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 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街道辦事處 浙江杭州 310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設日益繁榮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趨旺盛,都熱切希望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生活。但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群眾文化發展仍存在瓶頸,需要去不斷突破完善,特別是需要年輕人融入其中。
當前,由于手機、互聯網的迅速擴張、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及現代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忽視,許多年輕人都貼上了時尚的標簽,他們更熱衷于使用高科技數碼產品,越來越依賴網絡來進行娛樂活動,不自覺地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戲曲藝術等傳統文化繼承主體集體出現老齡化傾向,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種儀式化的文化商品,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群眾精神文化訴求日益高漲,由鄉鎮(街道)、村、社區舉辦的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也日益增多。但各類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中,往往是老年人唱主角,年輕人寥寥,群眾文化隊伍青黃不接現象非常嚴重。本該由年輕人唱主角的群眾文化成了老年文化。這些都說明了年輕人的缺位已經直接阻礙了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
群眾文化是廣大群眾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來創造出來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它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要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建設豐富了群眾生活,起到放松群眾、愉悅群眾的作用,對于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外,群眾文化還具有精神娛樂、宣傳教育、啟迪心智、凝聚人心的功能,提高群眾文明程度與社會和諧程度。總而言之,群眾文化工作的健康發展必定會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水平,提高我國的民族凝聚力,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有著極為關鍵的促進作用。
一是現有群眾文化活動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街道等基層文化單位組織開展的下棋、書畫課、文藝表演、腰鼓、排舞等活動大多是針對中老年人的,活動形式老套,和年輕人愛好不一致。二是一部分基層文化干部年齡偏大,缺乏創造力;年輕干部很少有創新,除了忙于手頭行政工作外,一些創新點子也受條件限制難以施行。三是相當多的年輕人工作壓力比較大,既要顧事業,又要顧家庭,騰不出多少時間來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現在基層文化活動基本上是利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時間來開展,年輕人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四是傳統文化傳播形式單一。一些傳統藝術“等靠要”思想嚴重,不注重在群眾中的傳播和推廣。年輕人幾乎接觸不到,就自不會喜歡上這些傳統文化。以上種種,都導致了年輕人在群眾文化中的缺位。
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需要新的思考、新的迸發。政府部門、文化機構、文化干部在領導群眾文化上要力求“發現、引導、提高”,要重視青少年在群眾文化中起到的推動作用,建立健全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等層面關于方針、政策、管理的制定,機構、設施的建設,年輕骨干隊伍培養的一個文化譜系建設。讓年輕群體成為文化的主體之一,成為群眾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方面必須加大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要借專家之口、媒體的力量,向全社會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定期舉辦專題性的展示活動、節慶活動、互動活動,在群眾尤其是年輕人群中展示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和藝術性,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年輕的文化干部要善于融入到青少年人群中,傾聽意見,溝通交流,積極宣揚參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對業余生活的積極意義,同時將這一任群體的意見適當進行歸納提煉,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吸引年輕群體的參與。
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想得到繼承和發揚,就必須豐富其元素,延伸其內涵,去其糟粕,繼其精華,讓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可以嘗試在戲曲、剪紙、皮影戲、舞獅、扭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中,加入COSPLAY、達人秀、好聲音等新穎的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能夠得到年輕人的喜愛,又能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群眾文化健康發展。
隨著新時期文化產業的不斷創新,年輕人表達、交流、聚集的方式更為多元化。基層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年輕干部,要開發思維、拓展思路,將傳統文化和青年文化相結合,創造富有生命力和延續性的文化產物。基層文化單位要敢于嘗試廣泛應用新媒體和打造各類文化品牌,通過微電影、漫畫、動漫游戲等文化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獲得年輕人的青睞。要因勢利導,改造文化設施,提供適宜年輕人活動的場地,真正讓年輕人群在文化活動中活躍起來。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建設和年輕人之間聯系密切。一方面,年輕人作為傳統群眾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有義務去學習、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去;另一方面,年輕人由于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能夠將新穎的娛樂活動和傳統文化活動有機結合,創新出更具魅力和時代氣息的文化表現形式。從而有利于政府更好建設群眾文化,豐富廣大群眾的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1]劉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1
[2]史明明.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的作用[D].湘潭大學.2011
[3]王秋爽.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問題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1
[4]王安娜.社區重建過程中國家與公民的關系[D].江南大學.2011
[5]徐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社區建設研究[D].程度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