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由征地引發的沖突在各地頻發。2012年12月16日的 《財經》雜志援引國家信訪局統計稱,群體性上訪事件60%與土地有關,每年因為征地拆遷引發的糾紛在400萬件左右。
征地沖突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它導致官民對立和政府公信力下降,社會風險增加;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甚至失去生活保障;使項目實施受到阻礙,發展機遇錯失;造成人員傷亡,加劇社會不和諧;等等,這些后果嚴重影響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影響著中國夢的實現。
土地征收并非中國獨有,土地征收與土地沖突之間也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但為何征地沖突卻一再在我國上演?究其根源,征地制度是關鍵。
我國現行征地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雖然后來為適應改革開放也引入了一些市場特征,但仍有很多缺陷:如征地范圍過寬,超出了憲法中規定的公共利益用地范疇;征地程序不完善,征地爭議裁決機制不健全;征地補償標準不合理,城鄉建設用地同地不同權、不同價等。
對于這些問題,中共中央早有考慮。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我國今后征地改革方向,即逐步縮小征地范圍,以漸進的方式確立農民在征地過程中的利益地位,并對進一步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表明,中央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幾年來,有關方面也在積極采取措施落實中央的精神。但是,與人們的預期相比,這一改革步伐似乎較慢,征地沖突仍在不斷發生。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這是征地制度改革首次寫進中共黨代會報告,表明了中共中央對根本改革這一制度的決心。
2012年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作出了修改。據悉,目前該 “草案”已經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期待征地制度改革早日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