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蘇

中國大學在前門西大街原址的老校門(現已拆除)。
孫中山一生重視教育,認為 “教育為立國之本,振興之道,不可少緩”,主張“立學校以育人才”。北京是孫中山的一個重要紀念地。中山公園、鐵獅子胡同、湖廣會館與孫中山之間的關系為世人所知。然而,在北京有一個既與孫中山有關,也和孫中山重視教育有關的地方,長期以來卻鮮有人知。這個地方,就是中國大學。
關于孫中山與中國大學的關系,據 《中國大學概覽》等記載:中國大學 “初名國民大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孫逸仙先生暨總董馬鄰翼先生所倡辦”。馬鄰翼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參事、次長、代部長、安徽教育廳長、直隸教育廳長、北京蒙藏學校校長、華北學院院長等職。直到1938年去世前,始終擔任中國大學董事、總董、兼代總董等職。馬鄰翼先生一直在北方辦教育,與孫中山先生難得有謀面的機會。因此,孫中山與馬先生商議創辦中國大學的時間,很可能是他自己在1912年來京期間,二人共同商議的。
關于孫中山倡導創辦中國大學的原因,中國大學校友在1942年編印的《中國大學校友錄》中曾這樣記述:“在當年總理與黨國諸先進為要從事革命的建設新中國,不得不首先造就多量的建國新人才,所以民國開始的那一年,就創設我們的學校,把偉大的革命精神,寄托給我們的校友。”

1925年中國大學校址由前門西大街遷到西單大木倉鄭王府。現為教育部辦公地點。
1912年2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專從事擴展教育,振興實業”,于當年8月下旬到北京。他在北京教育界歡迎會的演辭中說:“今破壞已完,建設伊始,前日富于破壞之學問者,今當變求建設之學問,世界進化,隨學問而轉移,”“從此研究文明學問,鏟去野蠻學問,使我國之道德日高一日,則我國之價值亦日高一日。價值日高,則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地位,而瓜分之說,自消滅于無形也。”
1912年冬,經校董事會推定,由宋教仁組織,校董彭允彝、姚憾、吳瑞、畢惠康等為籌備員,選定北京前門西大街(舊稱前門內西城根或順城街、現北京第二十九中學校址)13號、正陽門城樓西側的愿學堂為校舍(該址原為清末一義塾,1906年改設公立愿學堂)。學校初名為 “國民大學”,定于1913年春開學。
國民大學第一任校長原定宋教仁先生。“洎民國肇造,唐紹儀組閣時,先生任農林總長,斯時京中之黨務完全為先生所主持,反對袁氏所主張之總統制甚力。唐閣既倒,先生亦去職,以言論鼓吹在野黨人,并聯合黃克強先生等,以造就革命人才之宏旨,創辦國民大學——即今之我校——自任校長一職,推彭允彝、袁家譜、姚憾等十二人為籌備員。”然而,尚未看到開學之盛況,宋教仁即被暗殺,校董會遂推黃興為第二任校長。
1913年4月13日,國民大學舉行開校大典。因黃興時在上海,由彭允彝代行校長職務。
中國大學決定以公辦的標準培養中國青年,發展中國教育。同時宣布要與當時官辦的京師大學 “立于反對地位”,不以京師大學培養 “兩院一堂”(指參眾兩院與京師大學堂)式的官僚為目標,而是要將其辦成培養“模范國民”的民主共和建設人才的基地。
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把國民大學看成是國民黨的大本營而加以摧殘,在下令解散國民黨后,又下令停發國民大學的經費補助。1914年國民大學與上海吳淞公學合并,稱中國公學大學部。1916年11月5日,校長黃興在上海病逝,中國公學大學部特輟課一日,下半旗三日,全體職員學生袖纏黑紗三日,以志哀。12月18日,校長姚憾率領全體學生,列隊至中央公園追悼前校長黃興先生、前校董蔡鍔先生。1917年3月5日,上海中國公學停辦,北京中國公學改名為 “中國大學”。4月,姚憾校長將黃興手書原校名 “國民大學”四字攝影,存作紀念,并撰寫了說明詞:“此即本校舊額也。校乃黃克強、宋漁父兩君與諸同志于民國二年所創,初名國民大學。中經種種危險困難以有今日,前后學子都千七百余人。校名再更,精神猶昔。”1925年,中國大學遷到位于西單北大街大木倉胡同25號的鄭親王府(現教育部辦公地點)新校址。

