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順 (安慶市大觀區文化館 安徽安慶 246000)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在職人員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社區作為聚居在一個區域社會人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對人的愉悅、人的管理、人的綜合素質提高的功能越來越凸顯出來。人民群眾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提高,那么作為社區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社區群眾文化,應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開展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在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同時,廣泛吸納社會各界資金,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歡迎和引進各種資金各種形式的投入,確保各種文化活動設施不斷完善、更新,充實娛樂場所和文體活動設施,便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小區居民的業余生活,以此密切鄰里感情,協調人際關系,提高廣大居民的參與意識,促進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運用傳播文化和工具的設施,如影劇院、文化站、圖書館、社區報等,開展聯絡感情活動。組織各類體育比賽、舞會和文藝演出等,加強住戶之間的交往與聯系,培養群體活動與公民意識,增強友誼。
政府文化管理部門要轉變職能,將過去側重于管理的職能轉變為側重于服務。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做為自己工作導向,各項工作都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進行,圍繞群眾的實際需要而展開。區、街道、社區文化組織做為貫徹轄區文化建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要為轄區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廣泛而暢通的溝通渠道,在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兼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以市場調節對內部事務及運作方式進行獨立自主的決策、協調和經營。鼓勵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吸引企事業單位投資公益性文化建設項目和文化活動項目。創新文化隊伍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作熱情,構筑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文化服務體系。社區群眾文化的宗旨是豐富社區居民的休閑生活,愉悅社區居民的身心,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生存的環境質量,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促進社區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們必須明確這一定位,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堅持服務性原則,根據居民不同的“個性”愛好提供不同形式,不同規格的服務,盡最大努力方便每個人都能在社區內找到適合自己好玩的文化活動,不斷提高社區群眾文化服務質量。
1.整合社會資源,引導、支持社區文體團隊建設。當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建設社區文體團隊,不僅是和諧社會的標志,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途徑。街鎮黨政領導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念,把團隊建設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正確引領社區文體團隊開展弘揚主旋律,積極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為社區文體團隊建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街鎮的有力調控,整合社區資源,構建社會支持系統,為文體團隊提供活動空間。同時,多方籌措資金,給社區文體團隊一定的經費支持。
2.提高服務水平,完善工作措施。社區文體團隊有松散性、動態性、不穩定性的特點和自發、自覺、自愿的特征,黨和政府不能因其松散而放任自流,關鍵是要提高服務水平,在方法上加強引導,工作上不斷創新。要及時總結和宣傳推廣來自基層的經驗和方法,在領導社區文體團隊的思路和方法上要注意其特殊性,正確處理好領導與引導的關系,把加強社區文體團隊建設作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抓手。
3.采取多種形式,提高群眾文體干部的業務水平。當前很多社區群眾文體干部年齡普遍老化,他們雖說都在文體戰線苦干多年,卻很少接受過正規的業務培訓。其中,一些人沒有事業編制,經濟收入相對較少,影響了隊伍的穩定性。在團隊建設上,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建立群眾文體干部的培訓機制,培養和引進有號召力、有特長的骨干后備力量,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此外,還要挖掘社區內各方面的人才資源,建立志愿者隊伍,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動員他們為社會施展才能和技藝。社區之間還可優勢互補,人才資源互相支援,做到人才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針對社區文化活動人員多、形式多、內容廣泛的特點,文化部門加強培訓,精心輔導,抓好專干、骨干隊伍建設,在普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從眾多的活動形式和節目中,選優拔秀,打造一批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精品節目。建立藏書超萬冊的圖書館。成立書法、繪畫、攝影、戲曲、演唱等協會。
社區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支持,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選準項目,抓好創收,以文化產業的良好效益推動社區文化建設跨越新的平臺。同時,積極實行資源共享,打破社區界限,廣泛交流,相互補充,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制定住宅小區居民精神文明公約。居民要自覺遵守住宅小區的各項規章制度,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提倡居民鄰里互助、文明居住、文明行為、關心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創建文明單位,如文明家庭、文明樓、文明住宅小區活動,注重文明居住,鄰里團結互助,無糾紛,積極參加各項公益活動。
建設高雅的社區文化,培育健康的社區精神。“社區”是地域、社會互助和社會關系的綜合體,即一群人居住于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的一種生活共同體。小區居民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同一空間,彼此之間相互交往、溝通和影響,造成了特定的社會關系,形成了一個小社會。“社區”精神,是住宅小區居民的精神狀態和思想行為的綜合反映。而社區文化則是社區精神的載體。住宅小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應以靈活多樣適合居民特點方式進行。
社區要定期開展“優質服務競賽”活動,講文明、懂禮貌,文明用語、尊老愛幼,各行各業發揮本專業的特點,更好地為轄區居民服務。
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是人心所向和聚合社區成員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最佳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并不僅僅是形式多樣化或數量上的表現,而是內容與形式并重、質與量的統一。為此要不斷研究社區居民文化需求的并異,盡量滿足不同居民的不同文化需求。總之,文明和諧是長期堅持的結果,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起始目標,有組織有目標的社區文化建設應將文明和諧作為一個重要層面加以認真規劃和堅持不懈地推進下去。
[1]葛愛民.淺談群文活動的多元化[J].群文天地,2011(14).
[2]李世樑.社會轉型期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