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四川省衛生學校,四川 成都 610100)
我校黨委、行政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門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領導小組,每年召開由班主任、德育教師、管理人員參加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議。近年來,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把感恩教育納入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體系,以“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為主題開展系列教育活動。2009年秋季,學校開始接收阿壩州“9+3”免費教育計劃的學生。這項教育計劃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著眼全省“兩個加快”和藏區穩定發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加快藏區人才建設、推進藏區跨越發展、實現富民安康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民族素質,幫助藏區農牧民子女實現就業愿望,提高廣大群眾生活水平,共享發展成果的民生工程。其具體做法是將9年義務教育后的學生再進行3年免費職業教育培養。針對這一特殊情況,2010年學校設立“9+3”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研究科研課題,使得感恩教育研究、探索更加深入、扎實、有序。
課題組在全校學生中進行感恩教育實踐研究,對2009級、2010級、2011級共363名“9+3”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6。

表1 “9+3”學生的感恩知識主要來源(%)

表2 “9+3”學生對學校開展感恩教育講座的反應(%)

表3 “9+3”學生對學校、班級開展感恩教育的具體實踐活動的反應(%)

表4 “9+3”學生對教師講感恩故事的反應(%)

表5 “9+3”學生覺得目前改善感恩教育狀況的最好途徑(%)

表6 “9+3”學生覺得目前改善感恩狀況的最好方法(%)
表1顯示,調查對象的感恩知識主要來源于學校、家庭,排在前3位分別是2009級:教師(25.2%)、家庭(19.8%)、科普雜志(18.9%),2010級:教師(27.3%)、家庭(21.2%)、教材(18.2%),2011級:教師(26.7%)、家庭(25.6%)、教材(20.0%)。表2~4顯示,調查對象對學校組織的感恩教育都能積極、主動參加。“如果學校開展感恩教育講座”,“放下其他事情,積極去聽”的學生2009級有67.4%、2010級有81.8%、2011級有76.7%,“如果學校、班級開展感恩的具體實踐活動”,“放下其他事情,會積極去參加”的學生2009級有76.4%、2010級有80.3%、2011級有76.7%;“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講感恩的故事”,“都認真聽”的學生2009級有92.1%、2010級有98.5%、2011級有96.7%。表5顯示,調查對象認可的改善感恩狀況最好的途徑是實踐活動,3個年級的認可率分別為2009級68.5%、2010級40.9%、2011級48.9%。表6顯示,調查對象認可的改善感恩狀況的最好方法分別為教師講、自己讀、聽報告。認可“教師講”的學生2009級有38.2%、2010級有40.9%、2011級有35.6%。認可“自己讀”的學生2009級有33.7%、2010級有28.8%、2011級有42.2%。認可“聽報告”的學生2009級有21.3%、2010級有19.7%、2011級有13.3%。
這些數據為感恩教育的探索、研究和今后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持,讓感恩教育途徑的實踐探索更有章可循。
我校把感恩教育納入學生德育課程的教學計劃和大綱中,編寫相應的教材,使之成為中等職業教育德育教學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由學校德育教研組牽頭,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實施感恩教育計劃,充分發揮德育課程的主陣地作用。與此同時,將感恩教育具體細化到各類德育課程之中。利用入學教育、五項教育專題工作、日常興趣小組、第二課堂活動、班團活動等德育活動的開展,使感恩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學生中全面施行。這樣不僅使感恩教育覆蓋的范圍更加廣泛,也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提高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1.3.1 服務育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到今為師之道,以無過錯、無缺陷為上。“師者,人之模范也”。強調師者的表率作用,而師者身正才能為范。在教育工作中,學校教職工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質對學校管理水平、管理效果影響極其重要。
我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普法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范基地、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校風示范校。學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過德育教育周、文明禮儀活動、普法活動等多形式、多內容的活動,不斷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且對教職員工的職業道德也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強化教職工服務意識是學校長期不變的主要工作。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學校堅持的原則。因此,在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教職員工無論是在日常教學、管理中,還是在生活、交流中都努力做到言傳身教,起好表率作用,實施正確引導和有效教育教學管理,形成良好的服務育人氛圍。
1.3.2 管理育人“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人民滿意”是學校的育人目標。為此,在管理中我們堅持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為主題,以優化教育資源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提升護生形象、培育創新人才”為導向,以特色活動為載體,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不斷豐富教育教學手段,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努力打造學生培養、教育、管理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育人模式。
在教學管理中,以其職業特點為導向,特別注重讓學生將知識、技能和工作情境相結合的訓練,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由此提高其認知水平、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增強了就業競爭能力。
在學生管理中,實施“自我教育、自我規范、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通過“四自”管理模式,校園衛生、學生生活、紀律、第二課堂和志愿者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四自”教育已經成為我校獨特的管理育人模式,贏得了社會和同行的贊譽。
1.3.3 環境育人 我們的校園整潔、美麗,鳥語花香。2011年學校投入大量資金進一步打造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創造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如今的校園,廣播、校刊引領學生追求知識和真理,堅定理想和信念;文化墻、宣傳欄、評比欄、名言警句等張貼物讓學校的每面墻、每根柱都成為育人陣地;宿舍、教室的達標管理,讓學生時時處在濃濃的育人氛圍中。
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周、文明禮儀、普法教育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勞動、學會禮儀、學會做事、學會尊重、學會感恩。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十分注重活動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在充分了解學生思想、生活、行為等需要的前提下,與學生一起設計活動形式、程序內容。有的放矢地把感恩理念、感恩意識、感恩行為循序漸進地、系統地傳遞給學生。同時,對實踐活動中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及時反饋,研究制訂跟進的措施和解決辦法,力求通過后續活動的開展達到感恩教育效果最大化、感恩教育目的最優化。最終實現學生感恩意識和行為的知行合一,使感恩教育成果持久化。
學校、家庭是學生接受知識、得到教育和啟迪的主要陣地,特別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影響更大,這是教育的優勢。無論是我們進行的調查還是開展的實踐活動,其結果都體現出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要充分發揮好學校主體作用的理念。當然與學生家長密切聯系,建立起家校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家長和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形成家校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組的研究對象是地處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2011級學生父母均無大專及以上學歷者),父母工作地點多在藏區。因此,交通、語言、宗教文化及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給家校溝通、交流帶來的困難也是開展教育活動時不容忽視的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認為目前改善感恩教育狀況的最好途徑是實踐活動、課堂教學和專題報告;認為目前改善感恩狀況的最好方法是教師講、自己讀和聽報告。調查結果也顯示出調查對象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意識不強,更多地依賴于學校組織的活動、教師的講授。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進行教育方案設計時就把感恩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和大綱中并編寫了相應的教材,使之成為中等職業教育德育教學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營造育人氛圍上我們還應從感恩教育的實效性、穩定性、持久性上下工夫。創設整體的教育氛圍,充分利用好學校的每幢房、每面墻、每條路、每棵樹,充分利用好每堂課、每次練習、每次培訓。讓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場所、過程、體驗都成為學習、成長的一部分。在強化班主任、任課教師、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員的工作意識、服務意識,貫徹感恩教育理念,形成全方位、立體化教育模式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地方。如何遷移、提升感恩教育成果更是值得我們一直追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