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奇志
(無錫市華通微型軸承廠 技術部,江蘇 無錫 214037)
密封深溝球軸承應用十分廣泛,在工作過程中不允許出現漏脂,密封圈與外圈間相對轉動(俗稱竄蓋)及密封圈脫落的現象。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時有密封圈從外圈密封槽脫落的問題。在此,以6000-2RS密封深溝球軸承為例,分析密封圈脫落的原因并找出改進措施,期望能對軸承設計、工藝和檢驗人員提供借鑒。
外圈密封槽結構如圖1所示,其改進前相關參數見表1。原密封圈外唇口結構如圖2所示,其相關參數見表2。

圖1 外圈密封槽結構圖

圖2 原密封圈外唇口結構圖

表1 外圈密封槽的相關參數

表2 密封圈外唇口相關參數
6000-2RS軸承工作時,由于轉速較高,潤滑脂高速流動,在軸承密封腔內產生一定的壓力,導致密封圈從密封槽內脫落,使軸承失效。原密封圈在軸承上進行多次安裝試驗,雖然可以順利地進入外圈密封槽中,而且也沒有出現翹蓋等現象,但用手旋轉密封圈,發現密封圈可以在密封槽內輕易地轉動,同時用較小的推力,就可以把密封圈從密封槽內推出。上述情況結合密封槽及密封圈的結構可以看出,在原設計中有4個方面導致密封圈外唇口的強度不足,在其承受較小的壓力時就會從外圈密封槽內脫落。這4個方面為:(1)外圈密封槽的寬度B1偏小,導致相應的密封圈外唇口的厚度B2偏薄;(2)密封圈外唇口的寬度L2偏寬;(3)密封圈的導向角θ偏大;(4)密封圈的彈性槽R偏深。
針對以上情況,必須重新設計密封件配合部分的結構參數,增加密封圈外唇口的強度,從而提高其承受壓力的能力。
外圈密封槽改進后的結構參數見表1。改進后的密封圈外唇口的結構如圖3所示,其結構參數見表2。改進設計中,主要是增加了密封圈外唇口的厚度B2,并修改確定了θ和β角、倒角C及彈性槽R的大小;同時,也修改了外圈密封槽的各尺寸參數。使用自制的拉力測試裝置進行密封圈耐受壓力試驗,改進后的產品比原產品所能承受的壓力增加了30%左右,密封圈的強度得到顯著加強,保證了密封圈順利裝入外圈密封槽且不出現“翹蓋”、“竄蓋”等現象。

圖3 改進后密封圈外唇口結構圖
改進后的產品經過現場裝配和用戶批量使用,效果良好,基本沒有再出現密封圈脫落的質量問題,滿足了客戶的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