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飛
十八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也包含了對解決 “三農”問題的部署。本文認為,十八大對解決 “三農”問題作出的重要決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十八大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解決 “三農”問題確立了指導思想
(一)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列入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強化了科學發展觀作為解決 “三農”問題根本指導思想的地位??茖W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其中,特別重要的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 “三農”問題。所謂 “科學”發展觀,是針對 “不科學”的發展觀而言的,而原有發展觀最不科學之處就是把農村排除在現代化建設之外的片面發展觀。正因為有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中共中央才從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起一直在強調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上升為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不僅進一步凸顯了執政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對于解決 “三農”問題來說,也可以說這是十八大所作出的最重要的決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是十八大解決 “三農”問題戰略部署的核心和根本所在。
(二)十八大對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的概括總結,對解決 “三農”問題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十八大提出的對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既是對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總體要求,也是對根本解決 “三農”問題的基本要求。“三農”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方面來推進和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僅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等等是解決 “三農”問題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對于解決 “三農”問題,都具有根本意義。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基本要求的各個方面去解決 “三農”問題,唯有此才能最終解決 “三農”問題。
(三)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五個方面內容,不僅重點在于解決 “三農”問題,實現其他方面的目標也將極大地促進 “三農”問題的解決。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階段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指標,這些內容既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全局的全面要求,也明確突出了解決 “三農”問題的針對性。十八大提出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重點和關鍵都在農業、農村、農民。按照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等要求來建成小康社會,一定也是讓農民更多受益、從而逐步成為小康社會中與城市居民平等受益者的歷史過程。

十八大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圖為參加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中的農業信息化展位。
二、十八大提出 “四化同步”的戰略思想,提出以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的根本途徑,為根本解決 “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四)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戰略,強調以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 “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對解決 “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十八大重申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明確提出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提出以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 “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十八大直接針對解決 “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判斷和重大戰略決策,既是指導現代化建設的大思路、大戰略,也是根本解決 “三農”的行動綱領。“四化同步”,是對 “城鄉發展一體化”關于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內涵的深刻概括,對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五)十八大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部署,將極大地促進更加有利于解決 “三農”問題的經濟制度的建設。十八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健全完善的經濟體制將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對于解決 “三農”問題是至關重要、十分迫切的。比如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等等,標志著中央和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關系將進一步理順,廣大農村區域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地方政府服務 “三農”的能力將得到應有的加強,廣大農民將有機會分享更加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將得到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和支撐。
(六)十八大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將極大地推動國家和社會對科技興農的支持。1989年6月,鄧小平提出:“農業問題也要研究,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因此,科技創新不僅必須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必須擺在 “三農”工作的核心位置。十八大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不僅將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也必將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科學技術基礎。
(七)十八大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部署,將極大地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條件和同步推進。十八大強調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的失衡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在城鄉布局的失衡是造成 “三農”問題日益突出的一個關鍵原因。十八大提出要 “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等等,不僅將有力促進經濟社會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健康發展,而且對于在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基礎上解決 “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更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八)十八大強調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等等,標志著國家對 “三農”的投入將進一步增加,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將由主要流向城市向城鄉雙向流動轉變。從2003至2012年,中央財政 “三農”投入從2144億元增加到12286.6億元,累計超過6萬億元,年均增長21%,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年均增長4.5個百分點;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3.7%提高到19.2%。但相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來看,投入仍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持續增加投入的力度,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社會的和諧穩定。根據十八大的部署,國家并且社會各方面對 “三農”的投入將持續大幅度增加,從而將極大地加快解決 “三農”問題的步伐。
(九)十八大對發展現代農業、改革完善我國土地制度的部署,標志著我國土地承包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將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民將成為土地制度改革創新的重要受益者,并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利和有力的土地制度保障。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將為提升農業農村的地位、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帶來希望,種糧農民的利益將得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將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
(十)十八大對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部署,將促進我國農業農村的對外開放,促進農業 “走出去”戰略的實施。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了加快實施我國農業 “走出去”的戰略,包括農產品出口、農業對外合作、農業對外援助、農業直接投資等。十八大報告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實施我國農業 “走出去”戰略,但農業 “走出去”是全面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解決我國 “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將極大地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圖為貴陽市花溪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三、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將極大地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十一)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重點應當是轉變工業生產方式,這將為保護和改善城鄉居民生存空間和生活環境提供條件。轉變工業生產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居民將是首要的受益者,但由于農村居民的弱勢地位、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往往更容易成為工業污染的受害者,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對農業、農村、農民將更為重要。同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等,一方面將需要農村社會、農村居民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另一方面,尤其需要更加有力地保障農業、農村的生態安全和農民的生態權益,從而為糧食生產、為人類生存保留一塊凈土,讓城鄉居民共同分享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對于在更高質量、更高層次上解決 “三農”問題,具有極為重要和長遠的戰略意義,這一點也應當是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之“新”的最鮮明之處。
四、十八大對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執政黨建設的部署,將為解決 “三農”問題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十八大關于政治建設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十八大提出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農民等代表的比例,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等等,凸顯了執政黨和國家對農民民主權利的尊重,以此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農民權利必將得到更多實現和保障,農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質量也將不斷有所提升。特別是以 “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為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有望為農民帶來有利于農民社會政治權利逐步全面實現的新型農村政治生活。
(十三)十八大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預示農民將得到更多文化福利。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讓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等等,由此而來,一方面,農村社會的文化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也必將更多得到保障、政府為農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將不斷有所提高。
(十四)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農村社會建設必將由此得到進一步加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迫切需要將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著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要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更需要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應當說,十八大在社會建設方面的部署對于滿足廣大農民平等分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的要求來說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這一歷史進程將加快推進。隨著執政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廣大農村居民將越來越多地分享到社會建設的成果。事實上,在現階段,如果國家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看作是擴大內需最大潛力所在的話,那么農村居民最需要的消費(從而可以說是最強勁的內需)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而不是其他。加強農村社會建設應當是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因而,加強和加快農村社會建設,將是十八大為農村和農民帶來的最大福利。
(十五)十八大提出將在執政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大農民群眾將從中受益。一些年來,執政黨領導干部脫離群眾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脫離農民群眾。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重要的應當是努力恢復與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首先就應當是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實上,解決好執政黨和農民群眾的關系問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
(十六)十八大要求創新執政黨基層黨建工作,做好這方面工作也將使廣大農村居民從中受益。許多年來,不少農村區域執政黨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地方甚至出現黑惡勢力乘虛而入、肆無忌憚地威脅農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狀況。特別是在一些青壯年農民普遍進城務工,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農村地區,更需要通過加強農村基層的執政黨組織建設,來為農民提供應有的公共安全服務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務,從而加強和鞏固執政黨在農村區域的社會政治基礎。加強和創新執政黨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從而加強對農民生產生活的服務,也是加強和改善農村社會管理、構建城鄉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