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貴賓
農安縣人民醫院影像科,吉林農安 130200
在臨床上肝外膽管結石屬于一種常見病,主要是受到患者飲食習慣、寄生蟲感染以及炎癥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肝外膽管結石的發病率,占膽石癥的85%左右。目前在臨床上對于該病癥的診斷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其中腹部CT檢查、B超檢查以及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為幾種常用手段,然由于其所具有的特點不同,因此診斷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腹部CT、B超與核磁胰膽管成像在肝外膽管結石的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分別行腹部CT、B超與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匯報如下。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肝外膽管結石臨床患者,抽取其中的28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有男17例,女11例,年齡22~84歲,平均(61.2±14.7)歲。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將單純肝內膽管結石病例以及未接受腹部CT、B超與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患者的予以排除。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分別行腹部CT、B超與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而后將各項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統計,對比分析三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檢出率。
1.2.2 檢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儀器為我院現有的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螺旋掃描儀、多功能超聲診斷儀。腹部CT檢查:對患者行常規掃描和增強掃描檢查;B超檢查:腹部探頭頻率為3.5 MHz;核磁共振檢查:對患者行胰膽管成像。將上述三種檢查的診斷結果進行匯總,以消化內鏡下逆行胰膽管成像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對各項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評價,對比三者的檢出率[2]。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 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針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在P < 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發現,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的診斷陽性率較腹部CT和B超檢查高(P < 0.05),且CT檢查的診斷陽性率較B超檢查高(P < 0.05)。詳見表1。

表1 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結果比較[n(%)]
經統計,在本組的28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的結石直徑不足8 cm,腹部CT檢查檢出2例,檢出率為28.57%;B超檢查檢出2例,檢出率為28.57%;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檢出4例,檢出率為57.14%。顯然腹部CT檢查的檢出率與B超檢查無明顯差異(P > 0.05),而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的檢出率較CT與B超檢查均高(P < 0.05)。
在臨床上,肝外膽管結石一般會原發于膽管系統內,并且在肝外膽管結石患者中原發性占大多數,一般呈現為膽色素性結石或者是混合性結石,而在膽囊內則不一定存在結石;所謂的繼發性肝外膽管結石就是指膽囊內結石排至膽管內,一般情況下為膽固醇結石。近幾年的調查分析發現,大多數的肝外膽管結石處在膽總管的下端[3]。對于肝外膽管結石患者而言,其臨床表現多為膽絞痛、寒戰或者是發熱、梗阻性黃疽三聯征。多數肝外膽管患者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擴張,其內會充滿膽色素性泥沙樣的結石,也會觀察到數枚球形或者是鑄型柱狀的混合性結石。對于肝外膽石而言,其主要臨床特點為存在膽管梗阻以及感染,可誘發嚴重的膽管梗阻以及急性膽道感染,并且會對整個膽道系統造成累及。膽管壁會由于充血、水腫、增生以及纖維化而發生明顯增厚[4]。在膽管內結石若是沒有發生嵌頓現象,則可以移動,不會誘發完全性阻塞。在肝外膽管結石呈現為急性發作時可導致阻塞性黃疸以及化膿性膽管炎的發生,因此對于肝外膽管結石應早期做出診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5]。
目前在臨床上對于肝外膽管結石的診斷以影像學檢查為主,消化內鏡下逆行胰膽管成像為診斷的金標準,除此外,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膽管成像等檢查在肝外膽管結石診斷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對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對肝外膽管結石的檢出率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核磁胰膽管成像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CT檢查,B超檢查的檢出率最低,然針對直徑不足8 cm的結石,CT與B超檢查的檢出率則無明顯差異。由此可知,B超檢查盡管其檢出率相對較低,然而其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對一些直徑較小的結石的檢出率相對理想,且其經濟效益較高。
因此在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中,針對肝外膽結石患者而言,可首選B超檢查,該項檢查能夠對膽管內結石以及膽管擴張影像等進行清晰的觀察。而經CT檢查則一般只在上述檢查結果存在疑問或者是不成功時方可考慮對其予以應用。PTC、ERCP等過對結石的部位、數量、大小等進行清晰的觀察,并且能夠準確判斷膽管梗阻的部位以及梗阻的程度,若有必要可對患者展開ERCP或者是FIE檢查。近幾年的臨床研究證實,盡管B超檢查在肝外膽管結石的檢查中檢出率相對較低,然而其特異性較高,經濟效益高,患者易于接受,因此依舊可以將其作為肝膽異常檢測的一種首選方法,若是患者合并有明顯肝外膽管結石癥狀,可對其展開ERCP或者是MRCP檢測,進行進一步的確診。
[1]牛應林,冀明,張澍田,等.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診斷肝外膽管結石的對比研究[J].臨床內科雜志,2009,26(1):36-37.
[2]何茂春,楊強.基層醫院B超與CT診斷膽道結石的對比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1,26(2):175-176.
[3]蘇壯志,李坤成.單次激發厚層投射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對膽系結石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09,1(1):38-41.
[4]易波.經膽囊管膽道探查術治療肝外膽管結石29例體會[J].海南醫學,2010,21(9):269-271.
[5]姚運河,朱波,張春蓮,等.逆行胰膽管造影在肝外膽管結石中的治療價值[J].淮海醫藥,2010,15(5):446-448.
[6]曾金鳳,李小晶.以胰頭為標志的超聲定位在肝外膽管結石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5(8):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