,鳴笛時可達到90dB以上,噪聲嚴重超標,加上車速過快,剎車高頻聲刺耳等問題,大大超過標準要求,也是噪聲上升的原因之一,車速每提高一倍,噪音增加6~10dB。再加上道路交通路口多,市民亂穿馬路、汽車亂掉頭現象普遍,致使交通擁擠,特別是上下班,學生上學和放學時尤為突出,機動車鳴笛現象普遍,加劇了噪聲污染。
城市功能區聲環境,“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如皋市功能區噪聲1、2類區晝、夜間污染程度有加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集中,娛樂場所噪聲加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流動人口擁進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大,人口的高度集中,直接影響城市區域聲環境的質量。經濟的繁榮,文化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多數是因娛樂場所的噪聲過高所致,特別是造成城市夜間聲環境的污染加重。
如皋市功能區噪聲3、4類區晝間污染程度有減輕的趨勢,這主要是在“電荒”形勢日益嚴峻、全社會動員節約使用每一度電的現實背景下,政府鼓勵工業企業使用低谷電,并推出使用低谷電的電價優惠政策,促使一些耗電大戶盡量選擇夜間生產,因此對3類區晝間環境噪聲的影響將減輕,夜間環境噪聲的影響將加重。市區交通管理有所加強,建成區內機動車無過境大型客、貨車,一般僅為市內車輛,以小型私家車為主,運行時間晝夜明顯,晝間對交通區噪聲有所影響,但夜間影響較小。
經過多年噪聲達標區的建設,將城地區大多有強噪聲污染源的單位基本上都遷出城區,其余的工業企業的廠界噪聲均已經達到國家相應的噪聲標準。在今后的幾年中,如皋市將著重開展以下工業噪聲污染綜合防治工作。
7.1.1 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
凡新建、擴建、改建和遷建可能產生噪聲污染的建設項目,應要求建設單位建設配套的防止噪聲污染的設施,并經環境保護部門檢查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或使用。對不符合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或噪聲污染防治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使用的建設項目,實行限期整改措施;對嚴重影響周邊環境的,責令停產治理。
7.1.2 加強固定噪聲源的監督管理
對已建成的噪聲污染防治設施,應要求保持技術性能良好,正常運行,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對需要更新或拆除或停止使用的噪聲污染防治設施,應按規定報請環境保護部門審批同意;對噪聲源的種類、數量和排放的噪聲強度有重大改變的,必須向同級環保部門申報,經同級環保部門同意后方可實施;對在城市范圍內從事生產活動確需排放偶發性強烈噪聲的,如熱電廠鍋爐排空等,必須事先向公安機關提出申請,經批準后,向社會公告。
7.1.3 搬遷擾民噪聲污染企業
隨著如皋市“舊城改造”和城區“退二進三”力度的加大,通過退城進區等措施,對一些存在噪聲污染的工業企業應予以搬遷,將位于建成區的拉絲廠、內衣廠、玻璃纖維廠、鋼球廠等十多家固定噪聲源全部搬到工業集中區,目前建成區已無工業噪聲源,對改善城區聲環境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施工噪聲是影響城市聲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夜間施工所產生的噪聲,嚴重干擾周圍居民的休息,危害人體健康,成為群眾環境投訴的熱點。因此,要進一步強化監督管理,發揮管理效能,將噪聲污染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
7.2.1 健全申報制度
施工單位要在工程開工15天前向環保部門進行申報登記,經審查符合要求后,由環保部門發給《建筑噪聲排污申報登記證》;施工單位通過合理布置施工設施,強化對設施維護和保養,盡可能減輕施工噪聲對周邊環境影響。
7.2.2 強化夜間施工管理
為把夜間施工引起的噪聲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須嚴格夜間施工的管理。除緊急搶修、重大市政工程和確需連續作業的建筑工程外,原則上不予同意夜間施工。
7.2.3 政策引導,推廣使用
利用混凝土企業生產的優勢,在政策上引導建筑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減少施工企業噪聲的產生。
交通噪聲的污染主要是機動車噪聲的污染,包括機動車本身的噪聲和機動車鳴號(笛)的噪聲污染,近幾年,計劃采取下列措施,控制交通噪聲的污染。
7.3.1 鞏固和擴大禁鳴工作成果
要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鞏固城市禁鳴路段禁鳴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擴大城市禁鳴路段范圍,對特殊路段,規定禁鳴時間;加強車用警報器的安裝、使用和管理,在執行非緊急任務時,禁止使用警報器。
7.3.2 嚴格機動車輛檢測
加強對城市機動車輛噪聲的管理,并作為機動車輛年檢和抽(路)檢的主要內容。對初檢時不符合機動車輛噪聲排放標準的,不予辦理車輛行駛證,年檢時不予核發年檢合格證,行駛車輛抽(路)檢不合格的應強制限期修理。
7.3.3 采取分流措施,控制城市主要干道的交通流量
完善城市外環道路建設,設立明顯標志,引導過境車輛從新204國道或外環城路繞過城鎮中心,減輕市區交通干線的噪聲壓力,市區主要路段禁止拖拉機進入;對因作業或業務需要確需進城的大動力機動車輛,嚴格審批把關,指定行駛路線和行駛時間,避開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集中整治機動三輪車,在城區禁止機動三輪車通行。
7.3.4 加強公共交通建設
2003年以來,開辟公共交通線路12條,基本覆蓋市區各主要交通干線,并與各鎮區相通。市區成立出租車公司,新增出租車726輛,2008年以來,市區又增設了6條公交線路,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時對控制交通噪聲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生活噪聲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類: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的空調器、冷卻塔等固定設備造成環境噪聲;為招攬顧客,使用高音廣播喇叭等音響設備發出的噪聲;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邊界噪聲;餐飲等娛樂服務項目的油煙引風機噪聲;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產生的噪聲;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家庭室內娛樂活動時產生的噪聲。對這些噪聲要按照《噪聲污染防治法》的要求,由公安、工商、城管、文化、環保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進行監督管理或組織專項治理,進行綜合防治。
7.4.1 規范商業經營活動中的環境行為
建立和完善城市商業經營活動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在城市范圍內的商業經營場所,禁止使用高音喇叭進行廣告活動,招攬顧客;在城市范圍內的商業經營場所,推廣使用低噪音的制冷、引風等設備;對現有超標噪聲源進行限期治理,解決商業固定聲源噪聲擾民的問題。
7.4.2 整治營業性娛樂服務項目的環境違規行為
在城市范圍內的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禁止使用高噪音的音響設備;完善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隔聲措施及引、排風設備的降噪措施,所有餐飲行業的引風機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不擾民。
7.4.3 開展寧靜小區建設
通過規范小區內機動車禁鳴,建筑施工、鋁合金加工、室內裝修及農貿市場等活動的噪聲管理,在小區內設立禁鳴標志,限制大型機動車輛進入小區等工作。在市區內以社區居委會為基本單位,開展寧靜小區建設工作。
在每年高考期間,市環保部門與建設部門都要聯合發文,要求學校考場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噪聲源嚴格控制作業時間,嚴禁市區施工工地夜間施工,并組織環境監察人員24小時值班,對考場周圍的噪聲源限制管理,確保全市考生有個安靜的學習、休息和考試環境。
[1]宋學周.專項治理與綜合利用實務全書-城市噪聲污染及其控制[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2000.
[2]環境保護部.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S].北京:環境保護部,2008.
[3]李連山,袁英賢.平頂山市區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現狀與防治[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