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靜
延慶縣醫院內干科,北京 102100
循證護理服務模式的核心是提示人們在護理實踐中不能夠僅憑臨床經驗或理論,而應該以可靠的科學依據為基礎[1]。本次研究對患有腦梗死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實施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對整個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抽取76例患有腦梗死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患者年齡41~85歲,平均年齡(60.5±1.3)歲;發病時間1~8 h,平均發病時間(3.2±0.6)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患者年齡43~84歲,平均年齡(60.7±1.2)歲;發病時間1~9 h,平均發病時間(3.4±0.5)個月。抽樣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幾項自然資料方面比較均無顯著組間差異(P > 0.05),可進一步進行科學比較研究。
1.2.1對照組護理方式采用常規腦梗死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
1.2.2觀察組護理方式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根據以往經驗提出腦梗死患者護理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②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互聯網等途徑尋找解決方案;③結合患者病情設計護理方案,并根據是實際情況具體實施[2]。
將兩組研究對象的腦梗死病情治療效果、腦梗死病情控制時間、住院治療總時間、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幅度、不良反應、護理滿意度等情況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幅度已經達到90%以上,病殘程度的鑒定結果顯示為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幅度已經超過45%,但未能達到90%,病殘程度的鑒定結果顯示為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幅度已經超過18%,但未能達到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幅度沒有達到18%,或增多[3]。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資料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處理,以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s)表示計量資料,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當P < 0.05時,認為差異有顯著性,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經常規護理后有6例患者腦梗死病情達到臨床治愈效果,有7例患者治療顯效,有13例患者治療有效,有12例患者治療無效,腦梗死病情控制有效率68.4%;觀察組經循證護理后有11例患者腦梗死病情達到臨床治愈效果,有15例患者治療顯效,有9例患者治療有效,有3例患者治療無效,腦梗死病情控制有效率92.1%。兩組患者腦梗死病情治療效果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腦梗死病情治療效果比較[n(%)]
對照組患者經(7.35±1.52)d治療后腦梗死病情得到控制,共計住院接受治療(14.28±2.06)d;觀察組患者經(4.72±1.06)d治療后腦梗死病情得到控制,共計住院接受治療(8.94±1.63)d。兩組患者腦梗死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比較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梗死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比較(d)
對照組患者護理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84.26±3.41)分,護理后為(63.78±3.31)分,組內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組患者護理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85.08±4.36)分,護理后為(46.93±3.75)分,組內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組間無顯著差異(P > 0.05),護理后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幅度比較(分)
有10例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該組不良反應率為26.3%;有2例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該組不良反應率為5.3%。兩組不良反應率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有28例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護理服務滿意度為73.7%;有36例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4.7%。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和護理滿意度比較[n(%)]
循證護理在臨床上又被稱為實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將科研結論與臨床實踐經驗、病人的實際需求進行充分結合,通過有效的科學途徑獲取實證,作為臨床護理方案設計的主要依據。在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循證護理的過程中,尋找資料和證據,需要護理人員繼續進行深造、堅持閱讀大量的資料,突破以往僅僅限于閱讀單一教科書的局面,促進理論知識的不斷更新,對憑經驗而實施護理的非正確方式進行糾正,同時做到講證據、講理論,使護理服務工作能夠順利實施,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找到最佳護理措施,減少患者的治療費用[4]。
[1]胡雁,楊莫華.關于“實證為基礎的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0,36(4):245.
[2]于學潔.急性腦梗死溶栓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9,16(3):17.
[3]黃永禧,王寧華.中風患者運動再學習方法的原理與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11(4):185.
[4]霍春暖.腦率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