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張俊英
區域旅游合作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成為各地提高旅游競爭力、改善區域旅游總體形象和實施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1]。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區域旅游合作的實踐在我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次區域等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和表率作用。這些地區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就,充分表明了區域旅游合作在推動區域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共處于青藏高原地區的青海和西藏,地理位置相鄰,經濟聯系密切,文化多元化,旅游資源互補性強,因此,實現區域旅游合作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兩省對區域旅游合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沒有太多的合作和發展,致使區域旅游合作進程緩慢。加之,兩省各自為政,弱化了青藏高原這一世界旅游品牌對游客的整體吸引力。因此,在各地區域旅游合作全面開展的形勢下,青藏地區區域旅游合作已成為必然趨勢。
青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青藏兩地區域旅游合作的道路。一方面,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所處地理位置接近;兩地具有相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而且在民俗、文化、歷史、宗教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這就有利于兩地合作開發旅游資源,使兩地旅游資源互相補充互相依托,通過共同發展旅游事業,實現青藏旅游成為知名品牌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西寧作為青藏高原的門戶、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的起點,是進藏的交通要道和建設西藏、鞏固國防的重要基地,格爾木既是青海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又是西藏最大的后方保障基地和“旱碼頭”。可以此為紐帶,促進雙方的合作,共同開發青藏鐵路沿線及區域內其他旅游資源,向國內外推介“青藏線”這一旅游品牌,進而形成體現地方特色、發揮整體優勢的“青藏旅游區”。
青海、西藏的旅游資源不僅表現為相似性,在更多的情況下還表現為互補性。旅游資源的互補性是指區域內各種旅游資源及其組合要素在時空分布上的差異性,這種特性造成兩旅游區形成各自獨特的優勢和特色,相互補充,相互襯托,從而吸引人們前來觀光旅游[2]。
西藏的民族中,大部分是藏族,其語系屬衛藏文化類型,絕大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藏族外,土族、撒拉族的風俗習慣及文化屬性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青海的藏族文化中,海東、黃南等周邊的安多文化;玉樹的康巴文化等文化類型明顯有別于國內其他藏區。青海境內除了藏傳佛教之外,還有豐富的伊斯蘭教文化和道教文化,這兩種宗教旅游資源可作為合作宗教旅游資源的互補,和藏傳佛教旅游資源互相依托、互相補充,促進青藏兩地宗教旅游的發展。青海和西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各自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留下了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址。
青海和西藏旅游資源的差異性是兩地區形成區域互補的物質基礎,有利于實現青藏地區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以差異為基礎,將互為補充的旅游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區域內各類旅游資源及組合要素相互補充,合理優化、配置區域旅游資源,產生整體效應,提高旅游產品的吸引力,發揮區域旅游資源整體優勢[3]。同時,可以使區域旅游產品多樣化,延長旅游活動的時間,提高青藏兩地的吸引力,有利于實現兩地旅游市場的互補效應與旅游開發的聯動機制。
青海與西藏民族文化聯系源遠流長。青藏兩地古時同為吐蕃(藏族的先民)屬地,著名的唐蕃古道使青海和西藏的聯系更加緊密。如今,青藏兩地的主要民族還是藏族,藏族人民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文化以及神秘的藏傳佛教形成了與別的民族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特色,這在吸引對藏傳佛教有著濃厚興趣的佛教徒方面有著絕對優勢。
由于兩地間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藏族文化和歷史背景的淵源,使得青藏兩地在文化上有著很強的一致性。兩地具有相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故其文化特性也極其相近,于是逐漸形成了一個大的文化共同體。因此,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兩地造就的各類文化旅游資源有著很強的親緣性,不論是在飲食、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或是在民俗習慣上都具有很強的同宗性[4]。這些旅游資源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和文化底蘊的統一性,有利于青藏兩地更好的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大的旅游文化圈。
由政府出面組建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穩定性的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機構是實現區域旅游合作的一種保障,也是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王健[5]等人提出的“復合行政”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了促進區域旅游一體化,通過跨行政區的不同政府之間和非政府之間相互融合、交疊和參與而形成的自主治理的合作機制,為實現區域一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青藏兩地區域旅游合作發展,要成立旅游協調管理機構即“青藏區域旅游聯合發展委員會”,實行統一管理。區域旅游聯合發展委員會的管理職權應大于兩地旅游局,該機構可由兩地政府部門相關領導、旅游行政部門主要負責人、學術界人士、企業人員代表、相關行業協會成員共同組成,采取定期協商、共同決策的方式進行運作。通過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制度,明確需要共同遵守的戰略策略,解決青藏兩地間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遇到的一系列發展問題,通過簽訂兩地間的旅游合作協議,疏通兩地區間阻礙旅游合作發展的相關通道,保證兩地旅游合作穩步進行。此外,兩地政府需要進行日常的溝通聯系與召開定期或不定期的旅游論壇和會議,以形成良好的溝通、協調和商談機制。
