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 趙云峰
(1)天津濕地概況。天津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地域面積不算廣袤,但是,卻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濕地資源。目前,世界上的五大類型濕地,天津全部齊全,包括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據2010年數據顯示,天津濕地面積2500多平方公里,占天津整個地域面積的五分之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天津濕地不僅面積大、種類全,而且全市16個區縣都有分布。
近二十年,天津不斷整治海河,挖渠引水入海,增加到了11個入海通道。這些整治工程雖然增加了蓄水能力,有效地緩解了強降雨對下游的壓力,但是致使天津濕地面積不斷減小。同時,濕地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天津林業部門的調查顯示,部分濕地水質為劣V類,僅少數濕地水質為Ⅳ類水以上,濕地生物資源總量及種類日益減少,調蓄洪水、碳匯功能、景觀作用等也大打折扣。
(2)天津濕地開發利用情況。天津濕地的污染程度日益加深,農業中的大量廢水未經過處理就流入水中,造成濕地污染嚴重。北大港濕地保護區是天津市的重要濕地保護區之一,近年來,由于受到周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大港水庫庫區水體的有機污染、總硬度、氯化物等指標較高,水體污染并且有加重的趨勢,由于水體污染,造成生物種群的生物多樣性下降。為了保護天津的濕地,天津市建立了四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天津市團泊洼鳥類自然保護區和天津市大黃堡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雖然全部建立了管理機構,也配備了專業的管理人員,但是管理體制不順,導致管理能力低,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3)政府相關政策及法規情況。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濕地保護已經開始法制化。我國的三大生態系統中,森林和海洋均已通過立法得到有效保護,唯獨濕地至今沒有一部法律可以遵循,濕地保護無法可依是濕地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濕地保護尚無專門法規,林業部門的權限并不明確,相關部門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可遵循,因此缺乏有效管理機制,組織協調難度很大。我國國家層面現行法律法規中涉及濕地或其中單獨要素管理的有14部之多,但是濕地保護管理條塊分割、針對單要素的管理政策格局已經固化,同一空間管理機構眾多。在有限的國土開發空間格局中,濕地多被定義為“荒灘”、“荒水”,在現行土地分類中被列入“未利用地”,有些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管理的濕地某一要素與濕地保護目標不兼容甚至沖突,濕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的地位。
濕地的經濟價值是被人們最早認識的,其經濟價值主要取決于濕地的組成部分,通過相互作用產生出來的,一般大規模的濕地,在自然環境的作用下與人類的社會生活相互接觸變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
人們對濕地的認識是從它給人們帶來的經濟價值開始的。濕地的經濟價值來源于濕地內部生物、物理、化學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其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濕地規模大小、作用性質和該濕地所處的人類社會經濟環境[1]。據美國科學家研究,每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達4000~14000美元,分別是熱帶雨林和農田生態系統的2~7倍和45~160倍。政府和相關部門只要對濕地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就可以獲得客觀的經濟效益[2]。
天津濕地自然保護區依托其明顯的地域優勢、政策支持,以保持生態良好發展為基礎,科學地、可持續開發濕地的生態資源。以合理開發利用為中心帶動濕地周邊經濟發展,可給濕地地區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濕地具有較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比如說農產品、水產品等,相對一部分動植物為工業產品提供豐富的原材料,比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當地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于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濕地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濕地中可直接采挖泥炭當作燃料,濕地中一些草木是濕地周邊社區重要的能源來源。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濕地生態問題。但是人們對于濕地損害而帶來的嚴重后果認識還比較膚淺,人們只關注暫時帶來的經濟效益,缺乏更深層次的認識,對于濕地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是我們迫切需要的經濟增長方式。本文結合天津濕地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我國有多部法律法規涉及濕地的保護問題,例如《憲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這些雖然涉及濕地的部分問題,但是,如果想更好地保護濕地,必須要建立完善的保護政策、法制體系,通過建立對威脅濕地生態系統活動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濕地資源保護活動的鼓勵性政策,協調濕地的恢復和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效地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
加強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引進專業人才,增加資金投入,全面強化濕地保護和管理水平勢在必行。我國已于1992年8月1日正式加入了《拉姆薩爾公約》,濕地資源的各項管理工作已經起步,但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區數量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還應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和決策管理體系,政府各級部門明確保護區管理職責,協調多部門統一建立管理監督機構。因地制宜地建立濕地修復方案,完善生態保護監管能力,定期開展濕地保護監管人員的學習活動,提高業務能力,提高執法能力。
天津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方式提高人們對濕地價值的認識,樹立濕地與人類的生存、健康和發展息息相關的觀念,自覺規范自己的環境行為,增強保護濕地的自覺性。讓人們意識到濕地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加深人們對濕地的認識,進而形成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加強濕地周邊居民的濕地認識程度、保護意識程度,使他們成為宣傳濕地保護的主力軍。
天津濕地的合理開發利用,科研水平的高低至關重要。資本是誘發產業發展的初始動力,也是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研工作得到大力支持,推動科研工作的發展,使天津濕地生態保護區的快速發展得到基礎保證。雖然人們對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逐步深化,但我國開始濕地保護僅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起步較晚。濕地的基礎研究相對落后,科學支撐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到保護區工作。天津市進行濕地研究的專業人員更是匱乏,科研力量的提升是政府相關科研部門面臨的主要工作。
濕地在選擇開發利用時,應限制在生態系統最大可恢復性的閾值范圍內,并依據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和功能,綜合考慮其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保障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濕地的現有資源,可以開發豐富的生態旅游產品。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可以有計劃地發展水產養殖業,同時對水產品進行深加工處理,以多方面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這里蘆葦數量繁多,但目前利用方式單一,并且沒有進行深度加工利用。可將蘆葦等植物廣泛利用起來并對其進行集約化經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開發高附加值的蘆葦產品,使蘆葦得到充分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天津濕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巨大。雖然我國對濕地的開發利用起步較早,但在開發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從可持續開發角度考慮,不能只看到濕地的生態、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更要充分認識到濕地的重復合理利用價值,并根據天津濕地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促進天津經濟的發展。
[1] 李長榮.濕地的經濟價值及其合理利用[J],學術交流,2004.
[2] 黃河濕地社會實踐課題組.黃河三角洲經濟價值利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