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榮 (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天津 300000)
1.中國唐代木刻雕版的發展。唐代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作于公元868年,是現在世界公認最早的一幅木刻版畫,在當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時的作品刀法俊秀唯美,形式古樸神韻,內容多以宗教題材為主。
2.上世紀30年代中國新興木刻版畫在形式語言上有一種鼓舞人心的視覺感染力,刀法鏗鏘有力,人物神態炯炯有神,強烈地再現了中華名族的危險處境。如古元的《減租會》、李樺的《怒吼吧,中國!》等。
3.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時期的版畫作品以滿足社會發展及大眾的審美需求,畫面由簡到繁,大多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晰的思想主題,現實主義成為藝術家賴以遵循的創作手法。如李煥民的《楊青稞》、趙延年《辦嫁妝》、晁楣的《杏園》等。
4. 改革開放后的20年是新興版畫的轉型時期。此時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畫家勇于創新,重視技藝的探索與精神的追求,從傳統的造型體系與色彩模式中擺脫出來,回到材料的本體語言上,探尋更加能體現藝術家精神層面的藝術語言。
繪畫藝術中對材料的追求和表現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發現新的材料,才能有新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亞里士多德說過“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質料兩種因素,形式是第一本體,它使質材得以成為某種確定的事物”。在眾多繪畫藝術門類中,版畫藝術是最依賴于材料與技術的拓展而延伸的,正因為有了各版種材質的豐富性,版畫形式語言的變化與發展也就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可見版畫藝術的發展從剛開始就離不開對材料的選用與限制,觀念物質性的凸顯,圖繪性的消減是版畫形式語言發展的新趨勢。
在版畫藝術中各版種因為其所用材質的不同而顯現出不一樣的形式語言。木版畫注重刀法和韻味,其形式語言趨于簡練、概括;石版畫使用鉛筆,水墨等材料,加上石材本身的平滑和韌性,因而產生比較細膩、柔和的語言;銅版畫使用化學酸劑腐蝕等,可以產生豐富的肌理,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絲網版具有軟性特質,用感光制版技術制版,可在任何凹、凸的實物表面上進行實驗,其強烈的色彩表現力是它獨特的形式語言;綜合版畫是借助于材料本身的屬性延伸開來的,版畫藝術在技藝改進的同時,材料的豐富性也日漸成為滿足藝術家的精神追求的重要因素。在制作過程中,通過對版面的加熱、隔離、腐蝕、受壓等方式使原媒材產生超屬性的化學反應,讓材料在呈現其物質性的同時也顯現出畫家的精神面貌。
形式語言是藝術家構筑現實世界與心靈世界的通道,藝術家通過不同形式語言來呈現作品的觀念所指。
1.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傳承與合理利用。用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去重讀和激活傳統文化,對傳統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如楊峰的綜合版畫《湮化》是采用綜合制版和絲網印刷結合起來印制完成,畫面通過對文字以及各種煙霧破損肌理的再現與創造,折射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傳承的一種繼承與反思。張敏杰的木版作品《舞蹈》中,通過對中國傳統民族舞蹈的復現,以一種特有的韻律和細密的刀法,突破了局限于某具體時空的表現形式,顯現出作者對超現實的韻味和形式化圖式的追求。
2.精神體驗。美感不同于認識的一大特點,在于他是情感的精神體驗,弗洛伊德認為在人的心理結構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動力結構,認為藝術是幻想內容、夢的改裝、美的形式的統一。作品內容與形式應該協調,在追求材料的物質性美感的同時有意識的把握由創作激情向理性精神的轉換,反映藝術家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蒙克的木版畫《吻》中,他將天然的木紋肌理印在了畫面的人物內部,這些密密排列的豎紋猶如密集的雨絲,將人物帶回到一種不可言狀的壓抑空間。獨特的形式語言再現了早期間接制像的平面化與符號化,同時蒙克的個人情感在木板的自然紋理、符號化的強烈圖式以及自然顯現的刀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徐冰對版畫形式語言的探尋也有著別樣的見解,在《天書》中,他采取了集裝置和觀念于一體的藝術表現方式,擺脫了傳統版畫的創作模式。他對藝術的深度認識決定了這一版畫藝術形態的出現。作品形式在表現出獨特視覺效果的同時體現版畫家的精神所指。他們的作品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和語言,對版畫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追問與反思。
3.對當代性的把握:當代版畫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版畫各時期形式語言的變化與發展準確地反映著人們生存狀態,記錄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也關注著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如周吉榮的《老北京》系列,作者用敏銳的目光觀察著北京這個迅速變化的城市,讓觀者在他的作品中真切地體驗著這個城市的變化, 通過對時間流逝的圖像化描述和對畫面色調及肌理的復現體現出一種莫名的沉重感,并由此引發觀者對當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文人、傳統、環境、秩序等諸多問題的深入思考。 在楊鋒的綜合版畫作品《一個關于毀版的標志》中,信手拈來的一件生活物件,經過畫家視覺語系的精心轉換后,看似無足輕重、習以為常的東西陡然有了內涵,與觀者產生心理距離感。
總之,版畫形式語言是由版畫藝術發展的不同時期、媒介材質的發展、藝術家的觀念所指等因素構成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在遵循版畫發展規律的同時挖掘不同材質碰撞在一起所形成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不斷創造實踐,作出能反映自己個性及精神面貌的作品,最終使技術、材料與心跡合三為一,這也正是版畫進一步發展的觀念所指與時代所趨。
[1]《美學原理》楊辛、甘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德]阿道·希爾德勃蘭特.潘耀昌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繪畫的觀念性問題》王林.雅昌藝術網.2008年1月
[4]《中國現代版畫史》李允經.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5]《藝術材料的遐想》張元趙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