全力打造青藏旅游產品。如登山旅游產品、科考探險旅游產品、自駕車旅游產品、民族風情旅游產品、宗教旅游產品、生態旅游產品。合作開發“青藏線”旅游,是以青藏鐵路、青藏公路為主軸,重點發展以西寧、拉薩為中心,以格爾木、那曲、日喀則為節點,整合青藏兩地的旅游資源,打造吸引眾多眼球的世界級旅游品牌,使青藏地區成為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發揮青藏兩地在我國建設世界旅游強國方面應有的作用和效應。重點建設“六點”、“一線”,“六點”即西寧、青海湖、格爾木、那曲、拉薩、日喀則,再逐步向周邊地區拓展[6];“一線”即青藏鐵路線。
開發建設青藏鐵路沿線旅游產品,重點是整合鐵路沿線及周邊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沿途的景區、景點,建設沿途相關的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的服務設施,建設景觀站點和旅游景區、景點之間的連接道路和通道等,提高景區(點)的可進入性,特別要協調好兩區域之間的對接,處理好相關旅游企業間的協作關系,解決好發展旅游給當地帶來的負面影響所產生的相關問題。
2.3.1 區域客源市場空間結構分析
從國內客源市場空間結構看,青海本省游客在國內游客中占很大比例,省外游客以甘肅、陜西、寧夏、北京、廣東、四川、山東、河南、河北、上海等地居多。西藏本省游客所占比例最大,省外游客比例較大的是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福建等地。
從境外客源市場空間結構看,我國國家統計局把海外游客劃分為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三類。在青海的入境客源市場中,港澳臺地區、亞洲的日本是青海省的一級客源市場;新加坡、韓國,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國家處在二級市場。西藏海外客源市場包括歐洲、北美、亞洲、東南亞、大洋洲等國家。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是傳統進藏海外客源市場,游客占主導地位,外國人的比例高達93%。
從國內客源市場相比較,青海的國內游客接待數量大于西藏,而且,兩省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從境外客源市場相比較,則是西藏的國外游客接待數量大于青海,西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青海略有上升趨勢。因此,兩省聯合加強客源市場的開發勢在必行,通過合作開發,可使兩省在客源市場上優勢互補,客源互送,達到雙贏的目的。
2.3.2 區域客源目標市場選擇
國內和入境市場各分三個等級:一級目標市場(核心目標市場)、二級目標市場(基本目標市場)和三級目標市場(機會目標市場)。青藏區域國內旅游市場以省內、甘肅、陜西、河南、四川為一級目標市場;山東、北京、廣東和上海為二級目標市場;其他省份為三級目標市場。入境旅游市場以臺港澳、日本、美國和西歐為一級目標市場;東南亞、韓國為二級目標市場;大洋洲、印度尼西亞、意大利等其他國家為三級目標市場。
2.3.3 區域客源市場整體定位
(1)入境旅游市場定位。青藏地區入境市場應以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宗教朝圣、民俗風情為主。對于臺港澳、東南亞地區的游客,一方面,由于同源同根的關系感情較親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方式,增強大陸與臺灣、港澳同胞的情緣關系[7]。要挖掘突出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和當地的鄉土題材,進行一系列的包裝、策劃和大力宣傳,充分展示反映民俗風情的內容,讓臺港澳同胞享受民俗文化所帶來的藝術美感。
對于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游客而言,他們的旅游動機和目的就是了解東方古國的歷史文化。因此,開發的重點主要依托青海和西藏的宗教文化,尤其是藏傳佛教的神秘和博大精深,結合青藏兩地其他的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觀的融合搭配。
(2)國內旅游市場定位。青藏地區國內市場的定位應以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會議旅游和探親訪友旅游為主。對于本區的游客,除了區域內互為補充的旅游產品外,還要注意區域內其他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挖掘,以實現青藏兩地互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對于省外游客,應主打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會議旅游。以青藏兩地獨特的大自然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為主,充分挖掘青藏兩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山水風光、文物古跡和土特產品等。
青藏鐵路通車后,青海、西藏的區域旅游合作將步入快車道,同時,也會大力推動大西北區域旅游合作,并促進大西北與大西南的旅游連接,形成大的西部旅游圈。以后在青藏鐵路的基礎上,西藏將修建拉薩—日喀則、拉薩—林芝的鐵路;從林芝修通至云南昆明的滇藏鐵路;修建格爾木至敦煌、庫爾勒的鐵路。加上已建成的蘭州—西寧—格爾木鐵路,實現蘭新線與青藏線接軌,形成陜甘寧—新疆—西藏旅游“金三角”,并串聯西北與西南的旅游資源,進而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香格里拉等經典線路相連接,有力推動西部區域旅游大合作的發展。以大區域、大市場、大旅游的觀念為前提,加強青藏兩地區域旅游合作,促進兩地資源互補和優勢互補,實現青藏兩地區域旅游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對西部地區而言,可對西部旅游大板塊進行整體規劃、營銷和經營管理,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與熱點旅游區的共生,以達到青海和西藏的共同發展。
[1]蔡紅,楊開忠.青藏地區旅游客源市場規劃戰略構想[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2).
[2]李樹民.區域旅游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動力機制[J].旅游學刊,2005(3).
[3]張慧霞.青藏鐵路旅游帶開發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
[4]劉坤梅.拉薩市旅游業SWOT分析與發展對策[J].科技信息,2005(4).
[5]王健.“復合行政”:解決當代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沖突的新思路[J].新華文摘,2004(10).
[6]王有寧,趙麗艷,劉峰貴.青藏地區區域旅游聯動開發機理與模式[J].經濟地理,2009(5).
[7]劉麗梅.內蒙古東部地區與東三省區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