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張 揚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工業設計系 北京 100000)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古名“紙鳶”,又稱“鷂子”,是普及于全國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山東濰坊為盛。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這是中華文明最早關于風箏的記載。 “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早在北宋時期,張正道的《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的《百子圖》,都有生動活躍的古人放風箏的景象。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風箏制作大師。清·《即墨縣志》曾記載“清明、小兒女做紙鳶,秋千之戲。”更是將風箏在民間的流行實況,敘述的詳細盡致。鄭板橋的詩作“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此一語而道破風箏在普通百姓家的受歡迎程度。濰坊位于齊魯大地中部,兩面臨海,氣候適宜,風力整體呈分布均勻狀。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博大精深的風箏文化在此弘揚,一代代風箏藝人將風箏的精髓表達的淋漓盡致。風箏成為一種民俗符號,一種民族工藝,他的每一筆用色、每一部分的修飾,都與底蘊豐厚的中國畫密切相關。濰坊風箏也按照其表面的顏色,有寧靜淡雅的文人畫風箏、艷麗樸實的傳統風箏之分。兩者用色風格雖各異,但皆融會貫通,二者都將濃郁的地方特色應用其中,使得風箏這種藝術品頗具民族張力。
傳統風箏注重大色塊的涂抹,主要是因為濰坊風箏汲取了當地濰縣木板年畫的描繪技法之后,并佐以紅、黃、藍,三原色為基礎,講求濃墨重彩,往往給人以大氣磅礴、明快干練、渾厚淳樸的民族色彩風范。這類風箏的用色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工筆重彩,顏色鮮艷亮麗,活潑可愛,造型可愛、靈巧生動,內容往往取材于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歷史故事或者神話傳說,蟲魚鳥獸,包羅萬象,充滿了民間傳統文化氣息,使民間藝術與民族文化完美的結合,也形成了濰坊風箏特有的民間藝術特色。
龍頭蜈蚣風箏是濰坊風箏中較為知名的,其在色彩上主要以楊家埠木版年畫大紅大綠為主,色彩追求鮮明而熱烈,且以大紅色為主色調,輔助于綠色,在細部以群青和嫩黃、朱紅和玄紫等顏色構成了對比強烈豐富多彩的色調,整過的紅色龍身,加之鮮綠的龍須,由于這種強烈的對比意識,使得龍頭風箏在色彩強對比的環境中迸發出勃勃的創作力和生命力;風箏在構圖布局上重視對于龍頭和龍身的刻畫,在描繪時有主有次,有聚有散,突出主要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假如將長達數十米的龍頭蜈蚣風箏用暗淡的色彩來描繪,那當其盤旋在空中時,則就難以迸發出自信、榮耀的光彩。
傳統濰坊風箏藝人楊長嶺在第十二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上獎獲獎作品——《龍騰虎躍》將風箏色彩鮮艷奪目、沖擊力強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鮮紅的龍體,景泰藍的龍首,金黃的龍須,用三種簡單的顏色把龍身的全部結構概括出來。龍首中有點微白,龍須中有點大紅,龍身上有片片彩麟,巧妙地使用色彩相交互錯的方式,使龍身變得花花綠綠、斑斑駁駁,在變化中統一,在統一中又賦予以變化,整個作品充分利用色彩的對比手法,畫面內容的生動活潑,突出地表現了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之美,象征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傳統手法描繪的風箏種類還有很多,如有鳥形風箏、蟲形風箏、字形風箏、變形風箏等。傳統風箏的類型有很多,但是色彩依舊那樣光彩奪目,造型富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把風箏的文化與中國傳統結合在一起,讓人們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人畫風格的風箏與傳統風箏有所不同,其在用色上極為講究,傳統風箏大多采用大手筆、大色塊的筆觸繪制。為了有所創新變化,文人畫類風箏在用筆上考究,色彩關系協調,細膩的畫風中透露出創作者文人內心的寧靜恬淡。文人畫風,標新立異又獨樹一幟,使其越來越受到世人的親睞和關注。
濰坊的“雙魚”風箏是文人畫風箏的典型代表,風箏上有兩只金魚比身而靠,左邊金魚通體綠色,身上鑲嵌有明黃色魚紋,遠觀又呈暗黃綠色,通常是用暖色作為起始色,以便給人清晰明快的視覺效果。魚頭部分又妝點著梅花紅,以綠為主、紅為輔的著色技巧,交相輝映,充分利用了補色的原理,視覺效果甚是稱絕。右邊的紅色金魚并非強烈的大紅色,而是朱紅色,從詩句“朱紅一點下西山,月色東升天色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朱紅色的喜愛。紅色金魚常用朱紅打底,同時也注意運用色彩關系中對比色的使用,在魚目珠部位綴上了一絲醒目的明黃色,讓紅透了的魚體從淡雅的氛圍中拉出一塊亮點。風箏整體而言不失色彩的穩重,再加上朱紅、黃綠的使用就好像花鳥畫中的“綠葉紅畫”。兩條金魚用兩種簡單的互補色相結合體現出作者的創作格調——淡雅而清高,也彰顯了濰坊風箏的文人畫風箏獨有的文化內涵。
人文畫風箏也有在造型上直接搬用神話中或歷史中的人物形態,往往是配合人物繪出環境,創作出來的環境更加烘托人物形象,起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這種直接套用人文畫元素的風箏,給人以獨具匠心、獨特絕妙之感。風箏用色也遠遠擺脫了傳統民間工藝用色,而是將淡雅的人文畫色彩調用進來,給靈動的風箏增添不少人文樂趣。現在這類風箏,創作一般取材于傳統的戲劇或是名家名畫,如以西游記為題材的風箏,以主人公孫悟空的形象為主體配之云霧繚繞的天庭圣堂,再現了名著中的經典畫面。孫悟空的用色灰度較高,從頭至尾沒有一筆亮色,而他手中所持的金箍棒卻使用明黃色,純色與灰色的強烈對比,中和畫面,使得“悟空”風箏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整體色調依舊清新淡雅,濃濃的人文情懷滲透其中。
人文畫風格的風箏如今已經成為高雅風格的代表,倍受世人矚目,不久的將來文人畫風格的風箏設計中將大放異彩,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
風箏的色彩可謂迷人至深,無論是淡雅清高的文人畫風格,還是濃烈的傳統畫法,濰坊風箏以他獨有的魅力從古老走向現代,這個歷史的瑰寶也必將從現在走向遙遠的未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信息技術的發達,人們對根的尋求的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風箏已經不再肩負傳遞信息的使命,已然成為具有娛樂用途的珍品。日新月異的時代元素,代代相相傳的風箏制作技法,使得濰坊風箏以更加完美的形式、五彩繽紛的色彩、民族風格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濰坊風箏的魅力,不僅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和文化的積淀,同時它也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相信歷久彌新的濰坊風箏,憑借她那令人沉醉的色彩,將永永遠遠光耀在東方的民族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