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體
農業穩,天下安。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胡錦濤在2012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相對滯后,突出表現在農業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生產手段落后,特別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問題比非農產業更加突出。如果不盡快改造傳統農業,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大量的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只能滯留在農村和農業,不但制約農業農村發展,也會拖累工業化、城鎮化和整個現代化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保障市場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和落實各項 “惠農、富農、強農”政策,達到2020年農村人均收入翻番。
針對我國農業環境條件和發展現狀,必須首先打破傳統的農業發展理念和模式,以工業化理念和力度全面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開創性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瓶頸依然是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由于我國特殊的地形條件、農業人口規模、生活保障及歷史原因,地塊分割、單家獨戶、以糧食生產為主體、自給自足,仍然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模式。在我國多年農業產業化建設過程中,除少數經濟作物實現了較高的集約化規模外,大宗農產品產業項目,特別是保障性產業——糧食,由于受到生產效益低下因素的制約,很少以糧食產業為主體的規模化產業化項目,而各級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過程中,僅對那些效益高、見效快,小型、特種農業產業項目情有獨鐘,忽視了對我國農業產業的主體——糧食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推進,照此下去,不但將破壞我國糧、畜(漁)、果(經)、特產、農副加工五大產業的協調平衡,突破不了小農經濟的瓶頸,同時,也將使我國農業現代化難以實現。
因國家保障性戰略的需要,我國2020年必須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目前我國耕地僅18.18億畝,而糧食生產用地面積占到全國耕地面積的80%以上,顯然,抓住糧食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就抓住了我國農業集約化進程推進中的主要矛盾。其實,糧食與特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就如同現代工業條件下紐扣與電腦芯片生產的關系,其規模的大小、產品質量和供需關系決定了二者的產業效益。當然,由于糧食的保障性意義,不可能真正像紐扣那樣完全按供需實現其價格結果,但是,按工業化理念,通過合理的成本核算與控制,以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科學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再加上合理的反哺、直補,糧食(或大宗保障性農產品)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同樣也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我國地形條件復雜,農業用地類型多,地塊面積小,高差起伏大,中低產田超過70%;而在農業用水條件上,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豐富但年內分配不均,這是限制我國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的兩大自然因素。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以工業化的模式和力度,加大資金投入,打破地形和地塊分割的限制,大力實施農地的重造、重整、重組,成片建設具有“水利化”、“機械化”、“生態化”、“設施化”的高標準農田,是完全可行的。這也可能是突破我國農業集約化經營瓶頸,實現包括糧食產業在內的農業產業集約化經營最為有效的手段。用工業化成果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注重抓好農用工業發展,適應各地農機化推廣需要,加快開發適地適業農機具新產品,采取配套政策措施支持農業機械進村入戶,積極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化市場化服務,大力提高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同時,積極發展、推廣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及可降解農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推進農藥產品更新換代。

要用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業產業化水準。圖為浙江紹興諸暨建立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建議各級政府采用先行先試,在已有的改田、改土經驗基礎上,通過試驗、示范區建設,研究政策、總結經驗、落實技術措施,再行推廣。用集約化方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業基地化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行 “公司+基地+農戶”、“期貨+訂單”的經營模式。
用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產業鏈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有效對接。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推動農產品加工走園區化、集群化發展路子。加強品牌建設,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切實加強農業科技、農業執法、農業信息、農業質量標準、農產品市場、招商引資和外向型農業體系建設。
各級政府在地方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在地方經濟發展重點、重視程度、投資力度,普遍存在 “重工輕農”的傾向。對于工業的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設,在土地使用、水、電、氣、路和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內容的選擇等方面,政府均花大力、巨資投入,這對于我國工業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農業產業化招商中,政府的主體作用低下,產業的統籌、平衡不足,基礎建設滯后,投入力度低,傳統農業色彩濃厚,企業建設和經營難度大,這些都嚴重地制約了農業招商引資和農業集約化規模。
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在農業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中,引入工業園區建設模式,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結合地方農業自然生態條件,統籌、平衡選擇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規模和適合的區域,提前規劃、組織好產業用地,按農業現代化技術水平和產業項目的要求,搞好 “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后再行招商引資。其中,特別注意以糧食產業為主體,具有綜合、輔助、配套的大型產業化項目的引進。此外,在招商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防止打著農業產業項目發展的幌子而實行以圈地、套取政府項目資金為目的的行為。
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科學發展觀是我國今后經濟發展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加快我國傳統農業改造,實現集約化、產業化、效益化農業所必須堅持的發展理念。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在農業技術研究體系上,無論是人才貯備,還是研究設施和條件上均已具備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也取得了一些高水平、實用性的研究成果。
但是,目前我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則較為突出:一是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推廣理念存在嚴重偏差,重管理、輕服務,重行政、輕技術,重指令、輕主動;二是高級別農技推廣人才嚴重欠缺,特別缺乏綜合性農業人才、戰略性農業人才和農業信息化技術人才;三是農業科技成果孵化推廣資金不足;四是基層農技推廣技術人員待遇太低,激勵、獎勵機制嚴重缺乏,事業編制與公務員化的管理極其矛盾;五是農業科技培訓服務、農業職業教育、在崗培訓未系統化和常態化。上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已經并將繼續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建議加快、加深我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改革和隊伍建設,以工業化的力度加大對農業技術研究、成果孵化、推廣和農業科技教育的投入,切實解決農技推廣技術人員待遇低的問題,吸引有真才實學的農業科技高級人才投入農業推廣,吸引大專院校高層次畢業生進入農技推廣工作一線;盡快建立起系統、完善的農業科技培訓服務、農業職業教育、在崗培訓體制,立足科研、質量為本、科教興農,在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下,快速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