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星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隨著人們的精神文明資料消費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例的不斷提高,居住小區公共設施的完善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人們整體生活品質的高低。從研究的意義上講,公共設施作為城市景觀學的重要分支,在設計領域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人們對公共設施的意義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就此,在分析現有居住小區公共設施主的基礎上,總結居住小區公共設施設計的基本原則。
“公共設施起源于英國,英語為Street Furniture,直譯為‘街道家具’。類似的詞匯有:園林裝置(Sight Furniture),城市裝置(Urban Furniture),城市元素(Urban element)。”它們的功能有時就像居室中的家具一樣,因此人們也認為所謂“街具”其實是“街道家具”的簡稱。
現代公共設施作為人與自然直接對話的紐帶,使人們更好地與自然交流。二公共設施卻能起著協調人與居住環境關系的作用。居住小區公共設施,通常包括座椅、垃圾桶、公共廁所、路燈、地圖指引牌、各式商亭、公共布告牌、健身器材、小區信息牌、標識牌等為人們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設施。
研究發現目前現有的居住小區公共設施在設計上存在著諸多弊端,人們觀念也存在很多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國情造成了設計水平相對較弱,我國本土設計師的水平與世界一流設計師有一定差距。這種情況導致我國的設計照抄國外優秀設計作品。本文不否認國外設計作品的優良性,但作為本土設計師理應有限發覺本國文化并為設計所用,而不應生搬硬套國外優秀作品和設計理念。國外作品雖優秀但在中國的環境中未必優秀。這些設計師缺乏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沒有很好地和我國文化融合,是對公共設施設計的誤解。
在居住小區公共設施設計方面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許多設計師不考慮當地小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等情況,盲目照搬西方優秀公共設施設計,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放在國內小區的“西方設計”的公共設施不倫不類。
目前的社會狀況使得很多地方設計師和決策者均具有缺少創新的弊病。這就導致很多小區公共設施的設計存在抄襲同一設計的尷尬局面,這種千篇一律,過于程式化的設計導致居住小區環境缺少可以彰顯自身特色的設計作品。公共設施也沒有考慮到住宅小區整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沒有顧及周圍景觀環境、生態環境的現實狀況。這種現象必然會造成審美上的不和諧。
較有代表性的有在幾個定位和設計風格截然不同的住宅小區中,公共休息長椅的設計無論從樣式還是選材上都毫無差別。失去本區域特色的公共設施,不能很好的傳承本區域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文脈。
就目前狀況來看,許多開發商和設計者在沒有確定小區的功能細節之前就已將公共設施的種類、數量甚至放置位置確定好了,但真正到居住者入住并使用這些公共設施的時候很多問題才發現。比如:有些休息設施的數量、位置設置不合理,導致一些設施不夠用或者有些使用量過大而造成的設施使用壽命縮短;相反有些設施由于規格、數量和位置等因素導致使用率偏低,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從而又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等相似問題。
基于以上問題,本文總結提出了在居住小區公共設施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的主要原則:
公共設施的設計元素必須滿足使用的基本條件,設計師必須考慮公共設施面對的用戶群和使用地點等物理性設計要素。再者要考慮設計作品所使用的顏色、材料、造型、規格等。公共設施具有完善和合理的使用功能是設計的基本條件,其存在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行為與活動要求,更要在視覺上形成良好的視覺感受,因此要充分考慮對應小區的傳統、文化和居住者總體使用偏好等人文因素,注重特定地域環境與視覺感受的結合。
如今人們對公共設施各種功能的需求也越來越復雜化,在空間彌足珍貴的居住小區中,各種公共設施的擺放應盡最大可能做到統籌合理。但由于需求的增加,即使經過合理的擺放,有些小區不免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由于公共設施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把居住小區分割的支離破碎,凌亂局促。而作為當代設計師,應該通過推出綜合性設計的公共設施來減少數量,盡量合理地把設施的功能集中起來,達到增大居住小區的有效空間的效果。
與人文環境相契合。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該考慮本小區人群的教育文化素質和文化追求,即所謂的人文環境。每個住宅小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和特色的文化,“公共設施”完全可以作為本小區文化的一種載體,把富有特色的文化符號應用在設計中。當人們欣賞或使用富有民族和傳統文化特色的公共設施時,一定會更加了解人們生活的環境,從而更加尊重它們,更加熱愛它們。因此,小區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如何將傳統環境和現代環境相結合,努力做到居住環境既有文化底蘊的積累又不失時代韻味。
與小區生態環境相契合。公共設施設計必須考慮其存在空間的生態環境。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周圍綠化用植被隨時間、季節變化的規律、自然條件的制約等。由于小區所在城市和地區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對公共設施設計的過程中就要考慮材料等因素。否則,公共設施設計的雖然好看但由于使用錯誤的材料致使其使用壽命不長。因此,公共設施的設計要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等因素。
小區環境建設的目的是方便居民生活,美化居住環境。公共設施和藝術完美有機地結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優秀的作品既能體現人們的文化品質,又能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小區的公共藝術和公共設施在美化環境、服務居民方面應發揮有效作用,將公共藝術和公共設施完美地結合起來,使效能最大化。例如小區照明燈飾,除照明功能外,在造型上將燈具設計成藝術品,使其具有使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
良好的居住小區應充分考慮當地因素而進行的設計,精心設計的公共設施是居住小區功能的延伸。它們美化著人們的居住環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溫馨愜意。如果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對居住小區的公共設施加以設計,而不是堆砌成雜亂無序的空間,小區公共空間就會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構筑人們的精致生活。
希望通過對小區公共設施的設計研究,能為解決目前公共設施設計存在的現狀和問題起到促進作用。為更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做出貢獻。
注釋:
1.王琦. 城市生態化公共設施設計研究.藝術與設計.2007(7):11
[1]靳超.北京住宅小區公共藝術和環境設施的結合與應用[J]. 建筑創作.2010(06)
[2]王曉丹.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 . 黑龍江水專學報.2005(2)
[3]方益萍. 城市環境創造[M] .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1.
[4]凱文. 林奇, 方益萍. 城市意象[M] . 何曉軍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1.
[5]魯道夫. 阿恩海姆. 藝術與視知覺[M] . 滕守堯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6]劉易斯. 芒福德. 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 . 宋俊嶺譯.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9.
[7]蓋爾. 戴博勒. 芬克. 城市標志設計[M] . 張 鳳, 鋅 彥, 王惠麗譯.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