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函
(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7)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規劃環評的重點技術環節,正確合理的分析評價,有利于迅速全面推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這對于更好地提高污染防治的有效性、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以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大同市醫藥工業園區的建設開發活動為例,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和實踐,以期為同類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借鑒參考。
大同醫藥產業是大同市的支柱產業,也是山西省醫藥產業六大集群之一,產值占全省30%,大同市政府為了促進全市醫藥產業整體升級,提出了醫藥產業集群化和園區化發展。
大同市醫藥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0km2。北至落陣營村南,西至御河東路南延段,距離西側御河最近處1000m,南側邊界距桑干河河道1000m,東側邊界距同渾公路500m,東西長約5.1km,南北寬約4.1km。
華北重要的醫藥產業基地:以成品藥生產為主,原料藥生產為輔,配套研發、檢測、物流、銷售等生產性服務職能,配套少量的居住和服務職能。
環境優美的生態產業園區:園區內各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實現廢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做好醫藥廢水、大氣等污染防治,利用園區靠近桑干河、御河的良好自然條件,打造生態化園區。
近期(起步期)2011~2015年,遠期2016~2030年。
根據大同市醫藥工業園區的發展定位和規模,結合園區的開發建設活動、園區及周邊的環境特點和環境質量現狀,識別規劃方案實施可能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的影響類型、影響性質等,得出生態環境影響識別矩陣見表1。

表1 生態環境影響識別結果
其中,正/負效應中“+”表示有利影響, “-”表示不利影響;影響程度中“1”表示影響較小, “2”表示影響中等,“3”表示影響較大;影響時段中“L”表示長期影響,“S”表示短期影響。由上表可見,該工業園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長期的、較小的不利影響。
醫藥園區建成后,評價區(原桑干河自然保護區長勝莊分區和冊田水庫及其周邊濕地生態系統)內耕地面積減少了1061.33ha,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12.8%,林地減少643.5ha,占區域內林地總面積的6.1%。其他用地(主要包括村莊及居民點、交通道路用地、水利設施用地等)面積有所增加,其增加值主要由減少的林地與耕地組成,且變化值均發生在醫藥園區規劃范圍內,未涉及園區以外用地類型的變更,見圖1。

圖1 評價區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可見,醫藥園區建設占地對評價區土地利用類型改變的程度小,未對評價區土地利用格局產生明顯影響。
評價區景觀以林地景觀為主。在醫藥園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施工活動將破壞、改變原有地貌景觀,形成暫時的劣質施工景觀,與周邊林地景觀不協調;規劃實施后,園區內將形成以企業集中區、居住區、公共設施集中區、道路廣場、生態綠地為主的五大景觀,原有景觀將逐漸被以現代化建筑與完善連續的公共空間為主的綠地景觀與工業景觀所取代。通過“兩帶、一環、多點、多軸”綠地系統的建設,包括在各功能區邊界建設的生態隔離帶、在桑干河西干渠兩岸建設生態綠帶、以現狀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建設公園綠地、道路兩側及園區邊界防護帶的建設等,園區內將形成結構與功能較穩定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網絡狀綠地系統,將園區內外各類型景觀有機聯系起來,提高園區內部及其與周邊景觀的相融性與協調度。
評價區內糧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和山藥等,土地較瘠薄,農作物產量低于大同地區平均水平15.2%。由《大同縣基本農田分布圖》可知,園區規劃用地中53.07%為耕地,其中81.2%為基本農田。因此醫藥園區的建設將直接減少耕地約11.05km2,其中包含基本農田約9.0km2。按照大同縣耕地平均產量初步估算,園區建設將造成的糧食產量損失約為每年1184t,占大同縣糧食年產量的2.4%,需通過開墾新的耕地來補償。大同縣具有較豐富的可耕地資源,實施耕地補償可以做到。
由野生動物的現狀調查可知,桑干河濕地流域內約有脊椎動物21 目50 科170 種。受保護的野生鳥類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河道兩側濕地、山區森林和灌叢間,規劃范圍內多年未見受保護鳥類活動。但園區建設還是會使一些夏候鳥的繁殖區受到干擾,并對經常活動在規劃區內的鳥類棲息地產生破壞,由于相鄰區域有大面積的林地和濕地環境適合上述鳥類的繁殖、遷徙,因此園區建設對候鳥的影響相對不明顯。園區建設不會對周邊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生境產生不利影響。
