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召鵬 楊 俠
隨著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征地規模不斷擴大,土地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凸顯。當前,個別地區農村征用土地程序不規范、收益分配不透明、失地農民生產生活保障不到位,導致農村征地沖突事件急劇增多,呈現出了對抗性和規模性的特征,農村土地沖突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穩定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探究引發農村征地沖突的社會管理問題和原因,探索化解農村土地沖突的方法和手段,對于綜合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房地產開發的快速推進,農村土地征用中呈現出了一些較深層次的社會管理問題。本文基于沿海A市(地級市)近十年土地征用情況,力圖分析探索當前農村征地沖突的社會管理問題和原因。
一、“土地財政”下的政府責任缺位。2006年以來,該市轄縣財政增收中,土地出讓金等涉地收入占增收部分的63%左右,土地收入成為縣市財政增收的重要來源。2002~2012年信訪數據顯示,十年間,全市共征用農村集體土地120521畝,引發土地上訪或沖突事件過萬起。征用的土地中,違法違規征用占29.2%,強制征用占38.7%,以租代征等變相征地占21.9%,其它占10.2%。征地中,政府作為政策制定執行者,對征用土地實際歸屬和征地范圍界定不明確,補償標準確定不合理,安置保障單一不到位,沒有將征地信息及相關政策措施及時向涉地農民進行公開,再加上征地工作程序中的某些環節缺失或失范,使得涉地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引發涉地農民的不滿,從而導致征地相關方產生了矛盾沖突。并且,為滿足經濟發展或招商引資的需要,一旦急需土地,政府也會利用手中的權力變相征撥土地,進一步加劇了農民與政府之間的沖突。作為征地的政策制定執行主體方,政府沒有承擔起 “為民爭利”和監督管理的社會責任。

對于違法違規征地問題,需要加大問責力度,避免侵害農民利益、加深農民與政府的矛盾。
二、征地信息不夠公開透明。征地拆遷中,涉地農民處于弱勢地位,作為重要的受眾,獲取的征用補償安置等相關信息最少。土地征用情況告知、征地范圍和調查結果、組織聽證、進行征地補償等環節相關信息基本處于保密、非公開或半公開狀態,一般是政府、開發商和村委三方基本確定方案后才會告知涉地農民,而此時方案已經成文發布,不可能更改。致使絕大多數農民事前既不知道征地的性質差異及補償安置的項目、方式、標準、計算方法等,事后又缺乏知情訴求的有效形式與渠道,致使訴求不能被采納、被滿足,造成與政府之間溝通不暢,對征地主體方的不信任,引發持續的上訪、竄訪,甚至是對抗沖突。2011年,該市拆遷區域覆蓋130多個村,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方案前征求意見、討論安置方案、公開論證的僅占27%,基本按照程序的占20%左右,大多數都是在方案出臺公示后,才對涉地農民進行說明解釋,引起涉地農民的強烈不滿。當年,因信息不透明、涉地農民不知情或“暗箱操作”引發的上訪、沖突事件超過全年土地信訪案件的60%。
三、涉地利益分配不盡合理。長期以來,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標準較低,而多數農民靠地為生,相關配套制度如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等不健全,單一的貨幣安置,一旦一次性貨幣補償款被用完,失地農民在以后不但無法生存和發展,而且還會陷入二次貧困,不能滿足涉地農民的要求。政府為發展經濟、培育經濟增長點,或是對本地區重點企業征地行為實行特殊優惠政策,低價從農民手中取得土地;或是為增加本地區的投資吸引力,降低征地補償價格,作為給予投資方的優惠措施,從而引發眾多失地農民逐級甚至越級上訪。目前,A市農村地區,一畝地的年純收入約為1500~2000元,而政府的征地補償款僅為600~800元,補償款不到農民實際收益的一半。在涉地利益分配中,以土地增值收益為例,農民的補償款占15%~20%;地方政府占30%~35%,開發公司占30%~35%,村級占5%~10%,其他占5%~10%。顯然,這種利益分配格局不利于涉地農民利益的獲取。并且由于缺乏高效的社會矛盾協調機制,涉地利益分配所導致的矛盾無法得到有效化解,長期不斷積累激化,直至走向激烈的對抗沖突。
四、違法違規征地問責力度不夠。部分地區為加快引資速度,往往忽視廣大村民的直接要求,包辦征地工作,直接與村委簽訂征地協議,變相征用,未經報批而廣建廠房,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加深了農民與一線政府的矛盾。2010年,全市土地征用1.3萬余畝,手續齊備的不到三成,實際開發的也不過半,很多已征用的土地僅僅是變成了建設用地指標。在實際征地和安置補償工作中,也不斷有違法征地和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件發生。為了取得用地指標,完成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任務,某縣拆遷辦曾喊出 “心有多大、地就有多大”的口號,采取堵門、截路、掐水斷電等多種方式逼迫農民 “釘子戶”就范,而對于有關系或有門路的農民,則采取較為緩和的措施,比如通過在機關事業單位的親屬做工作等方式千方百計推進征地。同時,政府對相關部門及其人員在征地過程中的行為監督檢查不到位,對在征地過程中的違規行為沒有及時進行嚴肅處理,即便媒體介入后,也是能遮則遮、能掩則掩,完全曝光后,也僅是將相關的責任人調離崗位,職級待遇甚至職務基本不變,而一旦征地完成,則會予以重用或給予數額較大的獎勵。2002年以來,市轄某縣的征地拆遷部門的干部提拔交流遠高于其他部門,截至2012年7月,十年間在縣區科級單位中提拔了2位縣長、8位副縣級。
