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耀川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1]。備課不是只翻翻教材,查閱一下資料,而是需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同時要編寫教案。教案,也稱為“課時教學計劃”,它是教師備課的書面成果,是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方案,是教師上課的主要依據。教案反映了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總體設計和思路。同時,教案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高低尤其是教學態度認真與否的重要尺度。因此,編寫好教案是保證成功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下面結合王懷生[2]主編的《解剖學基礎》教材第八章第一節“視器”,就如何寫好教案談談幾點體會。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基本依據,是直接為培養目標服務的。編寫教案絕不是對教材簡單的重復、縮寫,也不是抄寫教學參考書,而是在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有關資料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的書面記錄。首先,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全部內容及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所授專業的要求來評估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在此基礎上,再具體分析、確定每一課題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并進一步安排教學過程和組織教學內容。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備課過程中還要了解學生、學生所學的專業、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等。綜合這兩方面,才能編寫出科學、合理、實用的好教案,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如教材[2]中有關“房水”的描述:眼房是角膜與晶狀體之間的空隙,被虹膜分隔為眼前房和眼后房,借瞳孔相通。房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于眼房內。房水由睫狀體產生,自眼后房經瞳孔到達眼前房,然后經角膜與虹膜之間的虹膜角膜角(前房角)入鞏膜靜脈竇,最后匯入眼靜脈,此過程為房水循環。房水有營養角膜和晶狀體以及維持眼內壓的作用。
很長的一段話,如果把它抄錄到教案中,再應用到課堂,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的教案只是照搬教材,就沒辦法突出重點。一大段的描述,概括起來就包含4個知識點:房水的特點、位置、作用及循環途徑。這樣歸納、總結出來,學生會一目了然(見表1)。
其中房水的產生及循環途徑是重點,也是難點問題,如何在教案當中突出重點,怎樣解決這個難點?房水是液體,模型做不出來,讓學生想像水在眼房內動起來,學生也想不到。筆者在教學活動安排中,用動畫演示的方法,以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看到房水在哪里產生,經哪里到什么地方。這樣難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編寫教案不是把要講的東西都寫下來,那教案就變成講稿了。而是要把傳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采取的步驟等列出綱目,理出思路。同時要在教案中著力寫出啟迪學生智慧,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達到無師自通和舉一反三的效果。這一點筆者是這樣處理的。教材[2]中“眼球內容物”的原文如下。
眼球內容物
(一)房水
……
(二)晶狀體
晶狀體位于虹膜和玻璃體之間,呈雙凸透鏡狀,富有彈性,無血管和神經。晶狀體借睫狀小帶與睫狀體相連。曲度可隨視物遠、近不同而改變。視近物時,睫狀肌收縮,睫狀小帶松弛,晶狀體因本身的彈性回縮而變厚,屈光能力增強,使進入眼球的物象能聚焦于視網膜上。視遠物時,睫狀肌松弛,睫狀小帶被拉緊,使晶狀體變薄,屈光能力減弱,物象仍聚焦于視網膜上。
(三)玻璃體
玻璃體是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填充于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除具有屈光作用外,還有支撐視網膜的作用。若玻璃體發生渾濁,可影響視力。
眼球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3部分,前面已經把房水的特點、位置及作用列出綱目,此處可以要求學生“依葫蘆畫瓢”,將晶狀體、玻璃體的特點、位置及作用總結出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該部分內容的教案見表2。
編寫教案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內容。有些教師沒有吃透教材,沒有精心準備教案,真正站到講臺上的時候就慌了神,不知道怎么講課,筆者也有遇上過這種情況。教師不可能“僵”在講臺上,這時候的處理方式就是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或者草草勾劃一下重點,然后要求學生自己看書……結果使學生乘興而來,失望而歸。很多學生都反映基礎課難學,知識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學生為什么產生厭學心理,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的做法是在備課過程中把相關的臨床知識融入到教案中,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房水”的時候,筆者會提到“青光眼”;講“晶狀體”的時候,筆者會融入“白內障”、“光明行動”等臨床疾病知識。學生對臨床疾病好奇心很強,興趣高,注意力也集中,教學效果很好(見表3)。讓筆者感觸最深刻的一次是講成人教育護本12、13班的《人體形態學》之心臟解剖的內容時,筆者把現在臨床有關冠心病的“支架介入”治療和“心臟搭橋手術”治療融入課堂。課后,有位40多歲的護士對筆者說“今天來上課真值得,我在臨床一線工作已經20多年了,以前對‘心臟搭橋手術’只是聽說,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天才明白原來‘心臟搭橋手術’是這樣做的。如果我今天沒有來上課,可能我一輩子都不會明白這個問題”。
在教案中加入新課導入語,很多教師的教案都沒有這一項。如果教案中沒有準備新課導入語,上課就可能是單刀直入:“同學們,打開課本第幾頁,我們今天講……”。此時,有些學生還沒有將思緒集中在課堂上,可教師已經直奔主題了,這樣效果也不會很好。精彩的導入是上好一堂課的良好開端。精彩的導入能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主動進入探索空間,將教與學的注意力緊緊抓住。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講課題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有經驗的教師總是深思熟慮地選擇各種方法,使學生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引導學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筆者就在該節教案里,增加了相應導入語(見表4)。
教案是課前對教學設想的方案,要早寫好教案,利用充足的時間,反復檢查,認真修改。教案能否行之有效,還得經受課堂教學的檢驗。因此,每教完一次課或一個班應及時回顧小結,檢查教學效果(從授課時學生的表情、課后學生的反映以及學生的作業等方面去分析),及時地寫出本教案實施的得失體會。總結經驗,找出不足,改進教法,以便“推陳出新”,使教案不斷完善。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是靠每一堂課的實踐日積月累地提煉出來的。

表3 “眼”的解剖結構與臨床疾病聯系示例

表4 “眼”的結構導入語示例
[1]邵宗杰,斐文敏,盧再金.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懷生,李召.解剖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