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霞,任亞梨
(東南大學 教務處,江蘇 南京21118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以國際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堅持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元一體的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把人才培養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是高校大學生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性化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1-2]。
2007 年教育部財政部全面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建設項目。實踐教學作為大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實施的直接面向大學本科生的創新訓練項目;是一項以注重“興趣驅動,學生為主,注重過程”為原則而實施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訓練計劃項目。在“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支持下,我國高校的一大批優秀大學生從本科階段就開始融入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中[4]。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是落實該建設項目的一個重要方面,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在提高本科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重點培養和提高其科研思維能力,訓練學生在研究創新實踐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5-6]。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源自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1969 年該學院即創立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UROP(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以資助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這一項目的實施開創了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的先河。經過30 多年的實踐,UROP 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和成熟的運作機制[7]。
90 年代,美國UC-伯克利大學也開始設立專項資金資助本科生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并推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舉措,在本科科研訓練方面成績顯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在我國,清華大學在考察了MIT 的UROP 計劃后,在已開展的機械、電子、結構、數學建摸大獎賽等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基礎上,于1995 年提出了學生科技訓練計劃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并將其列入“九五”規劃,1996 年正式實施[8]。作為我國首項本科科研訓練計劃,SRT 在跨學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效果顯著。之后,浙江大學借鑒MIT 和清華大學的成功經驗,也于1998 年試行了SRTP[9]。其他高校,如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也陸續設立了學生科研訓練項目[10]。
東南大學本科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始于1999 年。以戴戈(大三)為代表的首批學生申請了東南大學1999 年度創新立項。他在項目后期參加了2001 年的全國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并為學校捧得了挑戰杯。
高校要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以以本科生科研訓練為主線[11]。從2003 級學生起,學校在教學計劃調整中確定了實施全員課外科研訓練計劃。學生在課外通過科學研究而學習(稱為:課外研學),要求作為學校本科教學所實施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自主研學三位一體”教學新模式的組成部分而落實到各院系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方案規定每位本科生在四學年中必須通過參加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和學校、院(系)兩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項目、參加學科競賽、提交研學作品、發表論文、取得專利、聆聽科技學術報告(講座)并撰寫相關論文等主要途徑取得2 學分,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學校稱該性質的學分為“課外研學學分”。而學生能否獲得課外研學學分是以重在參與和體驗科研的全過程為前提,并看其是否得到了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和是否受到了嚴格、嚴密、嚴謹的科學作風的訓練。學分還明確學生的課外研學成績等級為通過、中等、良好、優秀。并制定了《東南大學課外研學學分認定辦法》。
東南大學課外科研訓練的體系框架如圖1 所示。概括為“6-6-6”建設,即六類引導課程建設,六類研學活動開展,和六類保障措施實施。