園區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土地利用,可能會導致生境破碎化,從而阻斷或改變了動物遷移途徑。園區規劃中針對區域主要動物的生活習性與遷移規律,距離桑干河1km 的濕地保留了生物通道,并在園區設計了東西向的中央景觀通道,因而對桑干河流域的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棲息地產生阻隔效應較小,也不會導致種群數量的減少。在建設期會對規劃占地范圍內的動物產生一定程度的短暫的影響,園區建成后影響基本消失。因此,醫藥園區的建設不會對該區域的動物群落產生明顯不良影響。
規劃區內的生態系統以小葉楊人工林生態系統為主,另有樟子松人工林生態系統、油松人工林生態系統及其混交林生態系統,包括小葉楊—草本人工群落、小葉楊—樟子松—草本人工群落、小葉楊—油松—草本人工群落、樟子松—草本人工群落和栽培植被5 種植被群落。這幾種生態系統類型在流域內分布廣泛,醫藥園區建設所破壞的森林面積占評價區森林面積的6.10%,比例小,不會造成某一類型生態系統的消失。因而,規劃用地內人工林的損失不會對流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產生影響。
規劃區內的海拔以及經緯度的差異微弱,林地內部的環境極其相似,加之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單,分布其中的脊椎動物中僅是常見的鼠類、兔類、兩棲類和小型鳥類,無珍稀受保護的物種;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將改造原有較好的林分并修建更加自然化的人工林帶,為動物遷徙和生態系統間的能量流通提供通道,維持占地范圍與周圍區域內的生物連通性。醫藥園區建設并沒有對當地的生物物種種源造成影響,其種源仍然穩定,并且可獲得,對該區域物種種源穩定性和可獲得性基本沒有影響。因此,對規劃用地內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會對評價區內野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造成影響。
評價范圍內的防護林營造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多年來主要的生態功能為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和調節氣候。園區的建設直接減少的643.51ha 森林中,絕大部分林種為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防護林,因此,林地的破壞將會對區域的地下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由于所占林地面積不大,并且該區域的林地內冠層結構和林齡結構單一,大面積屬于小葉楊“小老樹”林和針葉人工林未成林地,涵養水源功能不突出,防風固沙的功能退化;園區建成后,除了重建區域防護林外,還要對部分建設過程中破壞的植被進行恢復工作,因此,可以將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醫藥園區的建設主要對評價區植被覆蓋度產生影響,對區域物種多樣性、林層和枯枝落葉層均影響不大,依據非帶狀防護林生態功能評價因子,進行預測分析,預測結果表明,醫藥園區建設后,區域綜合生態功能得分為61,下降了3 分,生態功能等級依舊為二級,生態功能水平良好。因此,醫藥園區的建設,對該區域綜合生態功能影響輕微,未改變區域原有的生態功能等級。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規劃環評的重點技術環節,正確合理的分析評價,有利于迅速全面推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這對于更好地提高污染防治的有效性、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以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大同市醫藥工業園區的建設開發活動為例,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和實踐,以期為同類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借鑒參考。研究表明,大同市醫藥園區的開發建設,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使森林覆蓋率降低,林地面積減少,阻斷或改變動物遷移途徑等,因此建議在開發的同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具體政策措施如下:第一,應規劃生物通道,加強保護野生動物;第二,重建人工林,移植針葉林;第三,撫育利用現有林地,最大化利用資源;第四,布局設置防護林帶,加強區域的生態功能;第五,進行園區內綠化建設以及確保補償政策的落實。
總之,通過這些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逐步恢復區域生態平衡,維持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1]程金香,馬俊杰,王伯鐸等.石油開發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27(6):64-65,78.
[2]韓永偉,高吉喜,李詠紅等.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規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1:58-60.
[3]成文連,劉鋼,智慶文等.生態完整性的理論和實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6):162-165.
[4]王偉.簡析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及評價內容[J].山西水利,200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