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迪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近年來,伴隨著國民經濟、社會、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增長,我國高職高專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為現代化建設第一線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高專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高職高專學生與普通本科生既有共性,也有差異,他們具有某些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特點。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高職高專學生管理工作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由于歷史、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原因,高職高專教育在我國還沒有被普遍認同,尤其是學生家長對我國的高職高專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偏見。由于高職高專院校錄取分數線較低,導致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文化知識基礎相對較弱,文明素養相對較低[1]。所以在普通本科院校很少見到的酗酒、抽煙、打群架、著奇裝異服等現象在高職高專院校發生率較高。此外,由于基礎較差,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態度多不積極,目標不明確,自我學習能力偏弱,導致其對上課出現畏懼心理,對教師所授課程不能較快理解和掌握,學習較吃力、困難,甚至有個別學生逃課。
高職高專學生近半數是考取本科院校無望或對學習不感興趣,對未來不抱希望的學生,所以他們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高考的失利、對學習的厭倦和目前社會對高職高專教育的普遍不認同等原因使當前高職高專學生缺少雄心壯志。畢業后能找個工作是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將來有多大發展,為社會創造多少財富,實現多少社會價值缺乏考慮[2]。
部分高職高專學生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自己的前途和職業生涯沒有一定的設想或規劃,他們有的只想混個??莆膽{,有的對高職高專培養目標及所學專業缺乏深入了解,有的是為了應付家長才來上學的,在這樣的思想驅使下,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動力普遍不足,上進心不強,他們不是“我要學”,而是處于社會、學校和家長“逼我學”的被動學習狀態。
在高職高專院校校園里,可以看到有些學生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對學生管理規范置若罔聞,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實踐和提高技能等方面,違紀現象頻發、不良習慣養成,出現上課遲到、睡覺,曠課,課上吃零食、看雜書,看通宵電影,迷戀上網等現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力較差。
高職高專學生雖然在學習成績方面不如普通本科生,但他們活躍的思維和愛動、愛表現自己才華的天性在學校里表露無遺[3]。他們在選擇職業時更加務實,如“找個工作先干著,不行的話自己再創業”。所以,高職高專學生較容易被社會接納,發展前景也較好。
高職高專學生雖然在上述幾方面與普通本科生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他們也有自己明顯的優勢。高職高專學生相對于本科生來說,更注重實踐,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動手能力、專業技能、適應性都很強,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有這樣的體會,即“并不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上高職高專院校;我們選擇的應是動手能力強的高技能型人才”。
為充分了解高職高專學生心理特點,從而采取有效措施指導高職高專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度過大學階段,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筆者對天津市某高職院校的22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20份,收回有效問卷211份,有效回收率為 95.91%。
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作為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測查工具,評定結果見表1。該量表包括10個因子,分別是軀體化(F1)、強迫癥狀(F2)、人際關系敏感(F3)、抑郁(F4)、焦慮(F5)、敵對(F6)、恐怖(F7)、偏執(F8)、精神病性(F9)及其他(F10)。

表1 高職高專學生SCL-90各因子評定結果[n(%)]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學生自卑心理成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從國家教育政策上看,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大多數人認為,高職高專教育處于低層次教育中,他們認為進入高職高專院校是學生考不上“名牌”大學后的無奈選擇,并且在就業時還要面臨用人單位的“不認同”,甚至是“歧視”。這種觀念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加上學習基礎的差異,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4]。這種心理問題的出現使得學生在處理問題時不冷靜、易走極端,或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而出現某些過激行為,從而導致道德知行分離。高職高專學生心理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5.1 自信心不足 人生目標模糊,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差。這也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學生保留著原來的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這使得他們在接受知識上比別的學生要慢,而且在課余時間,他們也不能自我施壓努力學習,對人生缺乏長遠打算,有的學生害怕考慮未來,甚至回避或逃避這個問題。
1.5.2 逆反心理較重 逆反心理是指客體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背離主體期望目標的反向力量,從而阻礙態度轉變的一種心理現象。逆反心理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對立、反感、抵觸[5]。
1.5.3 心理負擔較重 高職高專教育在短短的幾年里迅速發展。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高職高專院校各種硬件、軟件設施跟不上,加上社會對高職高專教育不甚了解,人們誤認為高職高專就是“職高”[6]。家長和學生也認為讀高職高專院校是迫于無奈,是“走對了路、進錯了門”,理想中的大學與現實中的大學有巨大的差距,有的學生認為高職高專學生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害怕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認為“畢業即失業”。
導致高職高專學生存在以上心理問題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關系到我國千千萬萬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因此,改進高職高專學生管理工作勢在必行。筆者對如何加強和改進高職高專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對策。