土地是經濟增長、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而經濟發展指標、城鎮化率又與地方政績密不可分,所以,在現行土地制度下,土地征用是一個敏感而又現實的問題。在土地征用中,政府應轉變角色,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相關機制,推動征地規范化和透明化,切實保障涉地農民的利益。
一、創新政府角色轉換,尋求政府、開發商和農民利益的共贏點。創新土地征用管理模式,政府由征地決策執行者轉換到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征地項目審核、價格談判過程監督,涉地農民利益保護、征地糾紛調解、征地沖突治理等方面,避免開發商單獨行動,引發土地沖突事件。尋找政府、開發商和農民的利益共贏點,實行土地價格由市場定價,由開發商和涉地農民通過談判確定補償價格,政府進行全程監督,確保涉地農民的有效參與,使他們更好的理解并接受征地政策,保證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時,加強對補償費使用的監督管理和土地征用安置費的分配指導,強化對農村土地補償費用使用管理的審計、財務監督,確保村土地補償費的合理使用。同時,不斷創新社會其他要素補償方式,避免一次性補償,比如可以采取長期入股合作等多種補償方式,讓涉地農民脫離 “一夜窮富”的困境。
二、完善征地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推動征地過程透明化規范化。目前,涉及農村征地沖突的事件,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程序不夠規范透明造成的,涉地農民無法得到準確的土地征用和補償信息,僅僅依靠打聽類似情況的處理結果和 “小道消息”,不敢相信征地主體方,導致了雙方信息交互的盲點。農村土地征用要堅持透明公開的原則,推動涉地農民積極參與,打消他們的疑慮。征地前,要進行風險調查和評估,包括可能對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影響,農民的意愿和可以接受的補償水平,產生集體上訪等群體性行為的可能性,并以此作為征地決策的依據;征地過程中,做到及時主動公開,讓農民知情參與,避免出現 “小道消息滿天飛”的現象,嚴格執行征地工作程序,按照征地受理、補償協商和草簽協議、方案報批等程序實施;征地后,要加強對征地社會風險的檢測和控制,對補償款的到位情況、失地農民實際困難、是否有外部力量介入等方面進行嚴密的檢測和關注,避免出現征地突發事件。
三、加大土地征用監督力度,遏制違規暴力征地。溫家寶同志在2012年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指出,農民合法的土地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是土地征用的一個關鍵所在。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要依法嚴控土地征用權限審批,根據當地農村經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補償標準。切實按照規定標準補償,堅持 “保護價”進行補償,保護涉地農民權益。同時,征地拆遷必須由政府來主導管理,如果企業主導拆遷,受利益驅動,往往會出現野蠻拆遷現象,拆遷戶被逼自殘、自殺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要加大對招商征地部門及開發商征地行為的約束監督,在土地征用中,堅持對話解決、談判解決,而不能依賴于強制執行,對于可能釀成沖突事件的風險,充分調動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通過了解農民的實際困難、化解矛盾、做思想工作等方式,及時進行疏解和干預,防止黑惡勢力等外部力量利用涉地矛盾策動沖突事件。
四、搭建社會對話平臺,多渠道暢通農民訴求。搭建政府與涉地農民平等交流的社會對話平臺,暢通涉地民意表達和與政府、開發商對話渠道,改變單一的信訪、上訪形式,調動社會力量,通過設立拆遷工作熱線、網絡反饋、書面征求、抽點暗訪等方式重視農民的合理訴求,采取多種渠道來化解矛盾,將矛盾化解在一線;提高補償標準,征地補償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權益,建議參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確立征地補償最低標準;招商和征地部門要改變以官對民的強勢心態來對待農村征地,堅持平等的對話協調;完善征地公開聽證制度。在土地征用方案出臺前,要采取公示、聽證等方式廣泛聽取民意,把征地的原因、要求及相關善后政策進行通報,傾聽他們的意見,爭取支持和理解,充分考慮可能出現的社會風險、環境影響、矛盾糾紛及各類不穩定因素,把問題解決在一線,將征地可能出現的沖突對抗降低到最低點。
五、探索多種安置途徑,構建失地農民社會恢復機制。政府、開發商和農民三方中,農民是弱勢的一方,在經濟補償的基礎上,要明確安置責任,誰占地誰安置,堅持安置先行的原則,在給予金錢補償的同時,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就業都給予合理適當的安置,如進行同類或同等面積土地置換,杜絕先征用后安置的做法。不宜或個人不接受統一安置的,補償費用應考慮失地農民的后續生活保障問題,適當增加其生活補助標準。同時,積極幫助失地農民拓寬就業門路,探索多種安置方式,如將被征地農民統一納入城鎮就業渠道,在城市環衛、物業、綠化等公共項目用工中,優先考慮安排被征地農民再就業等等。引導和鼓勵失地農民自立創業,在經商、辦企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鼓勵失地農民進行養殖、承包等活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失地農民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