1935年12月27日北平學生聯合會在中國大學舉行慰勞大會,慰勞被捕、受傷學生。圖為參加大會的中國大學女生救護隊。
1924年底,中國大學校董孫中山先生抱病到京,中國大學學生邀請孫總理、孫夫人和汪精衛到校講演。中山先生特派汪精衛到校訓勉,以 “國民黨的繼承者”相期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中國大學定于十三日停課一日,并下半旗設奠追悼,以志哀忱。3月18日,孫中山靈柩由協和醫院移停中央公園。中國大學再停課一日,并于上午九時,率全體同學同往吊送。3月27日,中國大學全體學生齊集中央公園,恭祭孫中山。4月2日,孫中山靈柩移停西山,中國大學全體師生整隊送殯。
“舊邦新造,建設賴群才,看突兀萬間廣廈,講幄及時開,髦士蒸蒸如云斯集,要扶植神州胞與,同上春臺,勉亦哉,任重道遠,萬里劈藁萊。”這是中國大學寫于1916年時的校歌,從中亦可看出中國大學的辦學宗旨。
中國大學堅持以孫中山等創辦人的革命精神教育學生。“革命奮斗為吾校之傳統精神,自由研討為吾校所特具之風氣。”宋教仁犧牲后,他的遺書被遺族掃數捐給學校,以期學生能從中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黃興留下的手書校名,連同姚憾的 “校名再更,精神猶昔”的注解,被刊印在中國大學畢業同學錄上;孫中山、宋教仁、黃興三人的照片被掛在學校的中山俱樂部內、被刊登在畢業同學錄或年刊上;等等。正如后來的校長王正廷在 《辛未同學錄序》(1931)中所說:“夫本校為先總理暨諸革命先烈所創辦,其目的固在提倡學術,培植人材,而其經久愈堅、始終弗渝之精神,惟在促進革命,是諸生在校所習聞者也。”
中國大學沒有辜負創辦者的期望,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爭中始終走在前列:1919年五四運動中,中國大學學生率先列隊參加;1925年中國大學畢業生郭松齡起兵反奉,響應國民革命,與中國大學第四任校長林長民(時任郭松齡東北國民軍秘書長)一起為大革命犧牲;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大學召開反日救國大會,呼吁抗日;1935年12月9日,中國大學學生會主席董毓華等率領學生隊伍,率先高舉愛國民主、民族團結、一致抗日的大旗,走上北平街頭,最早到新華門請愿,拉開了一二九運動的序幕,也使中國大學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中心。中國大學國學系學生魯方明被捕后,在獄中用 《滿江紅》古曲填詞,作《二月雪天》歌在同學中傳唱,鼓舞反蔣抗日斗志。一大批愛國學生和青年教師,如齊燕銘、張致祥、段君毅、楊易辰、任仲夷、史立德、陳一帆、管大同、余修、米建書、孔潔光、侯薪、甘一飛、吳濤、吳華、陳星野、劉孟云、榮孟源等,在一二九前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自1920年時任中國大學教授的李大釗為首秘密成立 “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起,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止,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學內一直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地下革命斗爭。李大釗、高一涵、魯迅、張申府、吳承仕、李達、黃松齡、呂振羽、侯外廬、范文瀾、曹靖華、孫席珍、楊秀峰、張友漁、千家駒、陳伯達等人,在中國大學傳授馬克思主義和進步思想,培養出李兆麟、董毓華、白乙化等民族英雄。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戰軍興,河北各大學,或停辦或南遷,中國大學 “奉命在平繼續開學,作造就陷區青年遣送至內地之樞紐,并為掩護地下工作人員之機構。蓋本校自創辦以來,革命精神始終不渝,故當危難之際,中央獨以本校荷此重任也。三十一年夏,日寇兇焰正盛,本校慘淡經營,充實理化館,增設理科各學系,并成立研究院,設文法兩科研究所。當時陷區學術之士,不愿依附寇逆,爭以教授本校為榮。北方青年,思慕祖國,爭以就學本校為幸。本校非僅為華北抗戰之樞紐,且為華北學術界寄托之重心矣。”
1943年,中國大學決定以4月13日本校成立紀念日為校友返校節,并成立校友會。校友會會刊以 《集合號》為名。“四月十三日,每年一度的返校節,不要忘記中大創辦者,不要辜負中大發展者。”
1949年中國大學停辦,部分院系并入華北大學、師范大學,理學院后并入山西大學。學生多投考華北大學、革命大學、軍政大學和參加南下工作團。從1913年創辦開學,到1949年停辦,中國大學共存在36年,期間共培養了兩萬多名學生。中國大學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與后來的黃埔軍校齊名,曾號稱 “北有中大,南有黃埔”,“一北一南,一文一武”。
中國大學是革命家的遺產,是在孫中山“教育為立國之本,振興之道”的思想影響下,在孫中山先生的直接倡導下,由宋教仁、黃興兩位校長前仆后繼,及諸革命先賢的努力奮斗而創辦并發展的。在辦學三十六年間,中大廣大師生的革命業績、理想、信念、追求和傳統文化及行為準則,生動詮釋了中國大學 “愛國、科學、民主、奉獻”的校訓,鑄就了中大特有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揚。正如后來的中國大學校歌所寫:“中大中大,卓立在幽燕,開國元老,篳路藍縷為之前。英毛濟濟,斯萬斯千,風雨雞鳴年復年。通今古亙九邊,當仁不讓薪火爭傳,民族文化有光可獨天。”
2013年4月13日,中國大學百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51位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的中國大學老校友從各地趕來參加紀念大會。據主辦方介紹,舉辦這次紀念大會的主旨是為了宣揚孫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驅的光輝業績,懷念革命先烈,薪火相傳革命前輩的愛國精神。紀念會上,93歲的老校友趙振聲面對記者,如數家珍般地回憶著中大的光輝革命歷史。他對記者說,“我們學校的發展和中國革命史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大學也可以看成一所革命的大學,學生在這里學習的是一種革命的精神”。

中國大學校舍鳥瞰。
如今,百年已過,中大早已成為歷史。然而,在中大人和中大人后代的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中大精神卻一直在傳承不息,激勵著更多的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