圖1 課外科研訓練教學體系框架圖
首先設置六系列研學引導課程,包括新生研討課程、學科概論課程、工程導論課程、實驗引導課程、專題研討課、綜合實踐課。在新生入學時就設置新生研討課,引導新生對培養自己的研學素養產生興趣,同時根據不同的院系專業設置不同的學科概論課、工程導論課,使得學生能夠對本專業有一個概念上的認識,也可以通過選修別類學科概論課,在自己專業的基礎上擴展學科視野,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專題研討課、綜合實踐課則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課內模擬實踐環節,為之后實踐過程的實際操作打下基礎。
東南大學為學生提供包括自主選題科研立項、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參加學科競賽、發表論文申請專利、自主提交研學作品、自主聆聽研學講座撰寫報告六大類自主研學活動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劃分出國際級、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系級等不同的級別,以能夠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自主研學訓練,以營造自主研究實踐的氛圍。針對不同學生研學能力的差異設置不同級別和類型的研學項目:學習成績優秀,并且有足夠能力來開展課外活動的學生可以通過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國家級省級項目自主立項、參加基于教師科研項目,參加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等途徑來進行自己的研究學習;能力稍弱一些的就可以通過校院及自主立項、校院級學科競賽、自主提交研學作品等方式來完成自己的課外科研訓練,而自主聆聽研學講座撰寫報告則是為研學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提供的一種研學途徑,聆聽學科講座,通過課下查閱資料、文獻檢索,完成科研最基礎的一步。
同時,為保障上述研學引導課程和自主研學活動載體能夠順利進行,學校采取了六大類保障措施,包括隊伍組織保障、過程管理保障、網絡平臺保障、評價引導保障、基地條件保障、政策經費保障。
根據以上體系條件的提供,逐漸實現自主學習引導、自主研學訓練、自主研究實踐三層次研學實踐境界。
在學校的課外科研訓練活動中,把課外研學學分作為畢業的一個必要條件甚至把課外研學學分作為保送研究生或者評選優秀學生的一個重要參考條件,如我校信息學院的學生戴戈由于出色的科研能力而破格免試為研究生便是一個實例,這無疑對全體本科生起到了激勵與導向作用。
現在的學生正處在科學高度社會化、社會高度科學化的時代12 。在這樣的時代里,學生必須意識到要想取得一定的創新成果,靠單一專業方面的知識往往難以取得突破,只有將高度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融于一身才能實現,即要具備相關知識的融合能力,又要具備組織協調的綜合把握能力[13]。因此,在課外研學學分制條件下,首先在人力資源方面提供組建科研隊伍平臺,合力攻關,突顯“核能效應”;其次,在設備條件方面整合資源,統籌安排,發揮“現代化立交橋”作用。同時,還要求學生在創新實踐中逐漸養成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敢于懷疑、挑戰權威的無畏精神和不斷超越自我的開拓精神。這三種精神的完美結合將是當代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根本保證。
傳統教育評價側重于總結性評價,常常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業質量的唯一標準[14]。而這種考試又多以強調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形式出現,導致大學畢業生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使得社會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標準提出嚴重質疑15 。課外研學學分制所體現的是現代多元化評價體系,即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動態性評價與靜態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它不僅表現在對大學生已經取得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評價,而且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行鑒別和認定,改變了以往只對大學生進行描述性、靜態的、標簽式的教育評價方式。促使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專長與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獲得最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重新審視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有效地進行因材施教,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為保證課外科研訓練體系實施的規范性,東南大學制訂了“東南大學本科生課外研學學分認定辦法”,并根據該辦法的規定,對不同的研學成果給予認定。自2003 年進行了完整的課外研學“6-6-6”建設,學生所獲得的課外研學總學分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從2003 級的10673.3 到2008 級的16282.2(見圖2)。

圖2 東南大學2003-2008 級畢業生課外研學學分柱狀圖
在對每年課外研學總學分的分布(見圖3)進行分析時發現:通過自主立項的SRTP 獲得的學分始終占主體地位,但通過競賽和聆聽講座所獲得的學分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而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這些對能力要求比較高的途徑所獲得的學分也一直維持在小比例,體現了全校本科生課外研學活動的整體性。

圖3 2003-2008 級畢業生課外研學學分柱狀圖
東南大學面向全體本科生的科研訓練體系經過過去10 年的不斷改進與完善,在今天已經初具規模,并且在當前高校中也屬前列. 這項活動的開展對于本科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提升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在目前的本科生科研訓練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會成為我們以后進一步努力完善的方向。
[1] 白文苑,張文政.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管理模式探索[J]. 教育研究,2010(4):99-102.
[2] 陳建中,趙劍曦,黃長滄,等. 以科研訓練為主線培養研究型人才[J]. 中國大學教學,2005(5):31-33.
[3] 張玉平,秦惠潔,黃振寶. 淺談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3):62-65.
[4] 李楊帆,朱曉東. 科研訓練計劃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2011(4):24-25.
[5] 王廣順,陳小雷.論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培養途徑[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6(11):95-97.
[6] 謝紀美,康文雄. 關于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工作的經驗探討[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124-127.
[7] 盧曉東.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學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8] 閻桂芝,都治國.加強“SRT”計劃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152-155.
[9] 段 徐,章燕棋,應美丹,等.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現狀調查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3):58-59.
[10] 王永生,屈 波,劉 拓,等. 構建本科生科研訓練與創新實踐的長效機制[J]. 中國高等教育,2010(6):21-25.
[11] 韓照祥,朱惠娟,李 強.探索多元化實踐育人模式,培育創新創業人才[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82-84.
[12] 喬思輝. 我國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現狀評析[J]. 中國電子教育,2011(1):11.
[13] 肖偉才.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4):81-84.
[14] 張學軍,王鎖萍. 全面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1):4-6.
[15] 鄭家茂,張 胤. 對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若干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