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貴林
(池州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1989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普拉哈拉德教授和倫敦商學院的加里·哈默爾教授聯名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概念,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文中指出核心競爭力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別利益的一類獨有的技能和技術”,認為企業無需在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保持全面的優勢,而只需要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環節保持競爭對手無法模擬的競爭力,就能在競爭中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在隨后的研究中,學者們將核心競爭力概念從企業研究領域移植到區域研究領域,提出了“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目前,國內對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定義還沒有形成共識,大多仍沿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的定義,只不過將競爭主體由企業換成了區域。國內學術界主要觀點有:趙修衛(2002)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優勢表現,是區域所特有的,在資源利用、產品開發、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中,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且不易被其他地區模仿和學習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黃善明(2004)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區域經濟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能使整個區域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長期持續發展的區域經濟競爭力中最基本的競爭力,是有效配置資源的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我組織能力;李仁安、徐豐(2005)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區域所獨具的,使該區域能在一個或數個產業領域使其主導產業獲得并保持領先地位所依賴的關鍵性能力,是能將區域的獨特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的一組政策、知識、技術或技能的有機綜合體,而非該區域所擁有的資源稟賦本身。
以上學者從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特點、功能對區域核心競爭力作了定義,可以看出他們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應該具備以下共同點:1. 競爭力的獨特性;2. 較難的模仿性;3. 具有吸引、利用、整合資源的能力;4. 競爭力的長遠性和持久性。
落后地區指在某些要素上具有比較優勢,但尚未形成競爭優勢的區域,在發達地區回流效應的作用下,大量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金等紛紛外流,大大削弱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投資的作用,即使有國家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仍停滯不前。區域競爭力最直接地表現為一個區域能夠比其他區域更有效地向區域內的企業或其他組織提供服務,通過區內企業的繁榮來促進區域自身的繁榮和發展。因此,一個落后地區要想具備同其他地區競爭的實力,就需要思考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發達地區指已建立起競爭優勢的區域,這類區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實踐證明把區域的競爭優勢建立在某個特定產業上是不持久的,因為隨著技術和社會的進步,產業結構會不斷地調整和升級,隨著競爭對手不斷模仿、追趕,該區域將喪失已獲取的競爭優勢。發達地區要想長久地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不斷地投入資金,進行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對高等要素進行不斷升級,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就是要創造這樣一個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環境,即起到高級要素孵化器和競爭優勢轉化器的作用。例如,20 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在汽車、鋼鐵、電子等產業上相對于日本具有絕對優勢,但是隨著日本不斷追趕,最終使美國喪失了在這些產業上具有的優勢。雖然美國在這些產業上失去了競爭優勢,但是美國在整體國力上卻始終保持著對日本的競爭優勢。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國擁有核心競爭力——獨特的文化和優秀的制度。
2009年初,國務院正式批準在安徽省建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范圍包括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宣城、滁州9 市,國土面積約3000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左右,人口約1200 萬,占全省的18%左右。至此,安徽省最終放棄了之前在“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二者間游移不定的態度,堅定地選擇了以皖江城市帶作為安徽省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并將皖江城市帶作為實現與長三角無縫對接的橋頭堡。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三大經濟重鎮之一,近年來隨著金融、貿易等服務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高新支柱產業的形成,一些傳統優勢行業,諸如加工制造、原材料、能源等產業,因面臨著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資源匱乏、投資成本劇增等一系列困擾,正逐漸向外擴散轉移。
安徽省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部大省,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無論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還是加快城市化進程都需要大量承接來自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據估計,長三角地區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1 萬億元,對于這樣一塊大蛋糕,國內眾多省份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省份都“垂涎欲滴”,并制定了相應政策,以吸引和承接來自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雖然皖江城市帶毗鄰長三角地區,更有黃金水道—800 里皖江與之相連,區位優勢明顯優于其他省份,但是隨著近年來交通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中西部其他地區投資環境的優化,皖江城市帶在承接來自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和挑戰。因此,皖江城市帶需要構建區域核心競爭力,以應對來自其他區域的競爭。
中西部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經濟發展長期落后,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區位劣勢之外,缺乏一種適宜市場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文化環境才是這些地區貧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這樣一塊制度與文化貧瘠的土地上,民間投資者出于安全考慮往往缺乏投資的信心;出于盈利考慮往往缺乏投資的熱情,僅靠政府的投資很難促進經濟的繁榮。因此必須構建區域核心競爭力,培育和吸引高等生產要素,形成適合經濟發展的環境,并結合自身的比較優勢,才能最終促進皖江城市帶區域經濟的繁榮。

圖1 區域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構成
社會秩序:確保投資的安全性;產權界定:確保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市場競爭:確保企業進入和退出市場的靈活性;激勵與創新:鼓勵企業研發、人才培養;大眾教育:確保勞動力質量;企業家精神:形成良好的商業氛圍;財富理念:追求財富、尊重財富;健康消費理念:形成有效市場。
1. 提高政府績效,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作為一個區域的政策制定與制度供給者,對于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應起到主導作用。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說過:“一個有效的政府就是一個好的公共產品,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秩序和社會環境,可以使每個人、每個企業受惠其中。”因此,優化區域經濟環境,構建核心競爭力必須從政府自身做起,構建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創建一個寬松的有利于高等要素生成和作用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古典經濟學家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里》曾說:“歷史告訴我們,技術和商業是會從一個城市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的。他們在本土受到了迫害、壓制,就會逃避到別的城市,別的國家,在那里尋求自由、安全和支持。無論何處,驅逐它們的總是理性的缺乏和專制虐政,吸引它們的總是自由精神。假使不是歐洲大陸各國政府的愚昧無知,英國就很難達到掌握工業優勢的地位。就我們德國所處的地位來說,與其抱著守株待兔的態度,靜候著別國由于政策失當,把他們的工業驅逐出境,使這些工業不得不流亡到我們這里來尋求避難所,不如不要等待這樣可遇不可求的機會,而主動提供對工業有利的條件,邀請他們到我們這里來安家落戶,這樣做不是聰明得多嗎?”可以說我國很多區域人才吸引不過來,培養不出來,技術提高不起來,投資吸引不過來,結果導致經濟發展不起來,或即使發展起來了也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缺乏資金是一方面,但是缺乏一種適合投資、適合高等生產要素生根發芽的土壤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這方面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僅僅做“守夜人”是遠遠不夠的。
2. 加強大眾教育,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古巴學者蒙塔內爾認為“文化思維方式和文化心態才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態。”當然這種文化決定論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思考,但是不可否認優良文化作為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一個區域民風是否純樸,民眾是否善良,對財富創造活動是否認可和尊重,是否尊重知識、崇尚科學,是否具有積極的創新精神,是否擁有樂觀的創業精神,對于該區域的經濟活動和高等生產要素的培育,以及競爭力的形成與保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要培育良好的人文環境,就必須加強大眾教育,提高區域民眾的整體素質。
總之,皖江城市帶要想在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區域競爭中獲勝,僅憑自身的區位優勢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政府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環境,為轉移產業創造出良好的投資環境,以此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1]麥克爾·波特. 競爭優勢理論[M]. 華夏出版社,1997.
[2]趙修衛. 區域發展應突出核心競爭力[J]. 決策咨詢,2002(3).
[3]黃善明. 論核心競爭力演變的生產力基礎[J].云南社會科學,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