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和結果是由學生體現出來的,以學生為本是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是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管理者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思想交流,以及正確引導是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這些都需要建立良好的高職高專院校師生關系,這種關系需要管理者和學生雙方對各自及對方的角色規范有一定的共識。管理者通過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溝通,想學生之所想,努力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7]。通過加強思想道德課程建設,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利用廣播、報紙、櫥窗、板報等校內媒體進行職業道德宣傳;借助社團平臺、校園文化平臺,積極開展以“愛心”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舉辦向行業、企業勞模學習等專題活動;組織開展尊老、助殘、“三下鄉”、“進社區”、“志愿者服務”等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寒暑假社會實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能力和奉獻精神,努力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建立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健全學校、系(部)和班級“三級”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豐富心靈溝通網站內容,建立一支由學校、外聘專家及專業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8];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科研活動,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使學生不僅具備精湛技能,還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道德風尚和精神風貌。
校園文化作為培養人才的外因條件,通過環境、氛圍的熏陶,可以內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精神世界,良好的校園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延伸。因此,環境建設對高職高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學校要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優美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要通過各種協會、學生會、團委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競賽活動,豐富校園文化,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宣傳部門要利用廣播、電視、校報、櫥窗、黑板報、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進行宣傳,并讓學生參與到這些活動中,通過正面的引導及反面的警示作用,陶冶學生情操,內化學生道德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完善[9]。高職高專院校要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為宗旨,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將誠信、敬業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和各項日常工作中,加強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教育,拓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領域和深度,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于文化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創設和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10]。
建立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深入開展師德群體建設活動。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與人為善、寬容大度的胸襟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11]。同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
高職高專院校應采取措施,激勵教師共同參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特別是入學不久的新生,面對新環境,處于最期待、最容易受挫也最應該引導的時期。教師一方面要關心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排憂解難;另一方面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通過導師制、黨員結對等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實做細,幫助他們緩解思想壓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確面對生活的挑戰[12]。只有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實際生活問題結合起來,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有聲有色,收到實效。
總之,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門學問,做好高職高專學生管理工作更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具有滿腔的熱情、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要有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精神[13]。只有從實際出發,在務實的基礎上,發揮大學校園教育工作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進行大膽和有益的探索,才能使高職高專教育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科學之路。
總之,高職高專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1]熊曉強.新時期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J].管理教育,2008(8):77.
[2]廖麗寧.高職高?!?0后”學生思想特點和教育[J].時代教育,2010(8):38.
[3]孫艷華.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做好輔導員工作[J].中國科技信息,2007(7):258-259.
[4]王翠榮.高職學生學習倦怠與學生自我效能感及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7):743-744.
[5]魏成菊,岳永紅,劉惠玲,等.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0(11):29-30.
[6]潘朝霞,王亮.高職高專學生心理特點及其職業生涯規劃[J].科教文匯,2009(2):190.
[7]焦富強,喬卉瑩.論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考核反饋機制的建立與運行[J].才智,2009(18):240-241.
[8]閆芳.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9(6):33.
[9]高登輝,張曼,鄒凡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28.
[10]覃茂華.提高高職生數學元認知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0(18):86-87.
[11]李明達.對高職學生文明素質教育的理性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12):47-48.
[12]屈慶平,蔡海英.高職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職業探索研究,2007(2):800-801.
[13]于興艷.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研究[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145-146.