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森 (廣西南寧市橫縣文化館 廣西南寧 530300)
前言:群眾文化是在人民群眾中經歷了長時間形成起來的,它是人民群眾思想和文化狀態的真實寫照,反映出了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和精神狀態。群眾文化涉及的面較廣,內容較豐富,主要包括農村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等方面,反映出了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社會的和諧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做好群眾文化建設,事關社會和諧發展大局,二者緊密聯系,密不可分,互為因果關系。
1.群眾文化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支撐。在新時期《十五綱要》中,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被納入了這一時期文化工作中,是重點建設對象。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必須以創造群眾文化為基礎,為社會的和諧進步營造濃郁的群眾文化氛圍,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群眾文化是必要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直接反映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是人民群眾對社會和國家懷揣希望的真實體現。當前,我國仍然處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事實已經證明,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群眾文化的繁榮為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推動力量,經濟發展又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社會經濟與群眾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2.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科學文化意識和思想道德品質,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基礎保證。群眾文化建設主要由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認識水平構成,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二者缺一不可。其中,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它強調社會群體中個人素養的修為,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水平,注重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為社會的和諧創作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其次,群眾文化建設注重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培養和提升,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進而轉化成強大、高效的社會生產力,為社會的發展不斷創造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使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有人民群眾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前提鋪墊,整個社會將向著和諧的方向發展。
群眾文化的發展水平與一定時期的經濟建設水平是同步的,當社會經濟發展到達一定階段,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得到豐富和滿足時,人民群眾更多的是想要精神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認識的提高,他們對群眾文化的構成和群眾文化的內容、表現形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群眾文化應該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感受,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先進群眾文化。
我國地大物博,人文特點差異大,豐富性強。在響應國家號召,正確把握和諧社會建設方向的同時,各個地方應該根據自己的地域特點和社會經濟狀況開展符合自己地域社會和諧發展的群眾文化建設,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眾,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對群眾文化人才的培養,這將會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構建的質量和社會的進步,是二十一世紀增強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砝碼,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綜上所述,把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提升到統一水平上,二者互相促進,互為補充,使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達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1.做好打造群眾文化的制度建設,為各種優秀群眾文化的出現提供優良的制度保障。各種優秀群眾文化的出現需要適宜的制度作保障,具體可以分為兩方面:首先,做好鼓勵群眾文化發展的制度建設,為群眾文化提供發展活力。國家文化建設宣傳主管部門應該落實群眾文化制度建設,鼓勵優秀的群眾文化不斷發展,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鼓勵和寬闊的發展條件;其次,要正確把控和引導群眾文化建設方向,落實文化制度保障措施,保證群眾文化建設產生的文化因子是適宜并沐浴在社會主義社會環境中的優秀文化,為和諧社會的發展貢獻文化力量,促進社會不斷朝著和諧的方向發展。
2.緊抓營造群眾文化的配套設施建設,使群眾文化更好地得到開展。群眾文化的發展通常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而營造群眾文化的設施是否完整和豐富正好反映出了一個地區乃至社會的群眾文化狀況,是群眾文化發展水平的典型標志,群眾文化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里,群眾文化設施建設也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為營造群眾文化建設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礎條件。因此,建設群眾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一定要牢牢把握群眾文化建設宗旨,努力建設營造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
在城市和地區的具體規劃中,一定要深入認識群眾文化建設與文化建設設施的緊密度和重要性,留足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群眾文化設施進行規劃和建設。群眾文化設施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因此,我們在思想認識上一定要給予足夠重視,把群眾文化設施建設工作作為一個長期的文化建設任務來抓;在群眾文化設施建設中,眼光一定要放長遠,深刻、正確把握群眾文化發展的大局觀,為和諧社會配套發展,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群眾文化設施建設,為群眾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使群眾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為社會和諧發展貢獻群眾文化應有的能量。
加強群眾文化設施建設,使群眾文化活動得到更好的開展,以群眾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事實已經證明,群眾文化的通常是依靠特定的設施或場地產生的,如廣場舞蹈活動,公園棋牌、文娛活動,包括業余演出等,這些優秀的群眾文化現象依靠廣場、公園場地或相應設施產生,這些文娛實施為群眾文化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是群眾文化真正來源于人民群眾,真實地反映出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發展起了巨大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不斷增強,文化情趣和文化參與熱情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文化設施的建設應該適時地依照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做出新的建設調整,有所針對地進行群眾文化設施建設,給予人民群眾更多的展示自己文化才能的機會,以此形成群眾文化熱效應,以特色群眾文化帶動整個社會群眾文化學習氛圍,從而使在整個社會中形成特色的文化現象,最終歸入優秀群眾文化領域,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群眾文化設施的突出貢獻。
3.加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創造出優秀群眾文化,使社會保證持久的和諧發展。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它是群眾文化不斷推陳出新的源泉,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建設群眾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把群眾文化建設的點最終回歸在人身上,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強化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在建設群眾文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將重點回歸到隊伍建設的人員的配置和優化上,尋找一大批思想覺悟高,腳踏實地,熱心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甘于為群眾文化和社會和諧作奉獻的人才,同時,要側重挑選一批文化水平較高,有一定專業文化特長的群眾文化創作骨干,壯大群眾文化建設隊伍力量,使其成為創造群眾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生力軍。
綜上所述,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應該切實從制度保障,群眾文化配套實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入手。在具體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構建中,要充分結合當地社會的實際情況,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同時,群眾文化建設隊伍面向基層,面向人民群眾,不斷了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呼聲,使文化隊伍創造出的群眾文化能夠真實代表人民群眾,反映人民群眾內心真實的想法,增強群眾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滲透力和感染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新形勢下,為了促進社會持續的和諧發展,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機制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文化建設路線,吸引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使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和呼聲,反映出的問題及時得到重視并加以解決,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1]徐天天.群眾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黃紅發.社會主義和諧發展動力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